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寨村

前段寨村

前段寨村,位於邱縣城南偏東14.6公里(直線),地處北緯36°41',東經115°11'之間。村西有沙東乾渠(老沙河)流經、大廣高速縱穿。地貌屬古黃、漳河沖積平原,海拔34.5米。氣候屬北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0°C,日照2539.2小時,降雨量524.6毫米。地勢平坦,為潮土地。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林果等;經濟作物主要以棉花為主。該村地處燕趙與齊魯交匯之地,自古有任俠尚義、慷慨悲歌之風,文化脈落清晰。是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段寨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邯鄲市邱縣邱城鎮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7450
  • 地理位置:河北省邯鄲市邱縣邱城鎮
  • 人口:2644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3.0°C
  • 著名景點:人山報電台舊址、邱縣地下戰備指揮所、師講所黨支部舊址
  • 車牌代碼:冀D
  • 自然景觀:鯀堤、甜水井
  • 人文景觀:成湯廟
建置沿革,省級非遺,成湯廟,成語典故,金融,四個一活動,美麗鄉村建設,空心村治理,招商引資,防汛排險,低保民主評議,軍事治安,歷史文化,優美傳說,村知名人物,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前段寨(Qiang duangzhai),位於邱縣城南偏東14.6公里(直線),地處北緯36°41',東經115°11'之間。村西有沙東乾渠(老沙河)流經、大廣高速縱穿。地貌屬古黃、漳河沖積平原,海拔34.5米。
前段寨村
氣候屬北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0°C,日照2539.2小時,降雨量524.6毫米。
地勢平坦,為潮土地。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林果等;經濟作物主要以棉花為主。665戶,2644人,8257畝地。相傳古稱“斷氣寨”,沿稱段寨。後演變為段爾寨、段二寨、段寨、南段寨、大段寨。歷史上隸屬山東省東昌府、臨清直隸州,1949年8月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1962年析分為前、中、後段寨三個行政村。
村邊有三個已消失村莊:莊戶井,位於後段寨村東北。吳街,位於前段寨村西南。大許村,位於中段寨村西。均消失於明代災荒戰亂。
該村《楊氏族譜》、《郭氏歷代先祖家譜》,記載詳盡,體例完備,名聞全縣。“楊氏祠堂”、“郭家祠堂”,更是聲名遠播。
該村西北的盛水灣,就是“大禹治水,至於衡漳”的衡漳,古漳水入黃河處,中國最古老的地名;亦為奠定後燕立國基礎的“康台略馬”原生地。2013年12月,邱縣人民政府立“康台澤遺址”碑。夏末,商湯伐夏,“泥馬渡湯王”,形成扳倒井(新井頭)、忘馬村(石佛寺)、斷氣寨(大段寨)三個古村落。隋末,張金稱造反,隋大臣楊善會與其鏖戰於此。
近代,該村是中共邱縣黨組織誕生地,邱縣革命策源地,2015年邱城鎮樹“大段寨---邱縣革命從這裡開始”五角巨碑於邱新路進村處。縣境內最早七名黨名,該村就有2名。村有《人山報》電台舊址,2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對窯、鯀堤、古井、邱縣戰備地下指揮所。
該村地處燕趙齊魯交匯之地,自古有任俠尚義、慷慨悲歌之風,文化脈落清晰。是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村莊。早在1935年,村里就有了黨組織。1938年在黨領導下,村里又成立了地方抗日武裝(兒童團、青抗先、模範班、婦救會)。
村西老沙河村西老沙河
抗戰時期,該村雖屬接敵區,但因黨的民眾基礎好,卻又成了突出的抗日模範村、抗日堡壘村,並贏得了“傷病員故鄉”的光榮稱號。冀南軍區三分區情報站、交通站、人山報電台、八路軍彈藥庫、公糧庫、被服廠、後方醫院等,均設在該村。該村革命前輩們,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自已應有的貢獻。
農業學大寨年代,前段寨村被樹為“邱縣大寨”。民兵工作、婦女工作、團的工作,均取得卓越成績。該村民兵1965年在全區首倡學毛著,5月4日邯鄲軍分區在村召開全區民兵學毛著現場會,1966年在黑龍港首先造林,3月10日省專縣在村召開全區植樹造林現場會。

省級非遺

獅豹會又叫“西藏回回獅豹會”,成立於元明時期,其名子來歷、何年傳入已無法考證。獅豹是一種似獅子又似豹子、不同於獅子又不同於豹子的動物形象,是一種舞獅類活動,因戰亂災荒而停止活動。在20世紀50年代,老十八股又合資重新組建隊伍、製作道具,形成40多人的舞獅隊。當時成員有:楊清雅、楊清廣、楊清江、楊清梅、趙現欽、趙文秀、翟希賢、張百功、張俊賢、張連生、張思江、張思亮、張思鉛、張百志、袁學仁、景俊山、李金貴、郭玉江。
1985年,傳承人有袁清月、楊成章、楊鳳山、趙文考、張萬林、張萬箱、張繼先、鄭秀海、張思平等三十多人。原作為喪葬專用,後來演變成喜慶節日的傳統表演節目、文藝匯演項目。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垂稚小童,人人喜歡。老藝人已過逝,受經濟大潮的影響,現有的藝人多半外出打工,項目面臨瀕危,2013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類)保護名錄。
辦喪事出殯那天,舞獅隊在家裡舞弄一番,表示祭奠。其表演的故事情節傳說:很早以前,有個風水先生說:“在出殯那天在家裡或墳地上表演舞獅,墳地就變成風水寶地了,寓意為“藏龍臥虎”之地,給子孫後代增名造福。”所以每個老人死後都要請獅豹會前來表演,作為吉祥寄託。整場表演共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參靈”綱,第二階段是“餵獅豹”綱。“參靈”是在死者的院子裡,有回回頭(領獅人)一手牽著一頭獅子跑進院子,大聲喊道:“一進靈棚把頭抬,回回領進獅豹來,眾家鄉親見了愛,我領將下來。”二段開場段是:“嘴像血盆牙像釘,搖頭擺尾把人傷,獅豹流入回回手,來到寶府玩一場。”這時舞獅隊就在院子裡玩耍一番。完了之後,就由回回頭把獅子帶出去,來到一個平整開闊的地方。開始第二階段“餵獅豹”,仍有回回頭大喊道:“自從那年離家鄉,一路行走奔路忙,走此高山峻岭不平路,澗下流水響叮噹,高山淨是松柏樹,野雞成群鬧嚷嚷,梅鹿銜花繞山跑,狼山虎豹躥山崗,行一步來到中國地,歇歇喘喘礙何妨,回回是也!家住西藏人氏,路過此山觀見猛虎一對,嘴似血盆牙似釘,兩眼一瞪像鋼鈴。”這時,打鼓的人開口說道:“那么瘮人不怕把你吃了呀?”回回頭大聲說道:“要不是老松幫我影一背,猛虎把我吞在腹內。”打鼓人叉腔道:“你說的我不信,”回回頭說道:“不信就玩他一回,打將起來……”這時舞獅隊就玩要起來。故事情節是:每個大獅子都是由2個人頂著獅子皮表演,而小獅子由一個人表演,表演中有個母獅生小獅子的情節,過去人封建迷信,說扮演剛出生的小獅子不吉祥,還怕引來別人嘲笑,不能讓觀眾知道扮演者是誰,所以表演中旁邊放個大方桌子,周圍用布包嚴,事先小獅子鑽到底下,母獅故意靠近桌子,小獅子順機鑽到母獅里,這時外人是看不到的,一會兒母獅生出個小獅子,待要演完時小獅子再鑽進母獅里,再走到桌子邊鑽回桌子裡,外人還是發現不了,很多人會納悶兒,小獅跑到哪裡去了?外人始終也不知道是誰。
獅子頭是用牛皮紙糊制的,直徑85 厘米,眼睛大而有神,嘴大牙尖紅嘴唇。皮是用棉布縫製的。兩隻獅豹一個藍色一個黃色,藍的上面畫了白色花紋,很像豹子身上的金錢花紋,黃的上面畫了黑色花紋,看樣子是仿照古代石獅畫的,畫法古老誇張。
它不同於天塔獅、黃沙獅、醒獅等南北獅子,所以叫“獅豹”好象是二者的雜交代,別具一格。看起來比較笨重,表情憨厚,整個獅子長 5 米20公分。銅器現有大鑔一對,重4.1公斤,直徑 47.5厘米。鐃一結,重4.3公斤,直徑47.5厘米。鈸一對,重2.5公斤,直徑31厘米。
大銅鑼直徑42厘米,重3公斤。大鼓一個。10個長號子。經專家考證,銅器已六七百年。十六個人同時表演,表演的獅豹舞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動作灑脫,氣勢恢宏,加上震天鑼鼓聲,表演場面宏大無比。

成湯廟

重修成湯廟記碑首重修成湯廟記碑首
昔時該村有廟宇12座,分別是菩薩廟、關帝廟、奶奶廟、土地廟、三官廟、七星廟、牛王廟、玄帝廟、八臘廟、螞蚱廟、南海廟,以成湯廟最著名,光緒《邱縣鄉土志》尚載有一“光輝如山廟,”不知何指。舊《邱縣誌》載:元大德元年(1297年)六月旱,達魯花赤暗都刺以糧賑饑民,率官民禱雨,弗應,後祈成湯,霖雨屢應。遂建成湯廟於城東南八里段二寨。錄異載:馮道人,不知何許人也,成化年間,居真武觀中。時大旱,邑人延之,入成湯廟禱雨,設壇畢,道人袍袖一展,雷自廟中起,大雨如注,遠近沾足。是年秋大熟,道人去,不知何往。
成湯廟廟院8畝,廟產良田180畝,有歷代重修碑記6通。建有山門,大殿、後殿各三大間。雕樑畫棟、富麗堂皇,前出抱廈。山門兩旁置哼哈二將,大殿供湯王,高一丈余,座下有井,深丈余;後殿供湯王奶奶,各有童男童女侍從。兩廊有房數十間,住主持道人數十口人,另有大車、碾子、磨、水井、大牲口。入民國後,將廟拆除蓋學堂。大鐘數千斤重(明中期鑄造),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運往兵工廠,造了手榴彈,打日本鬼子用,也算物有所值吧。1999年春,村民集資在大殿、後殿原址復建廟各一間,請人繪像供奉,每年三月十八祭祀,扭秧歌,尚稱紅火。留傳有泥馬渡湯王、扛活示奇、巧治瘟疫、隕包入坑、安寨顯靈、湯王爺山西放蕎麥種等優美傳說。2015年春重建大殿、後殿兩座各三間,塑像八尊。2月6日開光慶典,並又立“重修成湯廟記碑”,以為紀念。
重修成湯廟記》碑,1996年9月20日出土,現立成湯廟院內,碑高1.95米,寬0.72米,厚0.2米,刻於1574年七月,山西澤州教諭楊時中撰文,楊一漢書丹,趙耿篆額。此碑詳細記載了1297年(元大德元年)至1574年(明萬曆二年)邱縣一帶大旱資料,並首次載有“邱城東南八里許,村曰段二寨,舊有成湯廟”等地名資料,為邱縣翻查歷史災情見證。《邱縣舊志校注》收錄該碑文並拓片。

成語典故

許由(約前2323~前2244)字道開,號武仲,堯時平民,舊《邱縣誌》中並載有“暮雲蓊鬱許由里”詩句。許由兄弟七人,皆為清高隱士。許由自幼農田躬耕,不營世利,講道義,守規矩,邪膳不食,邪席不坐。夏天樹上築巢而寢,冬天挖地窯居住。食山果、飲河水,且無懷器,手捧而飲。堯帝86歲時(前2287),深感衰老,兒子丹朱不肖,不願因愛子而誤天下。聽說許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賢,欲禪讓帝位。許由說:“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以求陶冶情操,非求祿位;縱情游閒,以求安然無懼,非貪天下”。堯得知許由不輕移其志,便登門拜訪。許由仍推辭說:“我年紀大了,需求無多,還是當個臣民吧!”於是連夜逃往箕山穎水旁,農耕而食。堯得知許由去處後,又派人請他做九州長。他聽後更是煩惱,匆忙到穎水邊掏水洗耳,遂隱居深山之中,終身不為名利,死後葬於箕山之巔。漢代後,以五嶽配祀許由,世代供奉,太史公司馬遷曾登臨憑弔。《前漢書》列許由為仁人。《晉書》贊云:“昔許由讓天子之貴,市道小人爭半錢之利”。許由洗耳、許由讓國、洗耳恭聽、許由掛瓢、許田棄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等等成語和歷史典故皆出自許由,姓始於許由,天下許姓出邱縣。
段乾木(前475-前396)複姓段乾,名木,春秋末戰國初晉籍魏人,故里今邱縣大段寨。其數名好友先後為將,唯段乾木清高隱居。魏文侯魏成子,極力推薦段乾木,魏文侯月夜登門拜請段乾木。他尊從“不為臣不見諸侯”的古訓,越牆逃避。文侯求賢若渴,每過段乾木家門,扶軾致敬,以示其誠,終於感動了段乾木,得以相見。期間,車夫問其故,文侯曰:“我富於勢,乾木富於義”。周安王六年(前401),秦國欲伐魏國,出兵至陽狐。有人勸秦王說:“魏君禮賢下士,有段乾木輔佐朝政,國人上下團結一致,萬萬不可輕舉妄動”。秦王遂停止對魏國用兵。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開創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這與段乾木雄才大略輔政安邦密不可分。成語典故“禮賢下士”、“乾木富義”、“乾木逾垣”、“乾木偃息”、“才非乾木”即源於段乾木。姓始於段乾木,天下段姓出邱縣。
段乾木像段乾木像

金融

1927年,大段寨、南寨殷富戶開設“雙榮昌”錢鋪。大段寨楊春榮任掌柜,南寨周尚榮為外水,大段寨趙運昌為會計,各出股金若干元,以經營錢貼兌換銀元,收取息金。後因假貼出現,3家土地賠光,錢鋪廢止。1953年2月,大段寨信用社在吳富美、岳如堂、朱壽彭倡導下成立。其中,岳如堂入18股,時人稱“十八股大當家”。1980年邱縣農村信用合作社大馬堡信用社在前段寨村建立信用站,代辦員曹書芹,代辦全村居民儲蓄、信貸、結算事宜,2002年底存款餘額143萬元,居全縣代辦站名次59位。

四個一活動

2016年05月21日下午,邱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劉素芳到邱城鎮前段寨村開展“四個一”活動,在邱城鎮前段寨村“兩委”辦公室,為村兩委班子和全體黨員上了一堂立意深遠、指導性強的黨課,劉素芳希望全村黨員認真學習黨章和系列講話,完成手寫黨章任務,藉以“兩學一做”活動這個契機,進一步提高農村黨員素質,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構建和諧新農村,充分發揮廣大農村黨員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帶領全村民眾實現增收致富,做一名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黨員。劉素芳對人山報舊址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調研,提出整改意見;對貧困戶進行了慰問,送去色拉油、夏涼被等慰問品,要求鎮村平時多走訪,關心困難民眾生產生活;安排組織村內婦女開展老粗布、編織等傳統手工加工項目,幫助民眾致富,提高收入水平;實地查看了村內互助院建設情況,協調解決家具、家電等基本生活用品,改善孤寡老人基本生活條件。

美麗鄉村建設

前段寨村東有一片占地十幾畝的坑塘,是蓋房挖土形成了垃圾坑。將垃圾清除後,通過市場化運作,平整道路、植樹種草、修建觀水平台,形成了一個集淡水養殖和休閒垂釣為一體的休閒場所。村里又配建了一個CS實戰基地,形成了城郊一日游。
2016年5月4日下午,縣委副書記程一華到邱城鎮前段寨村調研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程書記實地走訪了已初步建成的人山報電台舊址、清漪園及正在建設中的村史館、農家樂、葫蘆巷等景觀,對前段寨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並提出了三點指導意見:一是要確保已清理的空閒宅基利用到位,夏日來臨,尤其要做好樹木、草坪、菜園的灌溉工作;二是要加強村級衛生的保持,以及景點景觀的日常維護工作;三是要不斷探索美麗鄉村建設同發展村集體經濟相結合的路子,更好的為老百姓增收致富。
2016年7月5日至6日,河北省美麗鄉村辦項目組陳立民(河北省住建廳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及石家莊市委農工委等一行7人,由邯鄲市委農工委常務副書記王秀峰,市美麗鄉村辦副主任兼項目組組長、市新農村辦專職副主任孫向東陪同,到邱縣調研美麗鄉村建設。縣委書記李紅光,縣委副書記、農工委書記程一華,政府副縣長柳兆泉陪同調研。7月5日下午到6日上午,陳主任一行調研了邱城鎮前段寨村等村和陳村鄉互助幸福院等,就“三清一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進行了實地查看。調研結束後,省美麗辦陳主任對邱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7年9月26日,縣委書記孫志英先後到邱城鎮後段寨村、前段寨村、東街村、東屯村等調研指導工作。縣領導賈群英、李華、霍力軍陪同。孫志英一行實地走訪查看了各村“兩室”建設情況和前、後段寨兩村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隨後,召開座談會,就美麗鄉村建設、環村林帶等當前重點工作開展情況,孫志英要求:一要解放思想,廣開思路。在美麗鄉村建設上要多出去參觀學習外地先進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本村實際,設計鮮明的主題,要展示出本村的特色,防止千城一面。二要立足長遠,久久為功。前段寨要發揚紅色文化,豐富提升第一黨支部、人山報電台舊址等文化內涵,後段寨要深挖紅薯產業,聚集人氣,大力發展和開拓產業鏈條,培育紅薯龍頭企業,形成產業規模,增加經濟效益。三要立足實際,以點帶面。在環村林帶建設上,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多角度解決本村遇到的困難,無集體收入的村要通過環村林帶建設,籌謀集體收入,以點帶面,帶動全鎮各村集體經濟實現發展。

空心村治理

2016年5月18日上午,縣委書記李紅光帶領縣主要領導、各鄉鎮黨委書記及縣美麗辦工作人員到邱城鎮前段寨村觀摩空心村治理工作。李書記等一行28人先後參觀了人山報電台舊址、邱縣第一黨支部、清漪園魚塘等特色空閒宅基、坑塘治理利用場所,充分肯定了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付出的努力,並指出:廣大黨員幹部要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做好治理工作,同時要整理思路、提高標準,在亮點打造上動腦筋,縮小與優勢村的差距,努力超越自我,為老百姓創造實惠!

招商引資

一是進一步鞏固提升前段寨村史館建設和CS真人野戰基地。以人山報舊址和邱縣第一黨支部等鄉村紅色旅遊項目帶動招商引資,並且搞好農業招商。二是發動骨幹企業,促進以商招商。服務好落地企業並與之進行長期友好的信任合作關係,通過他們牽引更多的客商來投資興業。三是以招商引資為工作重點,認真抓好。組織招商分隊,主動出擊招商,克服“守株待兔”的招商方式,積極尋求商機,要有目的目標的去招商,創造條件,充分利用政策、資源優勢,促成有較大發展潛力和規模的項目落戶邱城鎮。四是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工業示範園建設力度,強化上下聯動,不斷加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破解項目用地瓶頸,為企業入駐創造條件。

防汛排險

2016年7月20日下午,縣委書記李紅光同志,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石建華同志,政府副縣長柳兆泉同志帶領水利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到邱城鎮前、中、後段寨檢查指導防汛工作。
李紅光同志要求,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汛,鎮村幹部要嚴格落實防汛責任,加強查險排險力度,組織好應急救援隊伍,儲備充足的防汛搶險物資,確保全全度汛。

低保民主評議

2014年10月29日,邱城鎮前段寨村召開低保對象推報民主評議票決會議,各鄉鎮主管民政工作副職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邱城鎮鎮長張躍鵬主持,會上介紹了低保申報戶情況,評議代表進行了劃票評議。副縣長高守剛出席會議,並提出四點要求:一、其他六個鄉鎮要在下周五前召開試點村民主評議票決會。二、街道辦要抓緊啟動試點工作。三、邱城鎮要儘早總結試點經驗。四、縣民政局、政府辦要做好指導和督促工作。

軍事治安

人山報電台舊址
1941年3月8日,冀南三分區三地委創辦《人山報》,社址先後在曲周曹莊、段寨等村流動。電台設段寨,及時傳播中共中央精神,報導抗戰英雄業績,對民眾鼓舞甚大。《人山報》電台駐在段寨二年多時間,平安無事,民眾機智保護是個原因,其次是對敵工作的勝利。雖經敵多次“掃蕩”,電台人員及電台始終未受到任何損失。三分區司令員高厚良致信段寨村長楊清運讚揚道“你們了不起,在敵人眼皮底下,保證了三分區的耳朵從未受到過損害。”此亦驗照一個道理:越是看似危險的地方,反倒相對安全,這要看一個人的膽識。詳附“紅色電波出段寨”。
紅色電波出段寨
抗戰時期的冀南三分區三地委《人山報》,1941年3月8日創刊於曲周曹莊。新華社冀南分社新聞台,在1942年“四·二九”日偽大規模鐵壁合圍掃蕩中,損失尤為慘重,電台人員有的犧牲,有的被俘,有的失散,一些機器,器材丟失。重大新聞來源困難,很難直接了解黨中央的指示精神。這時報務員劉盾(又名劉夢柯,山西人),譯電員胡存夫(南宮人)奉命到四分區找當時的直接領導人冀南區黨委宣傳部長王任重,由他具體分配工作。王任重特別提出了《人山報》,並對“人山”二字進行了解釋。王任重說:“‘人山’二字取義於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挺進冀南時提出的在平原創建‘人山’的戰略思想。‘人山’、‘人山’人民民眾是靠山,民眾發動起來了,我們就有了靠山。冀南平原沒有天然的高山峻岭,但有了‘人山’,就有了八路軍、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的根據地。就能同太行山、呂梁山、大青山等根據地一機鞏固和發展,就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人山報》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命名的。”第二天,王任重正式通知我們二人到三地委報到,籌建《人山報》社新聞台,以溝通同延安新華社的聯繫,把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傳送到邯鄲一帶。我倆帶上王任重寫給三地委宣傳部長楊易辰的親筆信,星夜向三分區進發。三天后,我們來到了位於曲周東南的曹莊村,這是《人山報》的社址。
時在1942年5月,分區王幼平主任給電台找的隱蔽點,是距邱縣縣城8華里中間不隔村的段寨。該村西北方向是邱縣縣城,北面六里是偽軍焦路據點,東北十里是鬼子塢頭據點,西面六七里是邱縣通往侯村和廣平縣城的封鎖錢,封鎖線上有大大小小的據點和炮樓。段寨所處形勢是三面臨敵,只有東南方與根據地相連。這裡被鬼子稱為“明朗區”、所謂的“王道樂士”。
其實,這裡的人民民眾,更加痛恨鬼子漢奸,擁護共產黨,秘密做各種抗日工作。敵占區大都有兩套政權,有抗日村長,也有專門應付敵人的偽村長。一些偽村長是經抗日政府批准的,表面給敵人辦事,實際給根據地傳送情報,這叫做“兩面政權”。
段寨是中共邱縣黨組織誕生地,該村1935年就成立基層黨組織,黨的民眾基礎好,民眾全力保護我們。但安全都是相對的,萬一被敵人發覺,隨時都可能遭到突然襲擊,從這一點上說,比在根據地更危險。
段寨情報分站站長王智禮(王智禮,邱城北街人,1913年生,冀南三分區情報科段寨情報分站站長,1945年在曲周縣高胡寨失蹤,1989年省批情偵烈士)同志,是分區敵工幹事,在邱縣一帶做敵偽工作和情報工作。軍分區對邱縣敵人的動向了解很清楚,多賴於王智禮的情報。據說,他與邱縣偽軍大隊長有結拜之交,出入縣城很方便。掃蕩時一個偽軍到他親戚家搶了一個銅洗臉盆,知道詳請之後,又送了回來,還給賠禮道歉。為了工作方便,分區允話他住在段寨親戚家中,以此作為秘密聯絡點。
一天,王智禮親到報社接我們。報社領導說:“住段寨是王主任的決定,有王幹事保護,不要有什麼顧慮”。臨行時,報社把分區宣傳隊調來的劉樹杞(廣府城裡人)配備到電台。當夜,我們帶著機器和套用之物,跟隨王幹事北行,心裡難以平靜。當時劉盾十七歲,胡存夫十六歲,劉樹杞年齡更小,這是我們參加革命以來,第一次獨立工作。
到段寨後,王幹事把我們領到一戶農民家,夫妻二人正在壯年,有一小男孩。他們把三間北屋讓給我們,自己住在西屋偏房。第二天才看清,這家住在村東北角,牆外就是莊稼地。早晨,王幹事領來了村長,送來糧、柴、被褥。村長姓任,大家叫他老任,他辦事積極熱情。此後,經常給電台送柴燒和幫助買些油鹽及用品。不久,電台搬到前街東頭,房東楊春德,父子二人住北屋,我們住西屋,東屋兩間是廚房。村長楊清運。
這天第一件事,是架線安裝機器,按時收報。劉盾上機,抄下了第一班電報。胡存夫與劉樹杞,則在房東大嫂的幫助下,生火做飯,這是我們第一次吃自己做的飯。當天我們又在屋裡挖了一個小洞,把收報機藏在裡面,上面蓋上磚加以偽裝,不仔細看,是難以發現的。不工作時,一定把它藏起來,以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敵情。機器雖不好,在當時卻是寶中之寶。
電台設在敵人眼皮底下,住了二年多,竟平安無事,民眾的愛護和保護是個重要原因。同時,我們在生活上也多方面得到民眾的幫助,剛住后街時,房東教我們做飯蒸乾糧,鄰居們幫助磨麵推碾,連不出大門的姑娘,也多次出來幫助幹活。沒有菜吃,村乾們常送瓜菜。天涼了,鄰居的大娘、大嫂又幫助染布做棉衣。在前街,明保娘對住在她家西屋的劉樹杞特別照顧,天冷了還給燒炕,增添被褥。我們按八路軍的傳統,稱年長的大伯大娘,年輕的叫大哥大嫂,有時也幫鄰居挑水推磨等等,幹些力所能及的活。
保密是相對的,在這裡住久了,一些民眾已知道我們的工作性質,只是心照不宣罷了。出於對八路軍的愛護,他們把為電台保密,也看成是自己的責任。所以,當我們提出搭秫秸棚、挖洞、修建地下工作間時,房主都一口答應,積極配合。我們也學習了一些方言土語,穿著與民眾一樣,基本上也地方化了,有時外來的親戚,還把我們看成是當地人。
與民眾關係密切後,串門交朋友的也多了,來人就熱情相待。他們帶來了各種訊息,從外邊的敵人活動到本村的大事,什麼都談。其中有個叫郭永江的棋迷,常來與“小六”(劉樹杞在當地的暱稱)殺兩盤,開始雙方殺個平手,時間一久,他就殺不過“小六”了。後來他帶來一部線裝古本《棋譜》,與我們一起研究。譜內有一式叫做“一馬潰城”的棋,布局奇特,很有意思。還有一青年農民叫翟希賢,高小畢業,曾在冀南行政幹校學習過,也常來找我們拉家常,了解國內外時事,還借給我們古典小說看。
電台到段寨不久,《人山報》總編輯翟向東,即來看望大家,了解情況和進行保密檢查。他在屋內外和院裡院外,普遍看了一遍,發現天線從窗子引出,掛在靠牆的秫秸捆上,容易暴露目標。當即指示,應再想辦法,儘量隱蔽。後來我們利用這家一端拴在窗子的一根曬衣鐵絲,將花線的一頭纏在鐵絲上,一頭接在收報機上,從此,曬衣鐵絲當作了天線,緊要時拆接也很方便。
王幼平主任,始終對電台很關心,一次來電台檢查工作並看望大家。他詢問了電台的各種情況,對電台挖地洞,發行環境和保密措施都很滿意,並加以表揚。王主任是長征幹部,他學識淵博,說話風趣,平易近人。給大家介紹做地下工作的經驗,有聲有色地講述了他代表共產黨、八路軍到築先縱隊做團結爭取工作的情況以及日本鬼子攻占聊城時,范築先將軍是怎樣犧牲的,他是如何脫險的。幾個青年人,聽得津津有味,銘心難忘。為了招待王主任,電台特意做了一頓沒攙糠菜的淨米飯,他和大家一起吃得很滿意。
電台有副麻將,是鄰居借給的。為了應酬裝門面,故意給外人看,有時還得擺在桌上,正像城市地下工作者的擺放一樣。這次王主任有興,在王智禮的陪同下,玩了幾圈,之後就去情報站了。
1942年冬,抗戰已進入最困難時期,敵人經常來段寨催糧要款,有時還包圍“清剿”。於是我們先在炕邊挖了一個地洞,後又決定在房東的東閒院挖地下室。大家每天夜晚忍著飢餓挖洞背土,經過半個月的辛苦勞動,挖成了一個有進口又有出口,約有兩個小間的地洞。裡面有工作檯、土炕,放油燈的壁龕。還有水缸和裝電池的防潮木箱等。地下部分搞好後,大家都很滿意,剩下的難題是洞口怎樣偽裝,天線如何引出來。我們看到,當地民眾的廁所,多在茅坑上蓋一石磨盤,磨盤上有兩個小孔,人們蹲在上面便溺。劉盾想,若在洞口上蓋一磨盤,偽裝成廁所不就是個好辦法嘛!便又想到磨盤下若是黑洞洞的,沒有糞便,更容易引人懷疑,便在磨盤下,設定了個可移動的木箱,箱內放上沙土和糞便。經過幾次試驗改造,偽裝的洞口建成了。並在周圍用秫秸圍成柵欄,從外邊看起來也像個廁所的樣子。進洞時先把磨盤移開,將糞箱推向壁龕內,這時洞口敞開,人下到洞內,然後舉手將磨盤復原,再把糞便從壁龕拉內到磨盤正下方。一個人隨意進出,整個過程只需二三分鐘。天線如何引出、怎樣偽裝?我們在放工作檯的洞頂上面掏了一個通氣孔,把天線藏在秫秸捆里引出地面,幾個秫秸稀疏地捆好豎立在一起,又像柴禾堆,又能透氣。洞裡的空氣新鮮了,電報信號也沒有減弱。
一天,冀南軍區情報參謀程春茂,到本村情報站檢查工作,王智禮領他來看電台,劉盾請他在院內尋找洞口,他觀察許久,猜測說:“一個可能是在房基牆壁上;另一個可能在灶台內,或是在火抗的蘆席下”,唯獨沒有猜到廁所。知道後他說:“洞口好是好,就是有些髒,搞不好弄一頭糞便”。他的幽默,引起大家一陣哈哈大笑。他還說:“糞便箱最好用鐵皮做,裡面放上用粘土做的假糞便,不然就是自找臭味”。
在地洞裡工作,比較隱蔽安全,但時間一長,身體受不了。機器發霉,性能降低,電池容易跑電。看來,這種辦法,只適用於敵情緊張時短期使用。後來我們建了一個既隱蔽又乾燥的工作點,即在李廷義油坊東院,挖了一個長方形的有十平方米的地窨子。院子長滿樹木荒草,有牆無門,進出時要翻牆而過,比較秘密。地窨子的進出口設在楊清元一個舊車棚內,用柴草和破舊農具遮蓋起來。通氣孔挖在椿樹根下,天線從孔引出,並加偽裝。搬到這裡,不太潮濕,比在第一個洞內工作舒適多了。有了這兩個地下設施,不僅有利於平時保密,遭敵突襲時,人機便於分藏,以減少損失。後來為更大係數安全自衛,連通地洞,又挖了一段地道,約長20多米,出口在房東大門前邊一個閒院子裡(今在楊鳳奎老家東院)。
挖地道多在夜間,因為缺糧,不能加餐,大家腹中空空,但毫無怨言。劉盾一邊籌劃一邊帶頭勞動,李樹森是個主力軍,蘇傳興、胡存夫、劉樹杞、趙祥荃各盡其力,不甘落後。大家同心協力,忘我苦幹,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好電台,保護好自己,努力完成工作任務。
身在敵占區,雖有民眾和情報站掩護,但在地道設施不甚完善的前提下,敵人進村催糧“清剿”時,還得躲出去周旋,這幾乎成了我們的職業習慣。由於我方情報工作和民眾基礎較好,常常有驚無險,思念起來,回味無窮。現將記憶較深的幾例分述如下:
1942年8月30日早晨,王智禮聞訊急忙趕來說,駐邱城敵人馬上來村征糧,你們趕快到村東北地里躲躲吧。這時我們幾個毫不猶豫攜帶電台,飛身跳過東閒院牆頭,在莊稼叢中跑了大約二里多地,在一塊枝葉茂密的棉花地里趴了下來。果然,一大隊鬼子和偽軍進村了,我們睜大眼睛驚恐地注視著村裡的動靜。在棉花地里趴久了也很累,不知誰不甘寂寞,高談起《水滸傳》來,原來王智禮給借了一部線裝《水滸傳》,大家工作之餘,爭相傳看。便趁此“良機”,饒有興致地討論起書中人物和特有的用語,如:“端的使得好槍捧”、“小潑皮”,“浮浪子弟”、“五七斤牛肉”、“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等等,言語精練頗具特色。還重複著王智禮說的“季(李)達(逵)有萬夫不擋之男(勇)”的別字笑話,議論著誰最有本事。在敵情緊張時刻,還在“棉棵下面論英雄”,卻有幾分浪漫色彩。直到22團2連趕來,將敵人擊潰回城。我們才又返回來。是役擊斃偽軍2人,俘偽軍5人。同年冬,敵人連續數天“清剿”,電台不能正常工作。1943年春節剛過,獲悉敵人要進行大“掃蕩”,一天夜晚,我們把收報機藏好,在王智禮的帶領下,潛入到敵人的據點村------焦路村內。實踐證明,最危除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離敵人越近的地方越安全。因為敵人認為“八路的幹活”不會在他們眼皮底下活動。我們就是抓住這一心理,把敵駐炮樓村定為堡壘村,當然這主要靠黨的民眾基礎工作,也需非凡膽識、氣魄和智慧。我們沿著炮樓外的壕溝,走進村西頭一個老鄉家中,這裡距炮樓僅200多米。王智禮說,他已告訴偽軍中的內線,有情況及時送信。這家主人是地下工作者,豪爽有膽氣,對來“客”很熱情,周到地安排了食宿,把房門和大門嚴密關好,並交待我們要“安靜地呆在屋裡,千萬別到外面去。”這天深夜,他一直在外邊探聽動靜,還不斷回來報告鬼子的行蹤。我們一直在此隱蔽了兩天,敵人的“清剿”停止了,情報站同志引導我們安全返回駐地。這次據點之行使我們深深感覺到我黨的“人民是靠山,有敵人無敵區”的政策效果。在敵人“掃蕩”猖狂時,往往鑽到敵人肚子裡,倒是更安全些。
1943年春末的一天夜晚,情報站通知說:“明天敵人來這村,企圖不明,還是離開一下好。”我們藏好機器,把住房地洞收合妥當,趁天未亮,轉移到村南幾里外,在交通溝內躲起來。多半早晨過去了,聽不到村里動靜,放心不下,就商議由趙祥荃回村偵察一下。他潛入村內,先到房東家,了解到敵人未抓人,也沒有找洞,再到油坊東院,沒有發現敵人進去過的痕跡。他出村後向南跑時,突然閃出兩個偽軍端槍喊道:“站住!”趙心想跑是跑不了了,乾脆硬碰硬吧。偽軍問:“你是乾什麼的?”“我是八路”。“在八路乾什麼?”“當通信員”。他又用滿不在乎的腔調說:“你們出來不是混碗飯吃,咱們無冤無仇,夠朋友的就把我放出去,不夠朋友,就把我撂倒這,絕不含糊。”兩個偽軍可能看過我軍的傳單,不願再屠殺自己的同胞。一個說:“小兄弟,夠漢子,咱們算認識了,我叫XXX,他叫XXX,我放兩槍,你就跑吧”。趙祥荃轉身向東跑去,身後響起了槍聲和喊叫聲。在溝內的同志,聽到槍聲,又看他在奔跑,都為他捏一把汗。中午,敵人走了,大家安全回來。此事傳到報社,同志們無不敬佩趙祥荃的英勇機智,同時也感覺到《人山報》對敵偽人員的政治攻勢和記紅點黑點的宣傳起了很大作用。事後趙祥荃把兩個偽軍的名字告訴了王智禮,王智禮給他們記了一筆“紅賬”。三次避敵“掃蕩”,安全無恙,併到敵人窩裡藏起來,都是王智禮等同志掩護照顧的結果。革命處處有親人,在長期鬥爭中,他們不避危險,捨生忘死收集了大量準確情報,為對敵人鬥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經常使敵人的“掃蕩”撲空。同時由於神勇的一二九師八旅二十三財中隊(又名軍分區警衛連和武工隊),肩負著在這一帶保護《人山報》的特殊使命和多次伏擊周圍據點的鬼子,並闖到敵人老窩裡抓漢奸、懲辦首惡,使敵人聞風喪膽,不敢輕舉妄動。
1943年,日寇對冀南人民的屠殺、掠奪和破壞,達到了毀滅性程度。加之1942年秋糧欠收,又逢春旱,造成了百年罕見的大災荒。由於麥收很少,農民指望麥收接濟的想法徹底破滅了,飢餓使人吃光了糠秕、野菜、樹皮、樹葉。然而瘋狂的敵人,並不就此罷手,反而搶去了人民的每粒糧食,致使許多農民不得已放棄了土地,變賣家產,甚至賣兒鬻女,背井離鄉,逃荒而去。1943年夏,房東父子將家交給電台,逃難參軍。至1943年底,邱縣不少村莊成了無人區,段寨也成了半無人區。房倒屋塌,一片悽慘。這時,我們的口糧也無法保證,每頓飯計數下鍋,以稀飯為主,間或蒸些摻糠的窩頭就算好飯了。甚至把花生皮壓碎摻在裡面。有時也弄些野菜和樹葉和在裡面,用手捧著吃。按照區黨委開展“生產自救”的指示,我們人少工作重,雖不能耕種大量土地,但也盡力種了四畝多地。李樹森在家種過地,他年齡稍大,又積極肯乾,自然成了生產主管。大家積肥選種,擔水點種,鋤地管理,餓著肚子還積極勞動。這年春旱嚴重,但還是種了一些穀子、南瓜。伏天下了雨,又種了不少紅白蘿蔔和蔬菜。
1944年6月,日偽軍到段寨“掃蕩”,抓走了十幾名民眾,在民眾的機智保護下,電台始終未受到任何損失。三分區司令員高厚良曾致信段寨村長楊清運,讚揚道:“你們了不起,在敵人眼皮底下,保證了三分區的耳朵從未受過損害。”在段寨久住怕暴露,6月底,電台奉命轉移至軍寨。後又轉移曹莊、儒林,直到1945年移交“冀南日報”社。電台離開段寨,留下李樹森看管在段寨所種作物。雖經努力管理,終因早期不雨,肥料不足,收成一般。不多的產量運到電台,多少解決了一些生活困難。忍著飢餓生產,使人們在思想上意志上受到了鍛鍊。艱苦的磨難,使人們養成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劉夢柯、胡存夫)
段寨情報站
1941年7月建立冀南三軍分區段寨情報站,王智禮任站長,邱城武風歧、桃寨趙文明等任偵察員。重點保護電台,防備敵人偷襲。1943年王智禮在曲周縣西高胡寨執行情報偵察任務時,被日偽軍抓捕,至今下落不明。從此段寨情報站撤銷,人員調新井頭情報分站工作。
抗日時期戰鬥
高厚良《抗戰烽火歲月》載:段寨南寨戰鬥:1942年4月6日,駐邱縣日軍100餘人進到段寨,分二路向南寨進攻,冀南三分區22團奉命阻擊,繳戰一天,當晚22團轉移,敵亦返回。是戰,斃傷日軍25人,偽軍2人,繳獲步槍44支,手槍1支,指揮刀1把,望遠鏡1副,鋼筆1枝,手錶1塊,皮鞋1雙,炸彈3枚。22團消耗步槍彈2069發,機槍彈1218發,短槍彈32發,擲彈19發,手榴彈63枚,傷連乾1人、排乾2人、班乾7人、戰士11人,合計21人。亡排乾3人、班乾2人、戰士7人,合計12人。
段寨戰鬥:1942年8月30日早6時,邱縣偽軍出動一個小隊到段寨搶老百姓的東西,冀南三分區22團2連趕到將偽軍擊回城,擊斃偽軍2人,俘偽軍5人(內隊長1人)。繳獲步槍7支,子彈160發。22團消耗子彈63發,無傷亡。
戰備
1970年7月7日,按照毛澤東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邱縣革委會成立戰備工作領導小組和戰備辦公室。1973年成立後方基地建設指揮部,決定在前段寨村西林場內建立邱縣後方基地戰備指揮所。號召全縣人民每人獻一塊磚,自力更生搞戰備,很快收到20多萬塊磚,由大馬堡公社武裝部組織民兵義務承建全部土方工程地下工程。5月5日開工,6月19日竣工。地下建有深5.67米、長200米地道和4間100平方米的地下指揮室。配有發電機、電台、電話和報警裝備。地上建有戰備辦公室5間,由縣武裝部首長輪流帶班,前段寨民兵連配合晝夜值班。今經修整成為邱縣一旅遊景點。
中共邱縣黨組織誕生地
1934年呂懷信由韓希閣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張村國小任教期間,團結民眾、愛護學生、宣傳國民革命、揭露社會黑暗和國民黨腐敗,秘密進行共產黨活動。進步青年孫登朝得知呂懷信是地下黨員後,告知師範講習所同學王屏,王屏主動與呂懷信接觸並建立聯繫。1935年2月呂懷信由張村調大段寨國小任教。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召集王屏、孫登朝、靳博文、郭春才、王卓民5人冒雪到大段寨國小,由呂懷信正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又主持召開黨員會議,建立邱縣第一個黨支部——師講所黨支部,推選王屏為書記。呂懷信同時又在段寨發展岳如剛、郭明崗入黨。1936年4月6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派偵探來師講所清查共產黨組織,呂懷信聞訊離開邱縣。1938年,中共臨冠邱特區一區區長呂懷信,介紹王屏、王悅塵與冀魯豫邊區省委接上組織關係,促成中共邱縣工委、縣委建立,有特殊貢獻。2011年7月1日立碑紀念。
師講所黨支部舊址師講所黨支部舊址
全區學毛著
1965年在民兵中首先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活動,1965年5月4日邯鄲軍分區司令員李國策主持在前段寨村召開學毛著現場會,全區500多名代表參加,民兵指導員楊鳳奎介紹經驗。1966年1月7日,楊鳳奎被省委命名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

歷史文化

鯀堤
在今南寨,前、中、後段寨村西老沙河外,邱縣曲周縣交界地段。20年前尚有縱貫南北,長約5華里,高約3米,寬約30米的上古鯀堤一道,經過多年自然降水的沖刷,基本保持原貌,靜臥數千年,久藏深閨人未識,仍很氣派,在全國已不多見。是中華民族先人與洪水鬥爭的歷史見證。因鯀堤位處相距十多里的兩村之中,東河之西,西河之東,河上無橋,遭受破壞的機率概少。故得以保存下來,已十分珍貴。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提高,鯀堤漸被曲周縣人盜挖。搬堤種田,拉土墊宅。今人不知保護,反而亂挖亂拉,推平種莊稼。鯀堤,已千瘡百孔,多處遭人為破壞而殘損,局部堤段已接近平衍。
對窯
十里八鄉都知道前段寨村東南地有對很高大很氣勢的古老對把窯。在其西北有一古老的破窯,在去儒林村半路孫家墳北亦有一古窯。因土質屬二混土,很適合燒粘土磚,聰明的先人,因地制宜,建窯燒磚,每年燒磚供周圍村建房用。窯多,窯坑地多,自然留傳許多關於窯的故事。對把窯,業主東為楊清廣、西為曹家。窯仙故事,傳的很神乎。窯仙小廟,煙火不斷,掛紅結彩。誰要生了氣,心中不如意,路過窯地,往往招災犯神經,但只要一燒香禱告,沒有聽說不好的。你要不信,由不得你。兩座窯,都叫村人平整土地、築窯坑南堤、整腰路、墊宅基挖光了。現地上已平毀,無蹤跡可尋。成年人尚能指其地。國家航拍地圖留有二個窯標識。燒窯的,敬窯神,上香上供,特虔誠。絕對不充許任何人說半句不恭敬的話,也不準隨地大小便。若不恭敬窯神,就燒不成磚,不是塌窯就窨不透,燒的磚半生不熟,花狗臉,無人要,準賠錢。
甜水井
該村古井泉甚多,後段寨村東北有一口琉璃井,惜已填毀。最著名的當數前段寨甜水井。前段寨村東頭去大馬堡路南,距路16米處,楊清禎家地北頭,有一口古老的飲水井,人們叫它楊家井,也叫甜水井,因為井上安有撅桿,又稱之為橛桿子井。它歷史悠久,是邱縣最古老的一口井,水質甘甜淳厚,熬小米飯蠟黃,熬豆飯色鮮味美。它上小下大,壘徹很周正。上口直徑1.5米,下邊能容四人拿短杴同時挖掏。井深二丈八尺有餘,水量大,泉眼粗,掏井時需用一個穀草個才能堵住。每逢天大旱,別村井斷水,大段寨中、后街,石佛寺,南寨村都來擔水。有靈氣,每逢大旱,只要一掏此井,老天就會普降甘霖。因水質甘甜,南寨柱子從此井擔水,倒入該村北水井,說是讓全村吃上甜水。
相傳此井中間有一個大窟窿,不知從那裡來了一條大水蟒,住在窟窿內,占據了此井。夏天每到中午,大水蟒總在井內洗耍,水濺數丈,響聲遠震村內,人們驚恐不安,無人敢去挑水,只好吃苦水。楊氏一先人,綽號楊二愣,決心為民除害,降服大水蟒,奪回此井。於是他悄悄預先在井裡吊一大籮筐,手拿一特長把鋒利麥茬鏟,爬伏暗藏在井上。午時聽見大水蟒又出來戲水,說時遲,那時快,猛鏟下去,大水蟒無備頓時死去,掉在大筐內,一大筐還未盛下,血水把整個井都染紅了,村民們用轆轤晝夜不停掏了三四天,又沖雙洗,將窟窿堵住,人們又能重新飲用。楊氏先人為民除害的故事留傳至今。

優美傳說

泥馬渡湯王。夏末,商湯伐夏,“泥馬渡湯王”,村民傳說:夏桀無道,湯王造反。盛夏酷暑,商湯王在衛河東岸為夏兵追趕,苦不得渡,危急萬分無措之際,忽有一馬飛奔而至,很溫順,似為舊騎。湯王來不及多想,即飛身上馬,那馬即駝著湯王渡河而西。追兵緊追,打馬狂奔,一氣跑到現下新井頭村,但見那馬大汗淋漓,呈大渴狀。徑直向一井走去,站立井台上,可見到井水閃閃亮晶,但苦無汲水工具。此時,眾兵將亦口乾舌燥,湯王只想飲馬,解眾將之渴,無他念,即彎腰用雙手扒住井口,暗暗祈禱:“蒼天有眼,井水有情,請以水助我”。禱畢,用力猛扳。也不知從那來的一股勁,井真的給扳倒了。湯王牽馬順著井幫斜下去,讓馬喝了個夠。眾兵將用手一捧,即可暢飲。此時追兵將至,湯王上馬又狂奔,跑到現下石佛寺村,即將馬拴到一棵大樹上,又飢又渴的湯王,跟著隨從想到農家尋點吃的,不想此時追兵又到,慌忙之中,湯王只想逃命,竟忘掉了“恩”馬。湯王一口氣跑到現下大段寨村,再也跑不動了。就坐下休息。始想起把馬忘在上一村,隨差人去找,馬很快找回來了。不想那馬原是泥馬。渡河把外邊弄濕了,飲馬內里又滲透,出汗里外聯起。馬牽回來,到大段寨村見了湯王就散架了,沒了氣息,成了一堆泥。湯王頓悟:“此天助也”。部下大驚,皆環而羅拜。湯王喃喃自語道:“泥馬渡湯,扳倒井,忘馬村,斷氣寨。”這就遺下邱縣轄內三個最古老的歷史村名,扳倒井,忘馬村,斷氣寨,現標準地名為新井頭村、石佛寺村(忘馬村)、大段寨村(前、中、後段寨村)。湯王的部下知道了這件事,扶保湯王的勁頭更大了。不久,就滅掉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因湯功大,固號成湯。不知為什麼,湯王到大段寨村,追兵竟未追,湯王即駐蹕此地休整。時天酷旱,湯王即率眾設壇禱雨,霖雨應至,五穀豐登。後來人們為紀念湯王,即在前段寨村南修建了邱縣歷史上最早的成湯廟。
成湯成湯
扛活示奇。老人傳言:湯王爺在某朝代,曾變化為人,為段寨村一富戶當長工。農活大忙時節,特別在鋤地時,早晨人們幹活他睡覺,午後人們睡午覺,他卻在地拚命乾。主家大度,也不怎么說他。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是:“草死苗活地發暄”,他確也做到了。到秋後,他種的地確也比別人打的多,收的好。在場內打糧食,主家糧囤已裝的大囤滿、小囤尖,而場內糧堆卻不顯小。當主家趕來說:“家裡已沒地方放了”。糧堆卻突然消失了。原來湯王爺想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祈上帝賜福,須憑自已辛勤耕耘之後。他流的汗多,因而必就收穫的多。
巧治瘟疫。父老相傳,一年邱縣一帶瘟疫大流行,已死亡多人,人們驚恐至極。時湯王爺與住廟道人託夢,讓他趕緊將廟內宿住的大量蝙蝠乾燥糞便收集起來,如法研磨成粉,分發下去,一服即愈。道人依言,如法炮製,舍放下支,果然治癒了這一帶人,捕滅了瘟疫,原來蝙蝠糞,中醫名曰五靈脂,確是味中藥,且藥效好,又對症。
隕雹入坑。父老相傳,湯王爺手下有一人負責播撒冰雹,因之段寨這一帶歷史上很少遭受冰雹危害。一年秋夜,其手下人正在天上播撒冰雹,當拔開雲頭一看,下邊竟是段寨村,遂趕忙收起冰雹,一鼓兒傾入村一大坑內,時人們預感:當有冰雹,但未下來。次早村民發現,村大坑內冰雹尚有五尺多深,而地里卻沒有。其神奇程度,你不信卻由不得你。
安寨顯靈。說的是湯王爺在安寨顯靈,救活安寨村周圍一方百姓,安寨人為報恩,遂在安寨建廟,歲時祭祀的事。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廣平府志·壇宇志紀》載:“成湯廟,在曲周縣城南二十五里安兒寨。居民因鄰境丘縣段二寨有湯廟,往禱雨獲應,遂建廟本村,歲時祀焉”。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曲周縣誌·壇廟》載:“成湯廟,在安兒寨村,廟在丘縣段兒寨,因禱雨有應,遂迎於此”。說的都是這回事。
湯王爺山西放蕎麥種。父老傳言,且有山西陵川縣立的古碑為證。某朝代,山西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人們已飢餓至極。一年三伏天下了一場透雨,時播種其他作物皆已晚,只能種蕎麥。“頭伏蘿蔔二伏芥,三伏種蕎麥”。但人們苦於沒有蕎麥種,恰於此時,一老者推二布袋蕎麥種至村,委託村中忠厚長者記帳放種,保證豐產豐收。但放種條件苛刻,領一斤收後還五斤(意恐不種吃掉也),人們為活命之長久計,多爭先恐後領種搶種。老者要多少給多少,問及老者姓名里居,答曰山東邱縣段寨姓湯。是年蕎麥匡收,畝產一二千斤,確實救了一方人性命。但等到約定的收糧時節,老者卻遲遲不來,好心的山西人想到老者年事已高,恐有不測,多村村人,念及救命之恩,即委派幾名代表到丘縣段寨一帶探究竟。在段寨,當問及湯老,村人曰:“村中無湯姓,只有湯王爺姓湯”。山西人此時醒悟,“若不是神,怎有分身術,那么多村,怎么在同一時間,由同一個人放種,任其領多少,且布袋裡種子放不完”。山西人急忙到成湯廟驗看,果然放種老者與湯王爺神像無異,就是他。山西人一齊伏身叩拜,並祈求湯王爺能跟他們到山西,說也奇怪,此刻即從湯王爺像上爬出一條小白蛇,山西人認定小白蛇就是湯王爺。山西人找盒將小白蛇小心放進盒內帶走,這樣,山西澤州等地也就有了成湯廟。

村知名人物

該村歷史上不乏名人。明代郭仁,鄉賢也,恩施四方,飲譽鄉里,其墓在村西北,“林柏森森,青蔭匝地,鳴鳴喧喧,翠影周圍,一佳景也(明萬曆《丘縣誌》)。”縣教諭楊逢臣,曾賦詩,載在縣誌。後漸而形成兩個乳狀占地十畝之多的墓群。“中段寨郭氏家族墓群”,2007年10月18日,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爵,選貢,直隸束鹿知縣,殫心吏治,審賦均徭,平刑理獄,旌癉善惡,饒有風績。致仕後,承丘邑侯命。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裁補梓印《丘縣誌》,是為邱縣存世第一部志書,入鄉賢傳。楊廷玉,貢生,不仕家居,樂善好施,曾倡捐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重修成湯廟,並立“重修成湯廟記”碑,碑今存,1997年10月29日,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錦,例貢,湖廣南漳主簿。
明末清初王存鰲,恩貢,清順治元年(1644年)由河南息縣知縣,調補山西河東道鹽運司知事。康熙元年(1662年)在任,遇姜瓖變逆,投井身死。1851年(鹹豐元年),皇帝降旨,其後代承襲五品頂戴,入鄉賢傳,聖旨今存。“清知事王公墓,在丘城東郭外迤南,以死事,敕官諭祭半壇(清康熙《丘縣誌》)。”楊琴書,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捐銀45兩賑災,山東給予貢生頭銜,戶部發給執照,今存。張秋來妻周氏、楊卓妻郭氏,均年22歲,夫亡守節,孝事翁姑,撫子成立,蒙上峰旌以“節孝雙全”匾額。1912年(民國元年)二月,有拆廟興學的楊運生。苗永信,充奉化區民團游擊隊正目,1918年(民國七年)十月;在姚四頭剿匪陣亡,內務部發給恤金,撫其遺族。上均載在縣誌。
近現代,有跟隨王震進軍新疆,被稱為“先鋒戰士”的袁清泉。有為劉鄧授予“人民功臣”匾、一等功獲得者趙文興。有機智勇敢被稱為“憨子”的情偵人員鄭慶堂。有參加抗美援朝,榮獲中朝三枚功勳章的孫德成。該村朱壽山“壽世堂”中藥鋪,撥毒膏、眼藥,名聲在外。袁振中治中風有絕招,是公認的中醫師。楊清雅醫德高尚,善治瘡症瘋癲。馬清春舍藥治瘩背,偏方治大病。更有“小爐匠”曹金中,會打獨角龍,有力的支援了抗戰事業。楊春榮,邱縣近代金融“雙榮昌”錢鋪掌柜。楊春德,將家交予電台參軍,惡戰將雙耳震聾,人稱九龍(聾)王。岳如堂,邱縣農村信合事業先軀,外人送號“十八股大當家”。楊清運,1940年7月參軍,又派回村任村長,掩護人山報電台,曾受到三分區司令員高厚良三次致信表彰。該村有被民政部門認定的革命烈士24名:其中有楊清敬、楊清齋、苗秀廷、郭裕修、郭永江、鄭慶魁、曹金榜、郭瑞軒、張成美、袁學燕、袁學春、郭占利、馬連燈、袁學聰、袁學堂、馬須、楊廣斗、張成祥、馬連增、楊運譜、袁金敬、楊康斗、袁學腮、張成海。如楊清敬,前段寨人,1938年參加三八六旅,任冀南軍區九連班長、警衛連三排六班班長。部隊活動在家鄉一帶,幾過家門而不入。1943年2月11日在西來村為搶救八班王班長犧牲。如楊清齋,前段寨人,14歲參加八路軍,1949年4月20日在解放太原戰鬥中犧牲,年僅18歲。
當代名人有袁學善(邯邢基地煤炭指揮部副主任),楊萬斗(邯鄲地區科協主任),楊鳳蘭(邯鄲地區計畫生育辦公室主任),岳振奎(曲周縣委書記、河北省畜牧水產局副局長),武富中(邯鄲中心醫院老年科主任醫師,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導師),楊成文(河南舞鋼董事長,中國特種鋼第一品牌創造者),楊清山(南開大學畢生,精繪畫,懂音樂,善寫詩詞,尤善新體詩,今存詩抄二冊,其“百花詩”,意境深遠)。楊鳳奎(《邱縣誌》編纂,邱縣文化十傑,邯鄲市藏書家),趙洪霞(邱縣青蛙漫畫組核心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邯鄲市美協漫畫藝委會主任。)

著名人物

胡存夫,男,1926年生,河北省邢台市南宮市人。1938年9月參加八路軍,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當過宣傳員、勤務員,1941年在新華社冀南分社電台學習譯電,1942年至1945年在邱縣段寨《人山報》電台工作。建國後長期在軍隊通訊院工作學習,1960年畢業於通信兵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曾任該院系副主任和雷達技術學校教研室主任等職。1984年離休,師職待遇。
胡存夫照片胡存夫照片
劉夢柯(又名劉盾),男,1925年出生於山西省,1939年1月參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在《冀南日報》社當譯電員、報務員,1941年成立冀南新華分社即轉至新華分社電台工作。1942年秋到邱縣段寨《人山報》電台工作。全國解放後,先後在漢口高級步兵學院、南京軍事學院、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從事軍事訓練工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1982年離休,正師職待遇。
王屏,原名王際昌,曾用名王秋白,1919年6月生,邱縣馬頭東關人。193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6月任中共邱縣工作委員會書記,8月工委轉縣委後任邱縣縣委書記。1939年冬調離邱縣,1940年後任魯西北支隊幹事、豫北地委安陽縣委書記、豫北情報站站長、濟南情報站站長,1949年南下,建國後,任中南局統戰部民族處、黨政處處長,外交部禮賓司司長,河北省人委副秘書長。1973年後歷任天津市建築設計院副書記、副院長,天津市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兼對外友好協會黨組副書記,副會長。1991年離休。
王屏同志在邱縣祖宅的舊照王屏同志在邱縣祖宅的舊照
呂懷信,邱縣北辛店(今屬威縣)人。民國23年(1934)前由韓希閣(夏莊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張村國小任教期間,秘密進行共產黨活動。1935年2月呂正是介紹王屏、孫登朝、靳博文、郭春才、王卓民5人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呂又主持召開黨員會議,建立邱縣第一個黨支部——師講所黨支部,推選王屏為書記。呂同時又在段寨發展岳如剛、郭明崗等入黨。1936年4月6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派偵探來師講所清查共產黨組織,呂聞訊離開邱縣。1938年,呂任中共領導的臨冠邱特區一區區長,介紹王屏等人與王悅塵及冀魯豫邊區省委接上組織關係,他對中共邱縣工委、縣委建立,有特殊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