加減麻杏石甘湯

加減麻杏石甘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喉痧症治概要》。具有辛涼宣透,解毒利咽,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痧麻不透,憎寒壯熱,咽喉腫痛或白腐,或咳嗽氣逆之重症。

基本介紹

  • 出處:《喉痧症治概要》
  • 功用:辛涼宣透,解毒利咽,止咳平喘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註,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組成

淨麻黃四分(1.2g),熟石膏四錢(12g),象貝母三錢(9g),鮮竹葉三十張(6g),光杏仁二錢(6g),射干八分(2.4g),炙僵蠶三錢(9g),生甘草六分(1.8g),連翹殼二錢(6g),薄荷葉一錢(3g),京元參一錢五分(4.5g),白萊菔汁一兩(30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辛涼宣透,解毒利咽,止咳平喘。

主治

痧麻不透,憎寒壯熱,咽喉腫痛或白腐,或咳嗽氣逆之重症。

方義

方中麻黃髮汗解表,宣肺平喘;大量石膏既可清瀉肺熱,又能透熱外出,與麻黃相伍則為辛涼解熱之劑,目的在於發泄鬱熱,故共為主藥。配以竹葉、連翹意在清里熱,又能宣散表熱;射干、浙貝母、僵蠶清肺化痰,止咳利咽,均為輔藥;再以元參清熱降火解毒散結,杏仁止咳平喘,萊菔汁化痰止咳,清熱生津,均為佐藥;使以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成辛涼宣通,解毒利咽,止咳平喘之劑。

運用

用於外感熱邪,痧麻不透的表熱證。以憎寒發熱,痧麻不透,咽喉腫痛或白腐,或咳嗽氣逆為辨證要點。
現代臨床用於麻疹已透,或未透,出現身熱、煩渴、汗出或無汗、咳嗽、氣喘、鼻煽等證,此屬麻毒內陷,肺熱熾盛。亦可用本方加減、其麻黃用量,宜視其疹透與否、汗之有無,妥為增減。

附註

附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組成 :麻黃(去節)四兩(9g),杏仁(去皮尖)五十個(9g),甘草(炙)二兩(6g),石膏(碎,棉裹)半斤(18g)。
功用 :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
出處 :《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本方與麻杏石甘湯均屬辛涼解表重劑,但麻杏石甘湯,藥單力薄、功專辛涼宣洩,清肺平喘,用於風熱壅肺,肺氣不宣,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喘息鼻煽者;而本方即在麻杏石甘湯中又加了浙貝母,、竹葉、射干、僵蠶、連翹、元參、薄荷、白萊菔汁等清熱宣散、祛痰止咳的藥物,所以本方的效力要比麻杏石甘湯作用更強而廣泛,多於痧麻已透或未透,身熱,煩渴。咳嗽氣喘之重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