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醬草(中藥)

敗醬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敗醬草,中藥名。為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的乾燥全草。性涼,味辛、苦。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排膿之功效,常用於腸癰,肺癰,痢疾,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敗醬草
  • 別稱:敗醬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敗醬科
  • :敗醬屬
  • :白花敗醬
  • 分布區域:除西北地區外,全國均有分布
  • 採收時間:夏季
  • 用量:9~3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的乾燥全草。

性味

性涼,味辛、苦。

歸經

入肝、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痰排膿。

主治

腸癰,肺癰,痢疾,產後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相關配伍

①腸癰初期未成膿者:配紅藤、大黃、牡丹皮等。
②腸癰膿已成者:配薏苡仁、附子
③肺癰發熱,咳唾膿血:配魚腥草、桔梗、蘆根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5g。外用適量。

禁忌

脾胃虛弱者慎用。《本草匯言》:“久病胃虛牌弱,泄瀉不食之症,一切虛寒下脫之疾,鹹忌之。”

炮製方法

夏季開花前採挖,曬至半乾,紮成束,再陰乾。

生理特性

白花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細長,地上莖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僅兩側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葉簇牛,卵圓形,邊緣有粗齒,葉柄長;莖牛葉對生,卵形或長卵形,長4~250px,寬2~125px,先端漸尖,基部楔形,1~2對羽狀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邊緣有粗齒,兩面有粗毛,近無柄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僅2列粗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直徑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貼生在增大的嘲翅狀膜質苞片上,苞片近圓形。花期5~6月。生於山坡草地、路旁。

產地

除西北地區外,全國均有分布。主產於江蘇、浙江、湖北、安徽。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敗醬,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
2《神農本草經》:“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
3《藥性論》:“治毒風頑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膿為水。及產後諸病。止腹痛余疹、煩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