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自然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人口民族,經濟概況,農業,商業,重大事件,邱城阻擊戰,邱城慘案,美麗鄉村建設,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教育事業,衛生事業,民生建設,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邱城鎮歷史悠久,始見文字記載可上溯 4303年。《尚書·禹貢》載:帝堯七十二年 (前2286),禹治水導河至於衡漳(今邱城東南)。黃河歷史上兩次流經邱境共歷時1982年。早在帝堯時,境內即有先民在黃河兩岸聚居,漁獵拓荒,繁衍生息。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置平恩侯國,治所在今邱城西,屬冀州魏郡。繼而更名延平縣、平恩縣、平恩鎮。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丘縣,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築城,城內方圓5里。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726.1.29)上諭,為避孔丘之諱,加“阝”為邱。先後隸屬冀州廣平郡、武安郡、沼州、山東堂邑、東昌路(府)、臨清直隸州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初隸魯西北,後歸冀南區。1944年5月26日,
邱縣全境解放,8月縣治北遷馬頭後,屬抗日縣政府領導的一區,1947年屬第三區,後改屬二區。1953年為邱城鄉政府駐地。1958年8月隨縣併入曲周縣,設邱城公社。1962年3月27日分縣後,稱邱縣邱城公社。1984年初改為邱城鄉,同年5月改為邱城鎮,1996年初大馬堡鄉並人。
行政區劃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邱城鎮位於縣境南部,東鄰
館陶縣,南、西與曲周縣相連。
地形地貌
邱城地貌屬沖洪積平原地貌形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所處大地構造分區位於中朝準地台,二級構造華北斷拗,三級構造單元臨清台陷,四級構造單元邱縣斷凹,邱城全境處在該構造單元之內,鑒於邱縣斷凹的地質特徵,地質學家李四光著文斷言“邱城窪地有石油。”解放後,石油勘查隊多次到境內開展石油勘查鑽探工作。
氣候
氣候屬於北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熱同季,乾旱同期,無霜期長,即春季多風,夏熱多雨,秋季涼爽,冬乾少雪,全年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為北風,東風西風出現較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539.2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506.4焦耳/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3℃,年平均地面溫度15.9℃。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年平均風速3.1米/秒。無霜期歷年平均為207天。歷年平均降水日為70天(日降水量為20.1毫米),其中降雪日數平均8天,年平均降雨量為524.6毫米。
水文
自產水境內多年平均徑流深27.04毫米,客水主要來源於老沙河、沙東乾渠,進水境內客水量分別為2031.85萬立方米/598.29萬立方米。地下水主要位於深淺結合區,淺層地下水資源量2769.52萬立方米,深層地下水資源量1445.25萬立方米。土質多為褐土性土、潮土,老沙河兩岸零星分布褐土化潮土、鹽化潮土。寒潮平均每年0.95次。
人口民族
鎮內分東、南、西、北四道街。南街、東街全是漢民,北街有幾戶回民,西街絕大部分是回民,全街1142人,其中回民1000人,占87.5%。
經濟概況
農業
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1999年底,總耕地面積73,480畝,其中水澆地55,170畝,主產棉花、小麥、雜糧等,林牧業和工商企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580元。
商業
邱城集由來已久,集市分布於四街中段,農曆一、三、六、八為集日,南北大街(現為平恩大街)已發展成較大的集貿市場。2010年實施“一村一企”,引進大中型企業13家,引進資金5060萬元;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探索發展林藥、林禽,林菌,擴大經濟果林種植1000餘畝;同時建立了商品流通市場,在第二個“兩年計畫”中還規劃了邱城小商品市場,目前與馬固社區一同建設,預計2011年底前可建成。
重大事件
邱城阻擊戰
193711月9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179師劉汝明部,在南和縣河郭鎮與侵華日軍一個師團激戰三日,給日軍以沉痛打擊。因無增援和糧食、彈藥的補給,12日夜被迫從南和縣向東南撤退,沿雞澤、平鄉、廣宗縣退駐邱城(今邱城鎮)。此時日軍從磁縣、大名、肥鄉、廣平方向向邱城猛撲而來,企圖與尾追二十九軍之部聯合夾擊,將二十九軍消滅於邱城。為掩護大部隊向魯西南撤退,二十九軍決定在邱城內部署1個留守決死營,營長朱文山,率官兵在城外構築工事,阻擊日軍。
11月14日下午3時,集結在邱城南5里曲周縣王堡村的日軍,在開炮前問王堡村民眾,“邱城多大?”,民眾回答:“八里”。日軍認為城的直徑八里,實際上是周長八里,就按直徑八里數據向里開炮,大部分都落在城北田野里,未落在城內。二十九軍留守決死營堅守陣地,一槍不發。日軍以為城已被轟破,當他們來到城下,發現炮擊未擊中目標,白放了空炮,惱羞成怒,遂下令攻城,結果連城外防線也未突破,就被留守決死營打了回去。夜間,日軍又組織兵力偷襲,連續幾次都沒得逞,而且每次傷亡很大。11月15日早晨,日軍集結人馬,組成了強大的攻城梯隊,在炮火掩護下,像發瘋的野獸,列隊進逼,在城南攻城。二十九軍留守決死營被迫由城外撤到城牆上,利用城牆上掩體,英勇還擊,當日軍進入我最有效殺傷距離時,留守決死營猛烈還擊,打得日軍屍橫遍野。邱城民眾紛紛上前助戰,幫助部隊搬運彈藥,向機槍、大炮內裝子彈、炮彈,熱情很高。為了更有效殺傷日軍,機槍連攜帶輕重機槍40挺,隨轉移潛伏到城西南的一片墳地里(有很多柏樹,便於隱蔽),在日軍再次發起進攻時,從側面給予打擊,把走在前面的日軍,將後面的日軍壓回王堡村。侵華日軍八大頭目之一高級將領督戰者,也被擊斃。上午10時,日軍為破除其攻城的最大障礙——城牆,調來大炮100多門,部署在沿東王堡村東北的老沙河一帶,把邱縣城包圍了半個圈。二十九軍留守決死營大部撤退,城內只留下一個連的兵力。12時,日軍集中炮火向邱城猛烈轟擊,首先將城東南城角的魁星樓炸塌。守城官兵失去了屏障。守在那裡的一個排長,端著機槍在那裡英勇抗擊,打得撲上來的鬼子屍橫遍野,這位排長負傷後,戰士們勸他下火線,他堅決不肯,誓與邱城共存亡,直至最後壯烈犧牲。接著,日軍便乘機從塌陷的城牆豁口處爬上城頭。二十九軍的一名連長端著機槍英勇抗擊,直至生命最後一息,另犧牲士兵2人。下午,二十九軍留守決死連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下城牆,13時,從城東北角玄帝廟處退出。
在二十九軍留守決死連撤出城外,日軍朝城內湧進之際,一些愛國民眾在頑強堅持,英勇反擊。南街王傳玉哥哥王偏頭,從陣亡的二十九軍烈士身上抓起一支槍,接連向爬上城頭的日軍射擊。長工大回來、二回來(曲周花屯人)兄弟二人,操起財主家的看家槍,在街上大喊:“鄉親們,快拿起傢伙跟東洋鬼子拼了。”二人喊著直奔城頭,一連打死多名日軍,最後一同英勇犧牲。城內一部分民眾跳城逃走,大部分民眾被日軍堵在城裡,日軍進城後,日軍把各戶房上木料拆下來,還有門板、大車,用於在城外焚燒火化死亡的日軍官兵屍體,其中有日軍重傷員,叫喚著,也被焚燒了。嚎聲震天,跟殺豬似的,他們喊:“我還能保國”,回答是:“回去吧。”一層木料,一層屍體壘好後,他們就倒上油,點著火,把死屍燒成灰,再用小口袋裝起來。這500多具屍體三日三夜都沒燒完,搞得十里八里都能聞到死屍味兒。這次戰鬥,二十九軍共殲日寇500餘人。
盧溝橋,來大兵,二十九軍顯威風。肉搏戰,掄大刀,大戰鬼子南大皋。砍鬼子,如切蔥,鬼子死的數不清。這是長期流傳在邱城一帶的歌謠,南大皋又稱大悲閣,是一處廟宇,在邱城南門外,此處鬼子死傷最多。正是:山河破碎義填膺,官兵鉚勁雙眼紅。五百倭寇屍橫野,邱城代代唱英雄。八百黎庶遭慘死,日寇進城猶邀功。心在滴血立壯志,誓在富國又強兵。
為中華民族再不任人欺凌,端於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奮發圖強,盡礪中興,崛起四化偉業。邱縣關工委、邱城鎮人民政府、東街、西街、南街、北街村委會於1993年11月15日在邱城南街村南門裡路西古井邊建“邱城慘案紀念碑”。將前事勒於石,以資紀念,教育後人,萬古遺恨,國恥不忘。
邱城慘案
1937年11月15日是邱城人民永遠難忘的一天。這一天,日本侵略軍占了邱城,在邱城內實行燒、殺、搶、奸,無惡不作,到處是斑斑血跡,火光沖天,屠殺無辜民眾800餘人,燒毀房屋300餘間,製造了侵華史上又一駭人聽聞的慘案。
美麗鄉村建設
邱城鎮多措並舉全力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積極開展以清雜物、清殘垣斷壁、清庭院為主要內容的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完善長效管護機制,落實庭院自己管、村道有人掃、垃圾及時清的常態化農村環境運行模式。
加強環境整治。積極開展以清雜物、清殘垣斷壁、清庭院為主要內容的環境衛生整治行動,完善長效管護機制,落實庭院自己管、村道有人掃、垃圾及時清的常態化農村環境運行模式。
開展春季綠化。發揮苗木基地優勢,結合
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萬畝苗木基地建設,積極打造觀光採摘基地。同時,以村莊綠化為重點,在村莊周圍、房前屋後大力開展植樹造林。
發展鄉村旅遊。把邱城千年歷史文化、段寨紅色文化和村莊環境融為一體,規劃設計鄉村農家游精品線路。
加強市場對接。組織開展專題招商活動,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解決鎮村資金不足和持續投入的難題,找準美麗鄉村建設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實現農民和企業的互利雙贏。
社會事業
交通運輸
鎮區交通便利,邱廣(平)公路縱穿南北,邱新(新井頭)公路由鎮通往東南,接 106國道,客貨車輛絡繹不斷。
教育事業
文教事業有較大發展,除縣辦第二、第六中學外,有鎮辦中學2所,國小32所,
衛生事業
衛生事業有較大發展縣醫院分院、鎮醫院各1所,村衛生室32所,鎮文化站1處,村文化室32處。
民生建設
近年來,根據各級領導指示和民眾要求,加強公共事業建設,實施情況如下:
1.社區建設,規劃建設7個社區,開工建設3個社區(馬固漳水園社區、清水灣社區、大馬堡社區)。
2.沙河灣風景區建設。依託邱城鎮老沙河優勢,以邱城蓄水閘為中心,沿老沙河兩岸,向東西兩個方向,成“H”狀開發格局,形成沙河灣風景區。建有毛主席偉人等雕塑像、濱河小路、涼石亭、水果採摘區、玄帝廟,以供觀光。
3.建設鎮聯合村民中心。該項目於2009年6月選址,於2010年9月份竣工。目前聯合村民中心的文體活動室、新農民業校、“三農”信息服務室、信訪服務室、法律服務室、村民議事室已投入使用。
4.挖掘民間藝術,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積極發展“股份文化”,培樹先進典型4個,能夠隨時參加全縣舉辦的各類文藝演出。。使鎮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心成為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融文化、娛樂、教育為一體的全鎮廣大幹部民眾重要的活動場所。
5.成立了鎮廣播站。邱城鎮廣播站,於2010年3月開始籌建,並於201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之日,縣宣傳部部長董明國同志為其揭牌,並正式開播。廣播站現有兩名播音員,利用無線定址廣播系統安裝了72個喇叭,覆蓋了邱城鎮32個村,確保各村能夠清楚地收聽廣播內容。
風景名勝
清真寺
邱城原來回民居住不多,隨著商業的興起,城鎮的繁華,回民做買賣的逐漸從陳村等地遷移而來,至今已有十代人。按照回民來邱城定居的時間和清真寺大殿建築特點,邱城西街清真寺約始建於清朝中期,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 清真寺建成後,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被毀,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民國13年(1924年)又續修大門 3間、二門1間、大殿12間、對廳3間,北講堂5間,南講堂4間、水房子4間。 重修後的清真寺有大門、二門、三門、全是花草圓門,大門稱“五脊六獸”,大門上方懸掛三塊木匾,當中一塊上書“清真寺”三字,左邊一塊“至教淵源”,右邊一塊“性道真泉”。大門裡邊一塊“大道源流”。二門一塊“道貫古今”。門的兩邊放有一對望天獅門墩,二門一間後邊兩個柱子,門上裝有隔山板,上寫綠色的“經文”。牆頭上道士帽建築非常美觀大方。體現了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民族的特徵。 大殿的建築形式系筒子式,殿內東西兩行八根大柱,正中掛有一塊金字大匾,上寫阿拉伯文“台思迷”,左邊一塊“道貫古今”,右邊一塊“清真雅正”。院內南北講堂相對,均是明三暗五,西南院內有水房5間、東對廳瓦房內全部是青磚鋪地,寺內的整個建築顯得整齊,幽雅、壯觀。院中還放有一塊青石方桌。1954年對該寺院進行過一次維修。“文革”動亂中除留下一座破爛不堪的大殿外,其它房屋設施均遭毀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落實。1982年新蓋了門樓3間、水房3間。1986年又蓋了講堂3間。並聘請石秀嶺為駐寺教長,料理信教民眾的宗教事務。
著名人物
白玉珂(1873~1943),字鳴鸞,回族,河北省邯鄲市邱縣邱城人。晚清秀才。清末和民初教書,參與創辦邱縣女子國小並任校長、縣救濟院院長。“七·七”事變後,任邱縣抗日政府參議員,熱愛教育事業,有民族氣節。鄉親們都尊稱他“白老先生”。 白玉珂主張民主進步、男女平等,堅持主義,憎恨邪惡,堅決抗日,反對親敵漢奸。邱城內回族較多,而女孩不能上學。帶頭創辦女子國小,逐家勸說家長破除封建思想,讓女兒入學讀書。讓自已的兩個女孩帶頭入學,高小畢業後做了教員,還支持三女兒到臨清簡易師範讀書。他說:“女子有了文化,學些本事才能自立,受人尊重不受氣”。在提倡女子放腳時,白玉珂積極支持。每逢邱城集日,他都組織學生上街宣傳放腳好處,並動員妻子和弟媳帶頭放腳。白玉珂為邱縣反封建迷信,提高女子地位、傳播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
白馳駒(1919~1987),原名白之俊,回族,河北省邯鄲市邱縣邱城人。1938年到
范築先部當
戰士,參加過多次對日作戰,因作戰勇敢被選送到
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分配到八路軍120師當參謀。他長期從事軍隊機關的機要工作,養成了不怕艱難險阻、嚴謹縝密的作風和品格,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組織領導能力。他曾隨葉劍英、許光達參加過國共談判,參加過與守長春的國民黨軍談判。建國後,投身到軍事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辛勤耕耘,培養軍事人才。病逝前在原國防科委第13研究院工作,享受正軍級待遇。
馬鐵軍(1925~1993),邱城西街人。回族,1939年10月參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武裝部主任、政委、科長、處長、部長、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紀律檢查委員會專職書記、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等職。馬鐵軍在抗日戰爭中出生入死,發動組織和帶領民眾開展游擊戰爭。在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戰鬥工作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幹部隊伍,為二炮幹部隊伍的“四化”建設嘔心瀝血做出了重大項獻。馬鐵軍在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人、革命戰士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堅定信念和高尚品德。是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