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為

劉華為

劉華為,男,中共黨員,1950年1月出生,陝西岐山縣人,研究生學歷,醫學碩士學位。國家一級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中醫醫藥研究院暨陝西省中醫醫院原業務院長,腫瘤科學科帶頭人,國家"天使工程項目"陝西中醫腫瘤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華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個人簡介,醫學成就,對中醫氣化理論注入了新意,對臟腑理論的新解,運用氣化理論辨治代謝綜合徵,寒熱脹痛為綱,辨治胃腸疾病,

個人簡介

1972年畢業於陝西中醫學院,現任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員,陝西省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中醫內科碩士生指導老師,陝西中醫學院教授、中醫內科碩士生指導老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理事,陝西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陝西中醫》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現帶在讀研究生7名。發表論文百餘篇,編著學術著作8部,承擔省級科研項目3項。
陝西省名中醫,陝西省十大名醫,海峽兩岸十大名醫,第四批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級師承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陝西中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亞健康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學會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副主委,中華中醫學會科普分會委員,陝西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陝西中醫》雜誌編委會副主委,陝西省專家講師團首席專家,陝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台灣中華藥王孫思邈研究院院士,陝西台灣籍學人協會會長等職。劉華為教授從醫40餘年來,注重內科疑難雜症的研究,對腫瘤、脾胃病、代謝性疾病、腎病、腦病、呼吸系統疾病、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等疑難雜症都有研究,用中醫藥成功防治部分傳染病,並有創造性的研究,成功搶救和治癒了無數危重病人和疑難雜症。尤其對萎縮性胃炎肝病腎病中風代謝綜合徵等有療效顯著。
劉華為
劉華為教授敏而好學,學研俱豐,從醫幾十年來,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著作八部,多次主持參加國家、省級科研課題項目,成果豐碩,曾多次應邀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國家講學和學術交流,促進了中醫藥在國外的傳播。他先後指導國家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2名,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11名。

醫學成就

對中醫氣化理論注入了新意

劉華為教授在治療內科疾病中特別注重氣機和氣化學說的研究。他認為氣機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的運行規律,其表現形式是升降出入,這種規律是:肝氣升,膽氣降;脾氣升,胃氣降;肺氣既宣發又肅降;心氣、腎氣既升又降,小腸、膀胱之氣升清降濁,大腸之氣下降等等。他認為"氣化"是中醫學對人體物質新陳代謝的高度概括,人體要把飲食物變化為自身的營養成分(),必須經過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才能實現,而這一新陳代謝的過程就是氣化。不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有研究人體物質新陳代謝的任務,西醫稱為"細胞氧化",三羧酸循環是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徑,中醫謂之"氣化"。細胞氧化是在細胞中進行的,而"氣化"是在以五腑為中心的整體之中進行。在沒有生物化學理論之前,中醫借用了五行學說的循環理論和生克制化理論來確定以五臟為中心的"氣化"理論的,即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是通過循環往復的生克制化(氣化)這一過程,把飲食物變成人體所需要的精微物質(氣、血、津、液)的。在這一過程中,若生克制化功能失司,則變為相乘相侮,就會導致痰、飲、水、濕、瘀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其中痰、飲、水、濕往往是氣和津液代謝失常的產物,瘀是血代謝失常的產物。所謂"痰為氣不化(津),郁(瘀)為血不和"。氣血津液在生理上相互補充,在病理上往往相互交結, 形成"水瘀互結"、"濕瘀互結"、"痰瘀互結"、"痰濕互結",發生在各類疾病的病程中。同理,痰(飲、水、濕)瘀等病理產物的形成,也會進一步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氣化失司,形成複雜的因果互制關係。治療的目的在於恢復人體正常的氣機升降運動和臟腑的氣化功能。基於這種認識,他在辨治內科雜病中,特別注重氣機和氣化理論的研究,提出了"氣化失司,氣機升降失常"是內科雜病的根本病機的觀點,並用以指導臨床實踐,認為內科雜病,在治療中要緊守病機,著眼於氣機,著手於"氣化"。如他在分析脾胃肝膽大小腸等消化系統疾病時,把調節氣機、恢復"氣化"放在首位。他認為脾胃肝膽大小腸氣機升降失常是本,是發病的根源,而痰、濕、水、瘀是代謝性的病理產物是標,是發病的誘因,治宜標本兼顧。或疏肝健脾化痰,或疏肝健脾利水,或理氣健脾化瘀,或柔肝健脾通絡,或疏肝和胃降逆等等,儘管臨床上病機千變萬化,治療亦應隨證變法,但其根本目的是變相乘相侮為相生相剋,恢復正常的生克制化(氣化)關係。他認為,四苓、五苓、四君、六君、理中、補中、溫膽、瀉心、二妙、四妙、四逆、逍遙散、痛瀉要方、半夏瀉心、大小柴胡、胃苓、歸芍六君、香砂養胃等古方組方精妙,療效確切,都有調節臟腑氣機,恢復臟腑氣化之功。因此,他常把這些方劑靈活的合併或化裁,得心應手,療效顯著。他還大膽將半夏附子同用,因為附子能生陽氣,半夏能降逆氣,一升一降,溫陽化氣,調暢氣機,恢復氣化,功效神奇。臨床以"升降失調,氣化失司"的理論進行辨證論治,藥簡效捷,多能切中病機,療效卓著。他還認為中風的本質是臟腑間的生克制化(氣化)失司,主要表現為肝氣升發太過(氣機失常),水瘀互結是其主要病機。血有瘀便是水,用五苓散類方劑健脾利水,降低腦壓,或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類,既可活血通絡,又可通腑下氣,以降低腦壓和血壓。他認為"腎"與"膀胱"之病與中風同為"氣化失司,水瘀互結",病機相同,可異病同治。他的這些觀點都體現了中醫的辨證思維。
他常用辛開苦降,分消走泄法治療代謝綜合徵,認為氣機升降失調、氣化失司,體內代謝產物(痰、濕、水、淤)停聚是代謝綜合徵的實質,法宜辛開苦降,分消走泄,方能舒展氣機。主張用黃連溫膽湯,半夏瀉心腸合五苓散或加杏、蔻、橘、桔、菖、薤等輕苦微辛,具有流動功效的中藥以調暢氣機,恢復氣化。他在治療肺系疾病時,主張分析病情要著眼於五臟六腑,治療宜宣降並施,急則兼通腑氣,緩則培土生金。認為肺之為病是臟腑氣機失常,導致肺失宣降,氣化失司,不獨在肺。
他認為癌症的病機是氣化失司,水瘀、痰瘀、濕瘀交夾,正虛邪實,治宜祛邪,但又須溫化,溫化用參附、術苓之輩,溫化才能促進氣化。他主張帶瘤生活,分年齡段治療。中青年血氣方剛,氣余便火,氣機實壅,氣化過旺,癌變迅速多端,治宜七攻三補;年老體弱,癌亦相對穩定,治宜七補三攻,攻不宜峻,以免損傷元氣,使氣化難以恢復。對於疑難久治不愈的疾病,他強調,要多總結前醫失敗的經驗教訓,謹守病機,多從臟腑氣化失司方向考慮,採用逆向思維往往會出奇制勝。如他曾用五苓散劑治癒多尿症;用升舉法(補中益氣湯)治癒頑固性呃逆症;用通降法(承氣類方)治療胃下垂;用附子退高熱;用附子降虛火;還從氣治水,用升清降濁治癒積水症(腦積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積液、胸膜積液、腎盂積水等);用"少火生氣"理論治癒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用"壯火食氣"的理論辨治"衰竭症";用通腑瀉熱法治癒"胃柿石"所致急黃昏迷症,等等,不一而論。他創造性地把五行學說同中醫的氣化理論有機的聯繫起來,注入了新的學術觀點,深化了中醫基礎理論。

對臟腑理論的新解

劉華為教授在對中醫臟腑的理解上具有時代性。他認為,中醫的臟腑不僅指各自的結構和功能,還應包括臟腑之間的信息傳導系統,通過正負反饋作用,達到相對平衡的穩態。若打破這種平衡,信息傳導異常,則會發病。而這種臟腑之間的信息傳導機制在於臟器細胞的生物基因表達。西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這種生物信息傳導系統的存在,即機體除存在物質流和能量流外,還存在能控制它們的信息流,並構成一個完善的細胞通訊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細胞可識別周圍或遠端細胞,傳導物理或化學信號,改變靶細胞的某些代謝過程,影響細胞生長速度,甚至誘導細胞死亡。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劉教授認為,中醫五臟之間的生克乘侮關係可能就建立在這種機制之上。形象的講,完整的臟腑就像電腦,它的全部內涵不僅包括其硬體部分,還包含更深層次複雜的軟體部分,這個軟體部分就是基於臟器細胞基因表達作用下的信息傳導系統。他將《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理論靈活的套用於臨床實踐,認為《素問》已明示了人體水液代謝的全過程和最終下輸膀胱的結論,中醫膀胱的概念應包括現代醫學的"腎"和"膀胱"。"腎"為膀,"膀胱"為胱,合稱膀胱。他認為現代醫學的"腎"與"膀胱"之病,實質是中醫膀胱"氣化"不宣,水瘀互結所致。治宜宣"氣化",利水濕,化瘀毒,認為五苓散,桃核承氣湯或抵擋湯是治療該病的典型方劑。還認為,傷寒論太陽病篇蓄水證和蓄血證是指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尿毒症。張仲景歸類在太陽病篇的原因是因為這類疾病多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後誘發或加重,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故列為太陽病篇。認為五苓散健脾利水,適用於慢性腎炎;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活血利水通便,適用於"腎病綜合徵"或"尿毒症",既活化了腎小球基底膜血管硬化,又使水液從大便排出,減輕了"腎"的負擔,實際上等於對腎衰和尿毒症進行腸道透析。在對中醫腎的認識上,劉教授認為,中醫腎的實質主要是主司生殖和生長發育功能。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已有明示:"女子七歲,腎氣盛…丈夫八歲,腎氣實…",這是中醫討論腎的核心內容。原文雖有"腎主水"之文,但講的是腎藏精水之意,不能理解為主司水液代謝,就望文生義,認為就是中醫上的腎病,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現代醫學的"腎"與"膀胱"之病,實質是中醫膀胱"氣化"失司所致,用補腎的方法去治足太陽膀胱經病,當然效果不是很好。病久及腎了,或許有些療效,但這不是治病求本的思想。中醫的腎,從西醫解剖學上講指的是人的生殖系統。睪丸、輸精管、前列腺、陰囊等是男子腎,卵巢、子宮、輸卵管等乃女子腎。在胚胎髮育期,因染色體不同,從同一來源部位發育而來的生殖器官僅外觀上出現差異,但其本質功能相同。所謂腎陰、腎陽,指雌、雄性激素的分泌,男女均有,在男子雄激素占主導地位,女子則雌激素主導。腎陰、腎陽的盛衰乃雌、雄激素分泌水平的失衡。命門,古稱"腎間動氣",決不指腎,類似於西醫所說的腎上腺皮質系統,由其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物質發揮的功能。婦人髒躁,何髒之躁?實為腎臟之躁,"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卵巢、子宮萎縮了,激素分泌減少了,所以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症狀。腎為何主骨生髓?因為性腺分泌的的如睪酮等物質參與了骨質、髓質的生成,這些西醫已經證實了。劉教授認為,一定要用發展和與時俱進的思維去研究中醫,對西醫要有拿來主義的勇氣,師古不泥,則會加深對中醫的理解,不要搞中醫神秘化,要使後來者易於學習領會。

運用氣化理論辨治代謝綜合徵

劉華為教授認為,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全身或腹部肥胖、高尿酸血症等代謝紊亂性病症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繫,而中醫學也有將代謝綜合徵這一組複雜疾病、症侯群統一起來的理論,這就是氣機氣化理論。他認為,氣化是中醫學對人體物質新陳代謝的高度概括,這個過程實質上包括現代醫學所謂機體的物質、能量和水液代謝等。
劉教授認為代謝綜合徵是由多種原因導致五行氣化失司,升降失常的結果,痰(飲、水、濕)瘀互結是本病的核心病機,痰、飲、水、濕、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並貫穿於整個病程,從現代臨床觀察,代謝綜合症常常表現有:體胖,胸悶,胸痛,氣短,心悸,痰粘,頭暈,肢體麻木,納呆,脘痞,舌質淡暗或瘀暗,舌下脈絡青紫迂曲,舌苔滑膩、厚膩或黃厚膩,脈弦滑或沉澀等痰瘀互結的症狀和體徵。劉教授根據其臨床症狀中醫辨證分多種類型,但臨床觀察認為痰瘀互結型占較大比例。
在氣機失調、氣化失司病機中,劉華為教授認為脾胃為氣機氣化之樞紐。五臟相關,臟腑相關,臟腑皆有氣化,但其中心在脾胃。脾居中州絡胃,脾以升為和,胃以降為順,一陰一陽,斡旋中焦。脾胃失和,氣機失調,氣化失司,則痰、水、濕、瘀等病理產物就會產生,出現西醫所謂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導致的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和水液代謝失常、鈉水瀦留所致的高血壓。代謝綜合徵時,氣機升降失常,氣化失司,體內代謝產物(痰、飲、濕、水、瘀)停聚,阻礙了氣機的升降,治療的目的在於通過調理相關臟腑氣機,消除這些病理產物,恢復機體正常氣化功能,法宜辛開苦降,分消走泄,方能舒展氣機。臨床常以自擬的健脾化痰活血湯為基礎方(橘紅、姜半夏、茯苓、炒白朮、枳殼、竹茹、豬苓、澤瀉、赤芍、九節菖蒲各15g,桂枝、炙甘草各6g),加減化裁,療效滿意。他認為代謝綜合症泛及五臟六腑,雖然強調以脾胃為中心,以痰瘀為重點,但臨床必須靈活化裁,在痰瘀辨證的基礎上進一步辨虛實寒熱,注意兼證的辨治,例如:⑴痰瘀互結兼脾胃濕熱:基礎方合半夏瀉心湯或小陷胸湯化裁。⑵痰瘀互結兼肝鬱氣滯:基礎方合逍遙散化裁。⑶痰瘀互結兼脾氣虧虛:基礎方加黨參,重用白朮。⑷痰瘀互結兼氣陰兩虛:基礎方合生脈散化裁。⑸痰瘀互結兼腎氣虧虛:基礎方合金匱腎氣丸化裁等。他在基礎方使用上,根據臨床實際,在用量上還隨症增減:例如頭重眩暈、下肢水腫者常加大茯苓、澤瀉用量,達30g之多;氣化失司較重者,常加少量制附片,常用3-4g。認為制附片有溫陽之功,"陽化氣",助陽才能生氣,溫化才能促進氣化,少量能"少火生氣",量大則"壯火食氣",不利於恢復氣機氣化。對痰濕蒙蔽清竅,清竅失靈者,主張在基礎方中加杏、蔻、橘、桔、菖、薤等輕苦微辛,具有流動功效的中藥,以調暢氣機,恢復"氣化"。另外,代謝綜合症病因複雜,除藥物治療外,通過合理膳食、科學減肥、增強鍛鍊、調暢情志等手段也非常重要。他認為儘管臨床上病機千變萬化,治療亦隨證變法,但治療代謝綜合症根本目的是通過調理脾胃氣機,把相乘相侮的病理狀態轉化為為相生相剋的生理狀態,恢復正常的生克制化(氣化)關係,在選藥和治則上強調一定要遵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則,用藥多選溫藥,多以和解的方法治療。

寒熱脹痛為綱,辨治胃腸疾病

劉華為教授認為胃腸病包括現代醫學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道潰瘍,各種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胃癌等多種疾病。胃腸病從中醫辨證的角度觀察,病情雖然在胃腸道,症狀很多,但脹和痛是其主要症狀,寒熱是其主要病機,抓住痛與脹、寒與熱就抓住了辨證的綱領。
胃腸病的辨證要點
一.辨脹與痛
胃腸病的辨證要點:胃腸病的症狀很多,但主要症狀是脹痛。胃腸病的辨證綱領,脹與痛是西醫當前無法用儀器診斷的,它是病人的自我感覺,是來自微觀變化。通過脹痛之辨,就能了解胃腸病的病變部位,疾病的性質,氣機的升降,邪正的強弱,疾病的進展,氣血的運行,氣血的盛衰,以及預後的良惡。脹痛之辨實質是表里、虛實、寒熱、氣血、陰陽辨證在胃腸病辨證上的體現。
脹滿有胃脹、脅脹、腹脹之別,它與肝氣不舒展或脾虛或脾虛濕聚有關,"氣壅為脹""濕聚太陰為滿是也"。臨床把胃脘脹滿者稱之為"胃痞"或"心下痞滿"。所謂"滿而不痛為痞"。中醫認為肝之經脈過兩脅,兩脅脹滿者為"肝氣不舒"。
痛也有部位之分:有胃脘痛,腹痛,脅肋痛,或胃脘脅肋俱痛,或胃痛徹背等。其病機為寒熱錯雜,所謂"寒熱錯雜為痛是也"。痛還有性質之別,但無論痛在什麼部位,其性質則一,1、大凡刺痛者多實、多瘀,常伴舌色暗淡或舌下瘀點,或舌下脈絡增粗。常出現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或伴腸化生、不典型增生,或胃癌前病變者。若痛在胃脘宜選丹參飲,失笑散類方;痛在脅肋宜選金鈴子散或膈下逐淤湯;痛在少腹宜選少腹逐瘀湯;痛在胸脅宜選血府逐瘀湯;2、大凡隱痛者,喜溫喜按。痛在胃脘或腹部者,多屬虛寒證或氣陰虛證。常伴面白,舌淡,神疲乏力,痛在胃宜選益胃湯或補中、調中益氣湯,或四君子,六君子湯,或歸芍六君子湯,麥味六君子湯;痛在腸宜選參苓白朮散,當歸生薑羊肉湯等。3、凡似痛非痛者,在胃為嘈雜,為郁所致。宜選越鞠丸,或柴胡舒肝散,或丹梔逍遙散等。痛在腸為虧痛或痛瀉,為肝鬱脾虛所為。前者宜當歸芍藥散,後者宜痛瀉要方。4、絞痛者,有胃腸之不同。痛在胃脘多為肝、膽、胰之氣橫逆克伐胃腸,多伴寒熱。宜大柴胡湯,或黃連溫膽湯,或黃連溫膽湯合半夏瀉心湯化裁;痛在腸,多為熱結,肉腐,蟲積等,多伴寒熱。熱結宜承氣類,肉腐宜大黃牡丹湯,蟲積宜烏梅丸。腸梗阻者宜承氣類,腸套疊或假性腸梗阻者宜厚朴三物湯。5、空痛者,自覺胃或腹有向內收縮之感。多為中氣虛,或脾腎陽虛。前者宜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之類,後者宜八味丸之類。6、冷痛者,自覺脘腹冰冷疼痛。痛在胃宜良附丸、香砂養胃之類,痛在腹宜理中、附子粳米湯,烏藥順氣之輩。7、灼痛在胃稱"燒心痛",喜冷飲,或灼熱感,多伴吞酸、噯腐、呃逆,或便秘,屬熱。宜清胃散,或梔子豉湯;痛在腸稱為"腸熱",多伴大便不暢,或大便臭腥,或暴注下迫,或肛灼,或里急後重,多為肝膽濕熱所致。8、頂痛者自覺從內向外頂撞樣感覺,痛在胃多為寒氣,冷飲,食積所致。依此選藿香正氣散,溫胃散,保和丸等。9、竄痛指痛無定處,遊走不定。常見胃及胸脅牽扯痛或脅腹連痛。多為肝氣犯胃,肝氣犯脾。胃腸病為何以脹與痛為主呢? 關鍵在於氣機不暢。氣機不暢主要表現在胃氣(包括大腸之氣)不降,脾氣(包括小腸之氣)不升。以脹為主兼痛者多為胃氣不降所致,以痛為主兼脹者多為脾氣不升所為。
二.辨寒與熱
胃腸病在臨床上除脹痛之外,常伴見兩組兼證,一組常伴噯氣、嘔吐、嘈雜、泛酸、灼痛、口乾、口苦、急躁、大便乾或便秘,肛灼,舌質紅、或絳,苔黃或乾黃或黃膩等。"熱"的證侯。"熱"從何而來?一是胃腸本身陽熱偏盛。胃屬陽明,腐熟水谷,為多氣多血之腑,本身就是重要的產熱源。若過食辛辣、燙食、菸酒、油炸食品或肥甘厚味亦是助熱源。大腸乃胃之延伸部分,燥化萬物,排泄廢料,易聚熱聚毒;二是肝鬱化熱犯胃。胃之通降全賴肝膽之疏泄,肝為剛髒,內寄相火,體陰用陽,主疏泄而氣機條達,郁則易化熱犯胃。三是膽熱壅胃。膽為肝之相火,以降為順,疏通暢達,郁則膽熱犯胃。熱自三方來,熱郁後阻滯氣機,出現氣滯、氣逆、氣結,氣愈滯熱愈郁,熱愈郁則氣愈滯。氣為陽,熱為陽,兩陽相劫,臨床出現"熱"的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淺表性胃炎,臨床多出現熱郁的證侯。參照現代醫學鏡檢和病理結果,淺表性胃炎鏡下黏膜水腫,表面分泌物增多,或充血,或見糜爛點、充血點,及出現炎性細胞增多,浸潤的病理,也提示了"熱"的見證。另一組常伴食慾減退,心下痞滿,痞硬,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甚或懶言,失眠多夢,畏寒肢冷,面色白或晦暗,舌淡或暗等"寒"的症候群。"寒"從何而來?一是胃腸病日久耗傷氣陰累及於脾,脾胃機能嚴重受損,不能化生氣血,溫煦臟腑,出現了形寒肢冷,面色白,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等陽氣虛弱機能衰退的"寒"象,二是脾胃陽氣虛,氣化功能減退,濁氣內生,氣不化水成濁濕,氣不化津成痰濁,氣不行血血行不暢變為濁血,氣不行水小便無力,或清冷澀滯,或水腫,一派陽虛生內寒,寒從中生的"寒"象。一般而論,胃腸病初期,病在胃腸,受肝膽侵犯陽熱偏盛,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對脾是有影響,但還不是主要矛盾。如胃腸病初期或急性期臨床常見胃與大腸,膽與肝的症狀。如胃上吐,大腸就下泄;上見嘔吐腐物,下見大便腐臭;上見泛酸、口苦、燒心,胃脘脹痛或胃脘脅肋痛,下見腹脹痛,或脅肋脹痛,大便色黃如金,或深黃,或不爽或里急後重、或暴熱下注,或肛門灼熱。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等胃腸病常出現此類症狀。
病期日久才影響到脾和大腸的機能,陽虛生寒便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現脾陽氣虛,氣化失司,代謝功能減退的"寒"象。但由於代謝廢物如廢氣、廢水、廢痰、廢便郁久發生變化,一則寒化,一則熱化。整體出現了寒熱錯雜虛實並見的病勢。同時,脾虛水濕排泄不利,氣血生化無源,氣化功能減退,濕盛則陽氣衰微,出現了陽虛生"寒"的病理變化,另一方面,胃在病態物質痰、濁、瘀的腐蝕下,出現了胃氣壅實,郁久化"熱"的病理變化,如胃熱灼痛,吐酸,口乾舌燥,口苦,舌暗紅苔黃而乾等鬱熱,痰熱,瘀熱見證,形成了脾胃寒熱錯雜的局面。代謝性廢物日久化生的毒熱是胃腸癌變的基礎。辨寒熱不是辨體溫高低,而是辨"寒"象"熱"象,它是代表一組證侯。"熱"象標誌著人體在應激狀態下的機能亢奮,表示肝膽鬱熱,胃氣熾熱的程度;"寒"象標誌著機體氣化功能的衰退,以及正氣虛弱的程度。同時寒熱還表示病程。熱盛多見病之初。寒盛多見病之末。氣熱,痰熱,濕熱,瘀熱,毒熱,還表示了病邪的性質。津傷之虛熱也表示了津液耗損的程度。
三.識肝鬱。
慢性胃腸道病,過去以脾胃相關的證侯最為常見,如脾胃氣虛,脾胃濕熱,大腸濕熱等。。當今以肝鬱相關的證候為主,如肝胃不和,氣滯熱郁(肝鬱化熱犯胃)肝鬱脾虛,都與肝鬱有關。這可能與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壓力大,情志過勞,精神緊張,情志變化過激有關,容易導致肝氣鬱滯;另一方面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如過食肥甘厚味,過勞,過逸均會"土壅木郁", 使肝之疏泄失常形成肝鬱,影響脾胃氣機升降和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所以,目前胃腸病辨證,把肝鬱辨治放在重要位置。辨證要點:一是要注意精神情志因素的病史;二是要注意臨床肝鬱證侯特徵。如胸脅滿悶,善太息,心煩易怒,脅肋竄痛,口苦口酸、少腹脹滿。治療要點:一是在疏肝理氣的同時,要對受影響的胃、脾、大小腸進行同治,才能疏達肝氣的調暢。二是還要對病因進行祛除,包括外感淫邪,氣滯,火熱,痰瘀,食積等。這些都易造成肝鬱。四.察舌脈。
腸胃病重在望舌。望舌對表里、虛實、寒熱、氣血辨證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舌為心之苗,心主血脈主神明,望舌以察氣血之盈虧,以及人體的精神狀態。舌質的色澤包括淡、淡紅、紅、乾紅、嫩紅、紅、暗紅、紅絳,還要觀察舌體的津液循環狀態,尤其對胃絡,腸絡瘀阻的變化,顯得更為重要。臨床上往往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增粗、曲張,是萎縮性胃炎或伴腸腺化生的不典型增生,胃癌前期病變,胃腸黏膜變性等病血瘀證的辨證要點。同時,更要注意舌苔的變化,苔稟胃氣而生,五臟皆稟氣於胃,故察苔可診斷臟腑的寒熱,胃腸之虛實。一般而言黃苔主熱,白苔主寒,膩苔主濕,厚為邪盛,苔厚膩、灰膩主濕濁與毒熱交阻蘊結。提示癌毒化熱。也多與幽門螺旋桿菌、大腸桿菌感染有關。胃腸病治療要點
中醫認為,發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抗衡的過程。在這過程之前或之中,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之間的正常協調關係失常,在病理狀態下處於應激失衡和紊亂狀態。所以,站在整體巨觀的角度,祛除病邪,調整失衡狀態的臟腑、氣血、經絡的關係。恢復人體自身組織機能的修復能力以祛除病邪。這是中醫治病的總體思路,胃腸病治療原則應是"中焦為衡,非平不安,平調寒熱,以平為期"。
胃腸病脹與痛、寒與熱,關鍵在於氣機升降失常,氣機升降之樞在脾胃,但其調節在肝膽。所以臨床上有偏重肝膽氣機失常和偏重脾胃氣機失常的不同。
一.偏重肝的氣機失調,侵犯胃腸,引發起胃腸病變者。
臨床上常表現有三種病情表現。一是證見脅脹,胃脘脹痛,急躁易怒,口苦咽乾,噯氣,泛酸,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等。二是證見食後脘腹脹滿,便前腹痛,便後痛減,或大便不調,神疲乏力,或大便不爽,舌淡苔膩脈虛弦。三是證見舌苔白厚,胸悶脘痞,四肢困重,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溏泄或惡寒,脈遲緩等。
以上三種病情同為肝鬱,第一種病情為肝氣鬱滯,或肝鬱化熱犯胃,影響胃腸氣機通降。宜以疏肝理氣為主,兼理中焦之氣。適宜方藥如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湯合金鈴子散等,選疏肝理氣藥如柴胡、香附、川楝子、鬱金、青皮、佛手,與理中焦之氣藥如木香、厚朴、枳殼、陳皮,理氣止痛藥如元胡、鬱金、甘松。合併選用組方。若肝鬱化熱犯胃者,把清肝瀉胃火藥如山梔、黃芩、黃連、丹皮、生地、石膏寓疏肝理氣藥之中。泛酸重者加龍膽草、瓦楞子,糜爛加蒲公英,呃逆重者重用竹茹,嘈雜明顯者重用黃連、蘇葉、連翹。各種急性胃炎,腸炎,消化道潰瘍及各類慢性胃炎的急性發作期,以及消化道潰瘍病多見此類證候。第二種病情是肝鬱脾虛。肝鬱是肝血不足而郁,木不克土所致脾虛兼濕,宜柔肝、緩肝以疏肝氣。各種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徵,非特異性結腸炎,胃腸神經官能征,常見此類證候。現代研究認為肝鬱脾濕證的主要變化之一是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情感精神異常是其主要發病環節。宜選逍遙散,四逆散,痛瀉要方,柴芍六君子湯等;第三種病情是"土壅木郁"。木郁是因脾胃氣機壅實,反侮肝木。化壅滯為主以疏肝鬱。宜選柴平湯(小柴胡湯合平胃散),或柴苓湯(小柴胡湯合五苓散)。二.偏重膽的氣機失調,侵犯胃腸者。
臨床表現有三種病情,第一,證見脅痛,口苦,胃脘脹痛,泛酸,噯氣,呃逆,急躁,大便乾結,伴寒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中帶弦。第二,證見胃脘絞痛難忍,嘔吐,口苦,伴寒熱,舌質暗紅,苔黃膩而乾,脈弦滑而數。第三,證見腹痛,口苦,嘔惡,大便色深黃,腐臭,或熱結旁流,或大便不爽,舌苔黃厚膩。
第一為膽氣犯胃,出現膽胃不和的症候。宜利膽和胃,方選黃連溫膽湯合半夏瀉心湯或小陷胸湯化裁。膽汁反流性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或慢性消化道潰瘍急性發作期均出現以上證侯。第二為膽鬱熱犯胃,宜利膽化郁通腑,方選大柴胡湯。膽囊炎或膽結石多見以上證侯。第三為膽熱犯腸,氣機不暢。方選黃芩湯,葛根芩連湯,黃連加半夏生薑湯。急性胃炎或慢性胃腸炎急性發作期常見此類證侯。
肝膽均有氣機不暢犯胃者,都見口苦、泛酸、噯氣、胃脘脅痛之證,如何鑑別?此必驗之於舌脈。肝氣犯胃者,舌邊尖紅,苔薄黃而乾,脈多弦數,弦細;膽氣犯胃者,舌質紅或暗紅,苔黃而厚膩,脈多滑數或弦滑。因膽藏精汁化為濕熱,致病易出現痰熱、濕熱見證。肝主疏泄,宜氣機暢達,郁滯易化火,故舌乾而苔黃。以此為辨。
三.偏重於胃氣不降者。
臨床常出現兩種證侯,有虛實之辨。實者多為胃火,食滯,痰熱,濕熱,瘀熱所致。一是胃脘脹痛,嘔吐不消化食物,大便臭,或吞酸噯腐,多為食滯。宜消食導滯,治宜保和丸。二是胃脘灼痛,消谷善飢,嘈雜,口舌生瘡,牙齦腫痛者,多為胃火熾熱,宜清胃散加味。三是胃脘脹痛,或胸悶脘痞,不思飲食,或食欲不振,無飢餓感,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或黃或白),或上吐下瀉,四肢困重者,多為痰熱或濕熱睏乏脾胃。以祛濕為要。或苦溫燥濕,或淡滲利濕,或芳香化濕,或健脾化痰利濕。宜選三仁湯,藿朴夏苓湯,加味藿香正氣散等方。四是胃脘刺痛,痛有定處,疼痛不移者,舌下脈絡粗亂或瘀斑,多為瘀阻胃絡,伴見兼脾胃陽虛證者。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或胃癌前期病變者多見此證。虛者常見胃陰虛和胃陽虛證,1、胃陰虛者,證見胃灼熱,隱痛,或痞(陰虛痞)伴見口乾,舌紅少津或嫩紅,脈弦細或細弱,反胃,大便乾燥如羊屎等症,治以滋陰養胃為主,少佐健脾補氣之藥。常用甘酸化陰加補氣法,宜選沙參麥冬湯,或益胃散,或芍藥甘草湯,少佐四君子湯。寓意陽中求陰。"陽化氣,陰成形",器官萎縮,增生或異常增生多為"形"的病變。萎縮性胃炎或腸腺化生者多見此類證侯。2、胃陽虛多出現胃腸動力不足。證見胃脘冷痛,喜溫喜熱,常虛中夾實,伴見濕、痰、寒邪傷陽見證。宜選良附丸,香砂養胃丸。慢性萎縮性胃炎也常見此證候。四.偏重於中焦氣機失調者。
臨床多為脾(小腸)胃(大腸)本身的升降失常。寒熱結於胃脘者,證見胃脘痞滿,或硬滿,寒熱結於胃腸者,或出現上熱下寒,證見胃脘灼熱,痞滿,伴見口苦或口舌糜爛,腹瀉者,習慣稱"胃熱腸寒",或出現上寒下熱,證見胃脘痞痛,喜暖喜按,大便乾結,或大便稀而急迫,或便膿血,或里急後重,習慣稱"胃寒腸熱",均屬寒熱錯雜,虛實並見。均可選用辛開苦降法,調理脾胃氣機。此法選辛熱藥和苦寒藥相配伍,一辛一苦,一熱一寒,一薄一厚,一陰一陽。一者開散升浮,輕清宣上;一者通泄通降,重濁向下。升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寄開散。平調寒熱,相反相成。調暢中焦氣機,平衡脾胃陰陽。通過調理中焦氣機,恢復胃腸功能。臨床可根據寒熱之孰多孰少,升降紊亂之不同高低水平,增減苦寒和辛熱藥的用量,使胃腸氣機恢復正常。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加半夏生薑湯,葛根黃連湯,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梔子豉湯,升降散,昇陽散火湯,烏梅丸等,均屬辛開苦降範疇的方劑,可隨證化裁。五.偏重於脾的氣機失調。
臨床常見四種病證:一是脾胃氣虛,二是脾氣陰虛,三是脾陽虛兼寒,四是脾陽虛兼瘀。1、脾氣虛。證見胃脘脹悶,多食則脹,嘈雜而飢,腸鳴便溏,或大便先乾後稀,伴有乏力神疲,消瘦,面白,舌淡,苔薄白,舌邊有齒痕,脈細弱。《內經》雲"陽化氣"。"陽氣不足者補之以氣"。常以四君子湯為主,或仿四君子湯方意。四君子湯配伍精當,方中參草益肺氣,肺金制木,以防肝木乘脾土,有補土勿忘抑木之意,炒白朮健脾,恐濕傷脾氣,用茯苓以利濕,臨床上參用太子參最好,兼脹滿者加陳皮為異功散,兼見痰濕者加半夏為六君子湯。亦或二陳、五苓之類方劑化裁。2、脾氣陰虛。在脾氣虛證候的基礎上伴有口乾舌燥,舌質嫩紅,或乾紅者,多屬脾氣陰(血)不足的表現,宜補以氣陰(血)。但不可純補,膩補,壅補。補必兼通。把降氣、理氣融為補氣之中,還需注意補土必抑木的思路。或選柴芍、歸芍四君,柴芍、歸芍六君,或麥味補中益氣湯,或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或參苓白朮散等。寓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腸炎鏡見黏膜紅白相兼,以白為主,或蒼白,或灰白、或灰黃。均為脾氣陰(血)不榮之象。3、脾陽虛兼寒。在脾氣虛證侯的基礎上伴見有四肢不溫,胃腸冷痛,喜溫喜按者,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或良附丸,或理中湯、附子理中湯,或半夏粳米湯。4、脾陽虛兼瘀。在脾陽虛的基礎上,臨床出現胃脘腹部隱痛,或刺痛,伴見舌瘀斑或舌下脈絡粗亂者,多為陽氣虛寒與絡瘀互見之證,在胃為胃絡瘀,在腸為腸絡瘀。治宜溫陽化瘀。在溫陽散寒方藥如香砂六君子湯,附子理中湯為主加活血化瘀藥。瘀血輕者,養血活血,宜選當歸、赤芍、桃仁、丹參;瘀血重者,破血散結,化瘀生肌宜加三棱、莪術、血竭,徐長卿,赤芍,丹參,增快胃腸黏膜血運,有利於黏膜腺體的再生。瘀從熱化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白英,敗醬草,丹皮,紅藤,冬瓜仁,桃仁。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腺化生,或慢性結腸炎伴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變多見此類證侯,此時,常見鏡下局部黏膜粗糙不平,呈顆粒狀隆起,部分黏膜下血管顯露等陽虛絡瘀見證。綜上所述,劉華為教授認為胃腸病的辨治思路應是:病位在胃腸,病機在寒熱,主症在脹痛,責之於肝鬱,治療在綜合,關鍵在平衡,康復在飲食,重點調情志。(整理:屈小元 馬戰平 高少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