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陵
- 外文名:Changling
- 別 名:長山
- 陵主:漢高祖劉邦,呂后
- 地理位置:陝西省鹹陽市窯店鎮三義村北
- 建築年代:西漢
- 文保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8:00—18:00
- 門票價格:20元
- 建議遊玩時長:1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夏秋三季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陝西省鹹陽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形制構造,考古發現,主陵區,長陵邑,陪葬墓,出土文物,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地理環境
張守節《史記正義》:“《括地誌》載,長陵在雍州鹹陽縣東三十里。”
裴駰《史記集解》:“長陵山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長安城三十五里。”
歷史沿革
長陵亦稱“長山”或“長陵山”。取名“長陵”或因與所在地古稱“長平”或“長平阪”有關。也有人認為“長陵”是以西漢都城“長安”的第一個字命名的。實際上開國皇帝陵多名“長陵”,“長”就是“長”(zhang)的意思。
漢長陵的營建規模雖不是漢代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但其陪葬墓卻是西漢諸帝王陵墓中最多的,並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正如唐人彥謙《長陵詩》所云:“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
《漢書·地理志》載,漢高祖為了防止關東六國貴族作亂,生時就在長陵北建立長陵邑,將關東六國貴族和關內豪門大族遷入其中集中看管,讓其供奉陵園,陵邑戶口多達五萬零五十七,人口達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
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屠城縱火,轉而發掘長陵,高祖陵和呂后陵均遭劫難。
形制構造
史書記載,長陵墓冢高三十丈,東西寬一百二十步,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墓冢。長陵的陵園為正方形,兩座陵墓東西並列,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
漢朝帝陵營建制度,是帝後合葬同塋不同陵,後陵皆在帝陵之東,墳丘亦較帝陵為小。而漢長陵的布局卻有很大的不同,其營建在各帝王陵墓中最為特別,凸顯了呂后臨朝稱制前後取得的巨大政治成就和對西漢政權所做的歷史貢獻。
長陵並置漢高祖劉邦與皇后呂雉兩座陵冢,且兩座陵冢的墳丘大小几乎相同。這個現象在西漢王朝此後的帝王陵墓營建中再未出現,即使後來對西漢政權的發展建設亦有重大貢獻的孝文竇皇后,其葬禮規格也遠未達到呂后的高度,這說明呂后在劉邦死後為鞏固和穩定孱弱的漢初政權所起的作用及產生的政治影響非常巨大。呂后在劉邦生前及死後的政治功績為她死後帶來幾乎與帝王同等的政治殊榮和厚葬規格。
陵園以北是長陵邑所在地,陵園以東是功臣陪葬墓群。在西漢諸陵中,長陵陪葬人數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規整,在漢代帝陵中絕無僅有。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長陵。每個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間前後左右的行列間距大致相當,排列得井然有序,形狀有覆斗形、圓錐形、山形三種。
考古發現
1970年—1976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
主陵區
長陵由黃土夯築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達33米。根據測量,墓冢的底部東西寬153米,南北長135米;墓冢頂部東西寬55米,南北長35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間畢沅所書”漢高祖長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劉邦安寢的地宮,《漢舊儀》載:漢代皇陵地宮“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容六車六馬,皆藏之。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駑,設伏火。”入梓棺時,皆珠襦玉匣,連以金縷。長陵現未發掘,地宮內部結構不詳。
現存長陵陵園南牆長225米,寬7米,西牆長200米,寬9米,北牆長600米,寬9米,經實測,陵園邊長約為780米,周長3120米,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
呂后陵在高祖陵東南280米,封土形狀與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東西150米、南北130米,碩部東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漢的帝後合葬,是所謂“同塋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墳,而且絕大多數皇后是單獨修築陵園,只有長陵為帝後共用一個陵園。
陵園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西牆的正中發現了一座寬23米的城門遺址。西城牆的地面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長600米、寬6米、高3米的夯土遺蹟。陵冢位於陵園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相距約250米左右。在陵園的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和沿南牆一帶有六處大型的寢殿遺址。
在高祖陵北130米處、呂后陵北350米處,以及呂后陵正南、距南牆30米處,各有一處大型建築遺址,出土了許多遺物,如各種形式的捲雲紋瓦當,瓦片等,是當時寢殿、便殿一類的禮制建築。
長陵邑
今遺址處南、北、西三面城牆遺蹟仍存,陵邑南牆部分與陵園邊牆重合,東面沒有城牆建築。故城南牆長1245米,現存殘跡長1100米,寬9米,中段有門洞遺蹟。西牆長2200米,現存殘跡長1000米,寬9米,牆中間亦有西門遺址,門址寬15米,夯層堅固如石。北城牆多被破壞,斷斷續續保存著部分牆跡,最長一段為200米,寬7米。北牆與南門相對處有北門遺蹟。
陪葬墓
在長陵周圍及其陪葬墓區發現了許多從葬坑,1970年,考古工作者對陪葬坑北邊不遠處的兩個大墓冢進行了考古發掘,從中發現了鐘、磬等樂器,彩繪漆木車、漆箱等用具。特別重要的是從兩座墓中發現了兩百餘枚玉片,個別玉片的四角小孔里還有殘留的銀絲。可知死者穿著銀縷玉衣下葬,身份相當高。有學者參照《水經注》的記載,認為這兩個墓是周勃、周亞夫父子的墓。
出土文物
瓦當
在長陵邑、陵園和陪葬區範圍內均發現有漢代遺物,有漢代磚、瓦、瓦當、水管道、陶文瓦片和鐵鏟、鐵夯頭等,其中以瓦當最多。
長陵瓦當種類有圓形和半圓形,帶字的和圖案花紋等。圓形的以花紋圖案為主,半瓦當多為素麵。帶字圓瓦當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長陵西神”、“長陵東當”、“長陵西當”等。陶水管有圓水道和五角水道兩種。花紋磚為最常見的回紋和菱形紋,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花紋作幾何形、菱形、柿蒂葉等。磚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官平”、“宮二”、“宮三”、“大三十”、“右三十”等。
在陪葬墓區的中心位置,曾經出土“齊一宮當”、“齊園宮當”。“齊園”文字瓦當。這說明在陪葬區內還有“齊園”建築。《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稱帝後,封八子為王,“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餘城”。劉肥是劉邦寵愛的次子,母曹夫人以子顯貴,死後陪葬長陵,並為之建築園寢。出土的“齊園”等瓦當便是曹夫人寢園遺物。
皇后之璽
1968年在長陵附近出土一顆有“皇后之璽”篆文的螭虎紐白玉印。高2.8厘米,重33克,印上部為螭虎紐,虎形呈伏臥狀,頭尾微向左邊蜷曲,怒目張口,造型生動。玉印四周有線雕雲紋。印面為正方形,邊長各2.8厘米,陰刻“皇后之璽”四個篆字。
此枚玉璽玉質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動,璽文字型之規整大氣,雕琢技法之嫻熟,都是罕見的。《漢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后合葬的長陵約1千米,推測為漢高祖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皇后之璽是考古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後玉璽。專家認為它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二是迄今已發現的若干皇后印璽的主人中時代最早的,故極為珍貴,歷史、藝術價值很高,被列為國寶級文物。
另有學者認為“皇后之璽”從印文風格考察,年代上限不會早於西漢文景時期。
漢兵馬俑
1965年冬,長陵出土了3000餘件兵馬俑,對研究西漢初期的軍隊編制、雕塑藝術、貴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飾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長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月13日,陝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調整周原遺址等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省政府決定調整漢高祖長陵等11處2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12年2月23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長陵文物保護規劃申報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1〕219號),原則同意長陵保護規劃編制立項意見。
2012年5月15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漢長陵、安陵、渭陵、延陵封土搶救性修復工程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36號),原則同意對渭陵、延陵封土進行搶救性保護,暫不同意實施長陵、安陵封土搶救性保護工程。
2014年6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長陵保護展示工程立項報告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181號),原則同意西漢帝陵——長陵保護展示工程立項。
旅遊信息
地址:陝西省鹹陽市窯店鎮三義村北
時間:8:00—18:00
門票:20元
交通:鹹陽火車站乘5、8路公共汽車可直達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