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鑑別,主要價值,炮製,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貯藏,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全葉苦苣菜 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淺黃棕色,有環狀突起的葉痕和細小的不定根。幼莖長達5cm。基生葉捲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長圓狀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先端多圓鈍或具短尖,有小尖刺,葉緣具不整齊的羽狀淺裂,或不分裂,邊緣有小尖齒,上表面灰綠色,下表面較淺,基部漸狹成柄;幼葉表面密被茸毛。莖生葉互生,與基生葉相似,但基部耳形,抱莖。質脆,氣微,味微鹹。苦苣菜 根圓錐形。莖圓柱形,斷面中空。葉多莖生,完整葉呈長圓形或圓狀廣披針形,長7~20cm,寬2.5~10cm,羽狀分裂,頂裂片大,邊緣有刺狀尖齒,下部葉柄有翅,基部擴大抱莖,中上部葉無柄,葉基耳狀。頭狀花序可見,花序梗和苞片外表面有褐色槌狀腺毛。
根莖呈細長圓柱形,向下漸細,長3~10cm,直徑2~5mm;表面淺黃棕色,有縱皺紋,上部有近環狀突起的葉痕,下部有細小的不定根,或突起的根痕。幼莖長1~6cm,基生葉捲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長圓狀披針形或廣披針形,長4~16cm,寬0.5~3.5cm,先端多圓鈍或短尖,有小尖刺,葉緣具稀疏的缺刻或不整齊羽狀分裂,或不分裂,邊緣有小尖齒,每cm內5個以上,上表面灰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基部漸窄成柄;幼葉表面密被毛茸;莖生葉互生,與基生葉相似,但基部耳形,抱莖。質脆。氣微,味微鹹。
鑑別
(1)葉表面觀:全葉苦苣菜 葉上、下表皮細胞呈多角形,垂軸壁平直,或微彎曲,上表皮氣孔較少,下表皮氣孔眾多,氣孔為不等式或不定式,副衛細胞3~5個。苦苣菜 葉上、下表皮細胞垂軸壁呈深波狀彎曲,氣孔多數為不定式,少有不等式。莖橫切面:全葉苦苣菜 表皮1列細胞,呈切向延長,局部木栓化。皮層寬廣,8~15列細胞,呈切向延長的圓形。韌皮部篩管群明顯,外側少數細胞含淺黃色物,韌皮射線數列。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束放射狀排列,呈1~3岐分枝狀,木纖維發達,導管較少。髓細胞類圓形。苦苣菜 表皮為1列細胞,切向延長。皮層外1~3列細胞隅角增厚,內側1~5列薄壁細胞為切向延長,呈類方形、長方形。韌皮部篩管群明顯,外側少數細胞含淺黃色物。導管均勻散在,或徑向排列;木纖維發達,連成環狀,部分維管束內側有少量篩管群。髓細胞類圓形、長圓形。 (2)取本品粉末0.1g,加醋酐2ml,冷浸過液,吸取上清液1~2滴於白磁板上,滴加濃硫酸1~2滴,顯紫紅色。 (3)取本品粗粉2g,加入石油醚(30~60℃)10ml,冷浸24小時,濾過,濾渣揮盡溶劑,加入甲醇10ml,於70℃水浴回流提取1小時,濾過。取濾液點於濾紙片上,揮去溶劑,置紫外光燈(365nm)下斑點顯天藍色;用氨熏後,日光下顯亮黃色,紫外光燈下顯黃綠色。
主要價值
炮製
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稍潤,切段,曬乾。
性味與歸經
苦,微寒。歸胃、大腸、肝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清腫排膿,活血化瘀。用於皰毒痛腫,肺癰腸癰所致痢疾、腸炎,瘡疔癰腫,痔瘡,產後瘀血,腹痛等。
用法與用量
煎湯內服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或煎湯熏洗。 [劑量] 5~10克。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藥名]北敗醬 [性味及功效] 苦,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化瘀的功能。用於闌尾炎,腸炎,痢疾,瘡疔
癰腫,痔瘡,產後瘀血腹痛。
分布範圍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