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型弧菌

副溶血型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種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人們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後極可能會引起以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熱等為主要症狀的急性腸胃炎。其特徵之一為中毒者的糞便多呈水樣,且常混有粘液或膿血。此外,重症患者還可出現脫水、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故副溶血性弧菌又有腸炎弧菌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副溶血型弧菌
  • 外文名:Vibrio parahemolyticus
  • 拼音:furongxuexinghujun
  • 形狀:弧狀、桿狀、或絲狀
  • 食物來源:海產品、冷盤、熟食
  • 特性:嗜鹽性
生物特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耐熱直接溶血毒素,耐熱相關溶血毒素,尿素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特點,

生物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多形態球桿菌。其菌體呈弧狀、桿狀、或絲狀,無芽孢且無莢膜。大多數菌體在液體培養基中有單端鞭毛、能運動。此菌具有細胞色素氧化酶,不分解蔗糖,但能在不產氣及不產生硫化氫的情況下分解葡萄糖而產酸等生化特性。副溶血性弧菌為一嗜鹽性細菌,必須在含鹽 0.5% ~8%的環境中方可生長,尤以含鹽量在2% ~4% 的情況下最佳。故其在無鹽的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在含鹽濃度過高(10% 以上)的培養基上也無法生長。副溶血性弧菌能夠在溫度為 5 ~44 ℃範圍內生長,但以 30 ~35 ℃為最佳,當溫度低於 40 ℃時則停止生長;適宜生長的 pH 為 7.5~8.5,以 pH7.7為最佳,在 pH 低於 6 的酸性條件下則生長不佳。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

耐熱直接溶血毒素

儘管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源菌,但大多數的副溶血性弧菌沒有致病能力,只有少數高毒力的菌株才會致病。神奈川現象是廣泛用於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是否具有致病能力的一種體外實驗方法,它是由副溶血性弧菌產生的耐熱直接溶血毒素而引起的,該溶血毒素能在特殊的血瓊脂培養基上在菌落周圍可產生一條β- 型溶血環。大多數具有致病能力的副溶血性弧菌包括幾乎所有來源於臨床和約1%來源於海水的菌株都可產生神奈川現象,呈神奈川陽性,而多數無毒力菌株則呈神奈川陰性。因此 TDH被認為是該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耐熱相關溶血毒素

儘管 TDH 被公認為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力同其耐熱直接溶血毒素有高度的相關性,但由近幾年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時的臨床分離菌株中也有少數呈神奈川陰性的,KP-菌株雖然不產生TDH,但卻能產生耐熱相關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 TRH),證明了 TRH 也是一些菌株特別是 KP-菌株的毒力因子。

尿素酶

副溶血性弧菌一般不產生尿素酶,但來源於1997年發生在美國西海岸地區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患者的某些臨床菌株卻具有尿素酶活性,說明尿素酶也有可能是某些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有資料顯示,TRH的致病同尿素酶有密切關係,尿素酶陽性菌株都具有TRH 基因(trh),同時所有具 TRH 基因的菌株也都具有能產生尿素酶的能力。這些結果表明尿素酶基因(ureC)與 TRH 基因之間有一定的聯繫,在具有致病性的KP-菌株染色體上可能同時存在尿素酶基因(ureC)和trh基因,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由此可見,TDH 、TRH 及尿素酶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三大毒力因子,其中 TDH 是絕大多數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致病能力的毒力因子,TRH 和尿素酶是少數臨床菌株特別是 KP-菌株的毒力因子,TRH 的毒力與尿素酶的活性有關。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特點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生,世界各國的溫暖沿海地區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發地區。從食物中毒發生的時間來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發生在 5~10 月,高峰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即 7 ~9 月,冬季極少發生。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細菌,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常見食品一般均直接或間接與海產品有關,其食物來源主要為貝、蝦、蟹、魚等海產品。在中國,由於從業人員衛生意識不強,交叉污染和再次污染的現象經常發生,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海產品外,還有涼拌菜和熟食製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