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邱縣烈士陵園位於
邱縣縣城建設街南段東側。1958年10月,購地13.62畝,初建烈士陵園。1968年11月,經河北省民政廳批准,縣革委對原烈士陵園重新修建。園內建烈士紀念塔一座,塔通高11.93米,正面鐫刻毛澤東手書“為國犧牲(2005年改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下刻有“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左面“無上光榮”,右面“死難烈士萬歲”。背面“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塔東建有六角紀念亭一座。紀念亭四面立有高3米,寬1米石碑各一塊,以公社、大隊為序,鐫刻著全縣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的姓名、籍貫、參軍時間、犧牲時間、地點、生前部隊和職務,以彰全縣897名革命烈士永垂千秋。另對四分區司令員楊洪義、縣獨立營教導員
於光、企之縣四區區長霍新太、第十軍民運部副部長
郭廣智烈士單立紀念碑。1987年5月14日邱縣人民政府公布邱縣烈士陵園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逢清明節,幹部民眾、老師學生來陵園敬獻花圈,祭掃烈士陵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陵園內1968年栽植的松柏長勢旺盛,以示烈士萬古長青。蒼松翠柏,花草蔥鬱,莊嚴肅穆,給人一種入園即叩的氣氛。
陵園改造
2005年,時逢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為緬懷
革命烈士,教育後人,
縣委、縣政府順應民意,投資23萬元對陵園實施大規模整體改造,新建仿古式大門,陵園大門橫書“邱縣烈士陵園”六個大字。重新翻建紀念塔、四個紀念碑、紀念亭,新建革命烈士英名錄紀念牆。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其中紀念塔(碑)一座,建築面積96平方米;單個紀念碑4座,建築面積40平方米;建六角邱縣革命紀念亭一個,建築面積80平方米;正面刻“邱縣革命烈士紀念亭”九個大字,另五角分別刻有毛澤東題“為國犧牲,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朱德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鄧小平題“光照千秋”;
彭德懷題“烈士之血,民族之花”。建革命烈士英名錄紀念牆一座(記錄烈士942名),長16.2米,建築面積44平方米;
邱縣革命歷史紀念館4間,建築面積160平方米;硬化紀念亭周圍場地,青石護欄活動區1630平方米,以生長38年之久的柏樹200多棵為襯托,修建林間曲型休閒道,長210米,面積450平方米。整體改造後的
邱縣烈士陵園面貌煥然一新,成為
邯鄲市東部規模較大、管理比較規範的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烈士褒揚
中共邱縣縣委於1946年9月2日為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539名烈士,在馬頭召開近千人參加的追悼大會,並把馬頭村北古廟改為烈士祠堂,為每位烈士單立牌位,詔示後人,永世不忘。1958年10月購地13.62畝,初建烈士陵園。1968年11月,經河北省民政廳批准,對原烈士陵園重新修建,園內建烈士塔一座,塔高11.5米,正面鐫刻毛澤東手體“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左面:“無上光榮”,右面:“死難烈士萬歲”,背面:“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塔東建有六角紀念亭一座。紀念亭四面立有高3米、寬1米石碑各1塊。以公社、村為序鐫刻著全縣烈士的姓名、籍貫、參軍時間、犧牲時間、地點、生前部隊和職務,以彰顯全縣897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另對四分區司令員
楊宏明、獨立營教導員
於光、企之縣四區區長
霍新泰、新十一軍民運部副部長
郭廣智烈士單立紀念碑。每逢清明節,幹部、民眾、學生來園敬獻花圈,祭掃烈士陵墓,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
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邱縣的烈士均由縣政府組織民眾殯葬。凡本籍烈士,由政府購置棺木,葬在烈士的家鄉,外籍烈士因戰爭環境均由民眾安葬在烈士犧牲村莊。全縣48個村埋葬著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外籍烈士。1993年後,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與烈士所在鄉(鎮)村聯合,分別為抗日戰爭期間5名死難烈士樹立紀念碑。
下列村尚葬有無名烈士:東目寨8名,張省莊8名,溫莊7名,韓莊1名,中段寨1名。香城固戰役犧牲烈士,除葬香城固村西北外,傅辛莊、臨河、東留善固(屬臨西縣)均葬有無名烈士。
邱縣革命紀念地一覽表
紀念物名稱
| 事件時間
| 立碑地點
| 立碑時間
| 立碑單位
| 說明
|
邱縣烈士祠堂
|
| 馬頭村北
| 1946.9.2
| 邱縣人民政府
| 原古廟改烈士祠,539名烈士單立靈牌
|
邱縣烈士陵園
|
| 建設街南段
| 1968.11
| 邱縣革命委員會
| 1958年10月建陵園,1968年11月立碑林
|
邱城慘案紀念碑
| 1937.11.15
| 邱城南街路西古井
| 1993.11.15
| 邱縣關工委、邱城鎮政府、四街村委會
| 日軍殺害民眾808人。其中井內葬40多人
|
香城固戰役烈士墓
| 1939.2.10
| 香城固村西北
| 1997.1
| 邱縣人民政府
| 葬無名烈士27人。郭興祿烈士附葬。
|
郭白莊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
| 1941.3.25
| 傅辛莊村東
| 1996.4.4
| 邱縣人民政府
| 葬無名烈士13人
|
石國都烈士紀念碑
| 1942.1.24
| 陳三村村東
| 1998.3
| 邱縣關工委、陳村回族鄉政府、陳村村委會
| 新八旅24團特務連連長
|
留固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
| 1942.6.30
| 留固村北
| 1996.4.4
| 邱縣人民政府
| 葬無名烈士29人
|
南辛店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
| 1942.11.2
| 原南辛店中學院外
| 1996.4.4
| 邱縣人民政府
| 葬無名烈士17人
|
杜平烈士紀念碑
| 1943.8.2
| 賈寨村西
| 1994.8.2
| 邱縣關工委、賈寨鄉政府、賈寨村委會
| 縣大隊副政委。賈寨村曾更名杜平鎮
|
石太和烈士紀念碑
| 1944.4.28
| 西常屯中學院內
| 1993.5.30
| 邱縣關工委、新馬頭鎮政府、西常屯村委會
| 晉冀魯豫邊區參議員,常屯曾更名太和村
|
白六烈士紀念碑
| 1944.11.29
| 白六寨村西
| 1998.3
| 邱縣關工委、南辛店鄉政府、白六寨村委會
| 時任村黨支部書記、西布寨更名白六寨沿用至今
|
孫長安烈士紀念碑
| 1945.1.16
| 東關村北
| 1998.3
| 邱縣關工委、新馬頭鎮政府、東關村委會
| 滏西基幹團營長。又名延握,村名曾改延握村
|
霍新太烈士紀念碑
| 1945.4.26
| 新太鎮村北
| 1996.4.4
| 邱縣人民政府
| 企之縣四區區長,化名王成志。東孝固更名新太鎮,沿用至今
|
英名錄
邱城鎮
東街村:趙國榮、牛孔林、蔣金海、劉發祥、牛好友、唐照林、孟光友、王宗玲、徐英林、鮑德順。
南街村:黃鳳明、劉金明、張恩科、劉金玉、楊新國。
西街村:王金貴、馬振海、王殿朝、白之記、馬建業。
北街村:唐魚林、李保章、孟慶祥、王維國、孫鳳會、孟志祥、張清海、白鶴林。
西屯村:程志超
李莊村:陳治秀、李金科、陳志祥。
郭門村:郭書貴、郭金璽、趙清梅、郭金成。
霍莊村:吳明貴。
前尹莊村:尹風台。
孟固村:王玉成、王同德、王運德、王運亮。
賈街村:賈洪志、趙連舉。
張街村:張陰富、張永春、張永寬。
石街村:閻如堂、石俊明、石俊岐、閆如芹。
孟街村:陳金箱、孟慶民、陳東志、孟愚明。
呂街村:常付海、孟憲芝、孟愚良、常三侯。
前段寨村:楊清敬、楊清齋、曹金榜、鄭慶魁、郭裕修、苗秀廷、郭永江。
中段寨村:郭瑞軒、張成美、袁學燕、袁學春。
後段寨村:郭占利、馬連燈、袁學聰、袁學堂、馬須、楊廣斗、張成祥、馬連增、楊運譜、袁金敬。
郭桃寨村:郭明文、胡連元、郭路芝、郭金貴。
王桃寨村:王洪志、王澤立、王鳳高、王好賢、王鳳好、王二小、王明喜。
趙桃寨村:郭維豐、趙玉池、趙振河、郭忠、郭祥、郭維芝、談學彥、郭良桂。
石佛寺村:尤振華、武清店、牛紹亮、田付生、鄭佩德、田金堂。
大馬堡村:吳文獻、吳文海、吳文英、吳什江、牛永昌、吳文江、王士修。
儒林村:趙保善、趙宗奎、趙煥章、趙永祿、趙建業、趙燈榮、趙梅竹、趙從孟。
新井頭村:吳秀生、劉洪吉、劉萬林、李四傑、李志民、高守起、孫於林、袁學增、高勝利、王封印、劉朝江。
南寨村:王樹榮、周迎春、王學停、王志修、郭成章。
南辛莊村:張貴粉、張秀珍、李恩。
陳村鄉
陳一村:石光紀、黃書志、馬付新、胡鳳雨、張清起、胡洪太、路小壽。
陳二村:石付德、何樹芹、馬良才、馬清田、石守業、何林芹、馬福信、馬良友、馬桂。
陳三村:馬秀坤、石彥俊、
石國都、石秀生、吳鳳海、石付同、石秀嶺、吳春生、吳成美、石憲仁、石彥順、石彥春、吳立瑞、石國付、吳成習、吳東來。
陳四村:石雲貴、何魯民、王慶祥、王萬信。
古城營鄉
北王樓村:李運山、侯中海、任尚林。
辛集村:孫金柱、孫連。
旦寨村:傅懷章、楊金生、楊勤宗。
劉莊村:潘文成。
宋八町村:趙煥志、張洪業、關戊戌、崔士清。
西杜林町村:劉書蘭、陳雙立、姚長安。
李莊村:李九亮。
東杜林町村:韓保德、王金績、韓景義。
霍漳逯村:霍長順、霍全德、楊保申。
張漳逯村:張中寶、張付運、張中樹、張西臣、張方明、張國祥、張柏、張萬立、張雲超、張寶堂。
潘坡村:潘恩波、潘鳳林、潘俊海、李清凡、潘西梅、李常柱、潘俊英、李清山、韓修森、潘西壽、潘恩祥。
張省莊村:陳秋來。
劉坡村:劉好修、袁全福、袁全路。
西省莊村:趙貴成、蘇全貴、蘇米貴、蘇禮東、蘇銀堂、何花貴、何子章、燕子路、趙建文。
大寨村:張金山、張雲峰、王明德、邢貴臣、張樹春、趙志修、邢樹春。
楊省莊村:董金生、董洪烈、董連科。
東省莊村:和自仲、蘇化志、和自學、和花起。
鮑莊村:邢同順、鮑玉魁、鮑玉嶺、張鳳有、閻自安、鮑貴和、鮑勤習。
棗坡村:郭孟起、郭孟春、郭振起。
花台村:周自貴、陳榮先、陳學賢、陳廣林、陳棟先。
城角村:李鳳辰、焦武章、陳保貴、陳登銀、陳芝梅、陳登士。
古城營村:馬文學、邢銀亮、邢善堂、邢少堂、邢清蘭、宋蘭成、邢計魁、邢峰西、邢天祥、邢文祥。
南營村:楊雲生、連好志、邱金安、崔蘭芝、高士修、高石修、李金平、連山保、孫敬業、連好勤、郭生太、李金偉。
西孟村:李士坤、李大荊、李玉習、李玉坤。
王省莊村:張關元。
香城固鎮
南香城固村:邢貴仁、李春景、劉殿書、溫九書、李廣路、王貴章、李紀書、孫萬榮、李榮璽、黃廷瑞、李伍敬、朱守業、劉殿申、邢貴生、卞和玉。
北香城固村:王希林、王希增、王天明、劉生才、郭興德、王元嶺、
郭興祿、王景希、郭興志、籍光興、王殿玉、王元祿、王元達。
中香城固村:周希芳、丁存五、孫玉明。
東關村:郝發興、王維民、郝連元、戚守禮、周永寬。
南關村:張常付、張元魁、張克文、張振山、周希貴。
傅東村:韓克丁、牛新廣、楊學榮、楊大安、楊常興、韓可金、楊萬修、楊學柱、楊照才、楊大福。
傅中村:崔信書、崔文仁、崔付祥。
傅西村:申清梅。
東古彥固村:李玉祥、石金忠、王天保、韓廷。
西石彥固村:劉文俊、安維堂、劉書敬、邵書生、安興民、李五魁。
劉雲固村:劉祥春、李金付、劉保其、李常友、孫玉書、孫從理、劉其得、劉萬臣、劉忠立、劉保貴、劉保柱。
焦雲固村:趙德昌。
東張家莊村:王恩澤、朱登武。
西張家莊村:耿坤成、耿海堂、耿海法、耿永澤、耿永全。
中張家莊村:陳鳳祥、陳付仲、陳鳳東、陳元祥、張士中、陳鳳山。
東臨河村:郝連志。
西臨河村:郝廣東。
杜莊村:侯寶德、侯進焦、楊丕顯、張恆士。
馬蘭村:孫發友、孫風安、孫恩祥、武良義。
周莊村:陳洪祥、周宗仁、焦方義。
莊頭村:關書朋、趙澤池、李貴友、趙保貴、關方秀、崔永太、關雙成、趙英華、關炳均、趙守明、王清江、李安法。
小屯村:陳文彬、王安俊、陳玉書。
西留善固村:韓自生、王明義、韓尚志、潘文生、王從政、韓自成、關書民、王春甫、韓尚群、韓尚志、關長永、武江海、王化歧、王化海。
南劉村:董新安、任桂林、董希安、董俊廷、任常付、任常慶、董玉山。
登雲寺村:李春朝、劉玉琢。
安仁鎮村:趙甲鵬、李魁明。
張家堡村:王蘭保。
張雲固村:張自修。
本馬堡村:張如通。
東趙屯村:趙西海、趙高明、趙成蘭。
始合堡村:司付儉、焦配成、石德付。
司莊村:司連生、司同亮、司同奎、司占元。
新馬頭鎮
西常屯村:石秀章、石維功、
石泰和、石良彬、石成信、石良友、石武信。
東常屯村:宋保山、李貞善、宋付德、崔信書、宋世德、李貞武、宋恩同。
東街村:劉振青、張朋集。
新太鎮村:霍新泰、霍常付、霍德明、霍文明、霍洪章、霍連保、焦良才、霍洪太、霍敬友、霍全貴、霍計蘭、霍珠生。
禇莊村:王勝武、禇鳳林、李東英、禇保全。
東關村:田武魁、袁廷梅、孫長安、邢振嶺、袁廷明、高金斗、高金林、王成俊、袁廷柱、程竹林、陳付春、高志彬、焦寶連、胡立朝、胡立昌、胡立勛。
波流固村:李書貴、司法才、朱春仃、朱明珠、靳新和、靳新義。
西街村:李東江、武銀生、武維雪、武維夾、張延貞。
聶樓村:王佩謀、王金貴、師風岐、朱貴臣。
禮村:王興禮、侯希春、侯振海、侯鳳明、王保貴、史文玉、王東明、侯春生、史文明。
柳辛莊村:楊付東、楊付保、王文彬、王雪元、王群。
沙辛莊村:崔致嶺、常有臣。
西孝固村:史紀臣、張連、張東嶺、張春芳、張書貴。
韓莊村:李春海、王希臣、李克昌。
北孝固村:張金朝、霍常龍、霍如海、孫立山、霍朝宣、霍朝林、霍朝章、霍付興、霍英林。
宋莊村:宋廣義、宋明近、宋金川、宋金嶺、宋立成、宋金山、宋煥章。
耶律寨村:劉志興、陳蘭德。
南街村:宋金法、談洪義。
中孝固村:張題文、張題武。
第四營村:張保貴、王老胖、王小喜、王貴增、王滿國。
新鮮莊村:張永臣、石金堂、石柳成。
留固村:張貴良、王連文、王德昌、王增秀、王連江、王林、王貴增、王孟東。
後孝固村:路貴生。
賈寨村:郭華、孫雲、閻建波、郭俊德、郭金桂。
馬蘭村:劉立柱、張永春、張鳳林、張兆祥、馬好成、馬永瑞、孫樹章、張兆豐、王好賢。
雨莊村:李永慶、賈建國。
小寨村:牛銀貴、牛俊傑、趙孟其、牛繼先、牛夢九、趙中。
西棗園村:張生友、孫中緒。
小郭斗村:翟新春、翟同蘭、張振亭、張春蘭。
聶山固村:賈鼎文。
閻村:董永寬、孫學燕、孫學言、孫紀憲、張書恩、孫慶俊。
大郭斗村:陳立善、王國友、趙俊如、惠德中、趙朝彬。
杏園村:牛潤德。
蘭莊村:蘭玉珍、蘭雲修。
梁固村:姜玉池、尤景雨、李克昌、尤永利、王如山。
恆莊村:曹守逯、石朝武、曹從志、蘭運臣、曹付旺、曹存安、尹付林、石希敏、石成俊。
郭莊村:郭付珍。
東棗園村:孫登亮、張丙仁、孫潤、孫德旺。
郭村:趙成德、劉一恩、李振蘭、趙成海。
百戶寨村:楊樹支、王西昌、竇魁義、劉春友、竇魁法、王永奎、竇魁元。
孟家村:孟慶修。
溫莊村:申朝中、溫付東、崔永仁。
北賀堡村:宋志修、宋德起、王守忠、馬修林、石志修、王來成、宋三、王守梅。
孟街村:孟祥信。
南賀堡村:石占信、馬德興、王文興。
布固后街村:和金敬、和春慶、王開功、王學孟、王澤昌、王同德。
李二莊村:程見三、任鳳朝、任鳳三、程九功、程鳳起、程繼先、程鳳朝。
布路店村:馮保印、高丙坤、張二雨、王巨辰、張春和、李存付、王玉魁、張紹徐、李真祥。
馮街村:李振江、李金生、李豐崗、李振利。
韓東固村:崔德純、王振玉、王金貴。
韓西固村:張俊峰、馬文立、石朝宣。
南大街村:蘇振華、王天恩。
王街村:王化文。
鞠辛莊村:王書林、鞠臣書、張忠德、張貴德。
東賀堡村:侯付生。
北大街村:王自修。
梁二莊鎮
西姚四頭村:袁秀山、袁秀忠、姚秀貴。
西梁二莊村:左蘭停、睢自君、睢自蘭、賈付春、王存有、鄭萬義。
靳興平村:靳士喜、靳為斗、陳清連、陳付坤、謝洪吉、靳士有、靳立章、靳士和、喬懷路。
盧興平村:趙老虎、盧思連。
程二寨村:牛清志、陳義堂、韓金敬、牛好文、牛立志、陳金堂、韓有才、牛法志、牛振華、牛占舉、陳付春。
小侯仲村:程金池、程書亮、程雲朝、張成文、程思傑、程書毫、程玉毫、張大亮、尹連清。
焦路村:李鳳林、李明文、於維義。
後小河套村:朱保林、王化文、王澤堂、朱朝維、王維連、王為信、呂如山、王棟堂、崔廣文、呂如田、王化文。
前小河套村:王宗堂、張清海、李登朝。
塢頭村:張效德、姚廣文、姚廣武、張勤堂、吳文枝、吳蘭柱、趙登芳、姚書貴、趙登秀、張新曉。
後郎二寨村:王梁科、趙鳳德、趙鳳明、王恩榮、王恩科、馬騰秀、李運山、梁文思、宋孟停、李方仁、朱文思。
孟二莊村:蔣敬賢、蔣子立、?>
蔣國鳳、萬孟嶺、蔣子令、劉付貴。
東七方村:杜紅亮、任廣義、睢珠林、杜配印、任廣國、任貴付、任廣臣。
西七方村:張學明、睢宗孟、張兆祥、睢春嶺、睢天保、睢蘭柱。
東姚四頭村:梁建武、呂品山、程龍榮、王興仁、呂維章、程延汝、程龍有。
東梁二莊村:左梁貴、耿明山、王鳳林、耿明章、賈付生、王英傑、耿洪田、王桂吉、耿書田、耿春田。
杜申寨村:杜殿貴、杜興安。
東錨寨村:崔明江、談金皋。
霍趙屯村:李躍堂、王玉峰、趙鶴嶺、王玉傑、李保民。
郭呂莊村:郭子林、郭興凱、郭興芹、郭興凱、郭興純、郭興崗、郭明崗、郭成明。
張何村:張芝景、張保華。
郝段寨村:郝光明、郝夢泰、郝同信、楊三亮、郝二小、王兆信、郝同貴、郝夢兆、郝朝中。
徐申寨村:徐一河、徐茂先、徐敬衛、李維新、張鳳元、張春堂、鄭開剛、張學明。
李申寨村:李恩和、李振華、李振文、李振啟、李一良、穆喜榮、曹天增、李一浪、馬春生。
龔堡村:艾連俊、李振廷、杜玉武、郝同信、王守義。
劉段寨村:劉金田、劉永文、劉敬中、劉金魁、郭佩志、劉敬敏。
西錨寨村:張金田、王顏彬、王相林、王延民。
謝里莊村:梁保桂、謝學中、謝慶恩、謝學凡、謝金貴、梁慶恩、梁國安。
南辛店鄉
南辛店村:路兆亮、
郭廣智、趙致仁、陳滌生、劉貴俊、劉貴起、路紹友、路九功、王志存、胡德昌。
前大河套村:崔光文、崔德仁、郭東成、崔文運、郭洪興、崔文義、郭洪亮。
劉保莊村:劉常興、劉華興、劉明禮、王天成、劉魁興、劉芝舉、劉廷科、劉俊為、劉付興。
西大侯仲村:靳如修、靳蘭成、靳鳳西、靳雲憲、靳雲祥、暴春旺、靳鳳明。
東大侯仲村:燕連成、韓永福、暴喜科、萬洪君、暴榮魁、暴春祥、暴興旺。
西倪宋村:馬文書。
東倪宋村:暴連舉、王成偉、孫建國、暴連英、張秀廷、暴廷俊、邵鳳樓、暴芝敏、暴清臣、暴三民、暴中興。
後大河套村:左保貴、左廷付、左慶利。
前大槐樹村:楊振生、王建修、楊兆龍。
高莊村:高為同、高貴海、高金魁、潘廣志、高堯同。
黃河套村:鄭希耀、鄭全和、鄭希鳳。
南仁義莊村:白雲連、李澤林。
西仁義莊村:李書生。
東仁義莊村:趙良和、趙士魁、張連江、趙玉璽、趙飛然、邊小六、趙白小、邊興義、邊紀會、張連貴。
八郎寨村:任德恆、耿紹恩、秦登光、王敬常、秦桂玉、李明堂。
司家寨村:秦登龍、李春榮、王雲生、吳付貴。
白六寨村:鄭鳳明、路振生、
白清和(白六)、路貴香。
後王莊村:王雲肖、王保銀、王少武、王春醒、王仁賢、王俊峰、王付興、王貴海、王清海。
林子村:李明祥、趙華封、李雲祥、崔樹坤、李明月、翟書申。
東潘官寨村:王景周、張西九、張義仁、王海銀、蔣法義、盧全付。
霍家莊村:霍大嶺、霍金嶺、霍文海、霍玉奇、霍文桂、霍大全、霍希起。
東布寨村:李希堯。
東目寨村:程德修、王新安、劉振東、趙連和、程林章、秦月廷。
西目寨村:王金榮、張秀東、馮振華、焦雲彥、吳付貴。
西潘官寨村:石玉貴、石玉信、張善目、馬瑞春、石玉增。
補遺烈士
從《河北省邱縣革命烈士英名錄》中查到的:
為編纂《邱縣英烈傳》,彰顯英烈英名,將現有烈士英名錄重新校核。根椐《邱縣誌》(2001年8月版)、《河北省邱縣革命烈士英名錄》(1981年12月版)。前書收錄烈士1034人,後書收錄烈士943人,以《邱縣誌》、《河北省邱縣革命烈士英名錄》兩書相較,發現《邱縣誌》遺漏烈士91人。刪活烈士3人:劉建義、蔣振林、朱朝文;重名1人:任桂林。實遺漏烈士87人。補總政批烈士1人,河北省批情偵烈士3人、見義勇為烈士1人(賈永山),原遺漏烈士2人(張興仁、王好賢)。共補遺烈士94人:孫貴臣、吳立志、陳老胖、李貴成、霍慶華、吳維蓮、史俊其、宋良成、張壽山、李金友、郭秀廷、石小四、焦玄祿、焦鳳珍、王恩澤、王桂生、趙英才、張志秋、楊康斗、袁學腮、葛桂先、劉華亭、張加會、郜洪章、范廣德、張安、李明建、王金傑、郭金田、郝廣豐、王如文、李小根、郭連登、郭鍚祿、陳德富、郭明蘭、邢繼堂、鮑玉啟、馬書敬、張萬修、蘇振國、趙忠誠、董永寬、李德山、潘金標、潘俊路、蘇立志、焦系慶、楊金達、傅懷章、王紅忠、趙雲山、杜得、么如知、陳子濤、楊兆才、劉魁生、孟祥臣、郭保臣、胡玉蘭、劉化真、陳清民、張吉、王明其、李振廷、何金貴、張慶恩、趙雲山、陳世傑、史彥俊、史朝宣、高慶海、李恆印、劉清玉、王文才、劉書教、焦英林、陳書民、申朝中、劉敏、孟慶德、耿金田、王金臣、張寺、趙步堂、楊兆宋、王富貴、朱東林、王志禮、孟新和、孫慕超、張興仁、王好賢、賈永山。
從《冀南烈士英名錄·補遺烈士英名錄》中查到的:
1946年版《冀南烈士英名錄》有一卷為《補遺烈士英名錄》,因成書倉促而漏收的烈士英名,標為邱縣籍的有14人:周仁生、袁學春、高貴海、萬梅五、劉華興、傅懷章、高竣凡、焦保慶、王貴生、李思、霍以峰、高振鐸、孫書玉、邢文祥。
從《冀南烈士英名錄·館陶縣烈士英名錄》中查到的:
抗戰時期的1942年6月,邱館公路以南的原邱屬13村(段寨、南寨、大馬堡、石佛寺、桃寨、儒林、南辛莊、新井頭、孟二莊、張莊、興平堡、塢頭、程二寨)劃歸館陶,置為新四區。1945年11月2日,又歸回邱縣,因之1946年版《冀南烈士英名錄·館陶縣烈士英名錄》,尚存有邱籍烈士14人:李思、袁學聰、鄭慶魁、張成美、孫玉林、劉朝海、趙銀路、趙登心、趙玉池、趙海珠、袁學增、張成海、王世修、萬西會。
外籍烈士
收錄抗日戰爭時期戰鬥在邱縣、犧牲在邱縣,但埋葬於故鄉的革命烈士。
《廣宗縣誌·人物·革命烈士英名錄》:王立存、畢元新、杜大靈(女)、鞠保宏、榮照祥、趙平書、景月波、李香澤、賈書清、喬貴賢、高明山、韓培芹、韓五輩、劉欣章、吳永安、韓森修、李雙義、李洪太、李好義、張長征、張立勛、馬全貴、馬二小、杜連玉、馬良貴。
《平鄉縣誌·人物·烈士英名靈》:王福路、朱秋德、王福順、王東法、鄭永起、苗俊才、東立和、孟慶俊、孟憲修。
《館陶縣誌·人物·革命烈士英名錄》:王小四(王玉臣)、喬佩貞、李印美、李德英、郝旭西、闕增德、張清雲、柴鳳雲、張子林、馬同心、劉天慶、陳懷鳳、張子林、李付元、劉書平、古金夢、丁保、史朝選、郎元俊、王玉琢、田清太、王俊奎、方振海、王汝文、劉同福。
《大名縣誌·人物·革命烈士英名表》:李士傑、張德堂、王墨林、龐紀青、周俊學、馬孟林、楊學書。
《曲周縣誌·人物·烈士英名錄》:陳悅仁、高洪國、張孟堂、張書文、寧東海、康文仲、劉風申、李挺榮、李二寅、陳德富、趙清林、趙洪如、趙勤堂、傅要堂、朱洪志、李士智。
《威縣誌·人物·革命烈士英名錄》:趙金龍、何其祥、劉金玉、郭文煥、張保柱、司俊林、陳振堂、楊保申、司元成、周興堂、宋德訓、郭進旺、王清元、王恆印、馬慶年、郭永印、候魁元(女)、王東明、奚立增、范丙軍宋保賢、慶印先、范敬泗、魏登文、陸官海、張士修、李金生、常為甲、任義合、項思坊、王殿魁、李炳連、李明箱、劉振遠、李志中、王永華。
《臨西縣誌·人物·革命烈士英名錄》:徐亞民、王貴、劉明介、董兆元、趙興甲、張慶信、張西芝、卜關武、王進仁、馬廷明、袁書玉、張廣德、曹木增、趙長繁。
《肥鄉縣誌·人物表·革命烈士英名錄》:謝步雲、李在興、王尚生、孫保文、郭清林、陳志賢、謝善權、柴振華、宋和、豆光耀、王善國、於玉堂、吳金山、潘懷生。
地名文化
邱縣是革命老區,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邱北抗日根椐地,1000平方公里範圍內,沒有敵人一個炮樓,全國亦屬罕見。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僅抗日戰爭時期,就有1156名熱血青年血灑疆場。英雄的人們,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勇往直前,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催人淚下的篇章。在那腥風血雨、災難深重的年代,硝煙瀰漫,外敵入侵,頑匪橫行,民不聊生。無數青年懷著一顆顆赤誠的愛國心,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為解救廣大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挺身而出,勇往直前投身到抗日的大潮中,表現出了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他們的英勇氣概和獻身精神,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英烈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讚頌,正如不滅的烈火,照耀著今天邱縣每一寸美麗的土地!
據統計,邱縣地域上以革命烈士命名的縣、村有8個。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有一段英雄的故事,一支英雄的讚歌,和這片土地連在一起,永遠留在當地人民的心中。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防止黨內的驕傲、腐化、個人崇拜,規定了“不以人名作地名”。1951年12月,中央有關部門又發出了《關於更改地名的指示》,“紀念革命先烈,一般用碑、塔等方式,不更改地名。但已經更改,並經該地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或民眾稱呼已成習慣的,仍可沿用。”至此,這些來自烈士名字的地名陸續在地圖上消失。保留至今的僅有2村,即:白六寨村、新太鎮村。地名中的英烈,連同他們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英勇事跡,再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邱縣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英勇戰鬥的歷史畫面。一幕幕軍民浴血奮戰,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劇,提醒我們在和平年代,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
企之縣,為紀念
郭企之烈士命名。1939年2月9日,曲周縣抗日政府縣長兼基幹大隊大隊長郭企之,帶3名幹部到村里部署反敵工作,被漢奸坐探發現。次日拂曉,敵人進村挨戶搜查。郭企之率領大家向外突圍時,被敵人擊傷肩膀,倒在一片小桑林里,被敵人逮捕。敵人用鐵絲穿透他的兩個手腕,擰在一起,鮮血順著手指往下流,把地上的白雪染紅了一大片。當日軍得知他的身份後,隨即用汽車押到縣城,囚禁在憲兵隊一間陰暗的牢房裡。敵人費盡心機達不到目的將他殺害。為了表彰其英雄業績,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命名他為“模範縣長”,並以邱縣香城固為中心設企之縣,1945年該縣建制撤銷後,一、二區劃歸邱縣。
興祿鎮村,為紀念郭興祿烈士命名。1942年5月16日,企之縣三區區委書記郭興祿,在威縣王王目駐防,因敵特告密,臨明,村被包圍,突圍沖至村口時,他腿部中彈,伏地斃敵五六人後,中彈犧牲。敵出於仇恨,將其肢體挑爛,身首異處。冀南行署、企之縣抗日政府在香城固舉行公祭大會,與會萬人,授予其家雙烈屬牌匾,給予扶恤,將烈士長期工作過的仁義莊改為興祿鎮。
杜平鎮村,為紀念杜平烈士命名。1943年8月1日,邱縣縣大隊副政委、縣委常委杜平,帶領縣大隊駐防賈寨村,因漢奸告密,夜間被百名日偽軍包圍,與日偽進行激烈戰鬥,敵人傷亡嚴重,但終因寡不敵眾,三次突圍未成,在與敵肉搏戰中壯烈犧牲。邱縣抗日政府決定將烈士犧牲地
賈寨村更名為杜平鎮。
泰和村,為紀念石泰和烈士命名。1944年4月28日,晉冀魯豫邊區參議員石泰和,由壞人出賣被合圍於大槐樹村,當即把身上帶的檔案撕碎,用嘴嚼爛咽到肚裡,被捕後未暴露黨的任何秘密。日軍放狼狗撕咬、刺刀挑腹,壯烈犧牲。邱縣抗日政府決定將決定將烈士家鄉西常屯更名為泰和村。
白六寨村,為紀念白清和烈士命名。1943年,邱縣西布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白清和,小名
白六,大災荒中帶領民眾從財主家借出四五萬斤糧食,分給窮人。1944年春天,根據抗日政府指示,成立“贖地委員會”,白清和任主任。贖回土地300多畝,房屋幾十間。1944年冬天,冀南四分區派幹部在西布寨抓開展民主鬥爭試點,帶領民眾揭露了本村幾個充當偽軍、勾結漢奸無惡不作的壞人。對敵鬥爭堅決,被壞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44年11月29日夜,由本村壞人路觀印帶領臨清馬廠炮樓8名偽軍潛入西布寨,冒充“八路軍”把白六槍殺在一個井中。1945年初,企之縣(當時西布寨屬企之縣轄)抗日政府在西布寨召開了萬人大會,處決了殺害白六的兩個兇手,同時決定:將西布寨更名為白六寨,沿用至今。
延握村,為紀念
孫長安烈士命名。1945年1月16日,冀南三分區滏西基幹團二營營長孫長安,又名延握,奉命率領全營攻打大名城,在大名東關一個小巷裡追殺敵人,一人擊斃日偽軍9名後,身負重傷,被轉送永年縣劉灣養傷,因傷勢過重去世。營首長在雞澤縣為其召開追悼大會,屍體暫柩於蔡莊。1945年3月部隊又將其屍骨運至邱縣東關村北安葬,曾決定,改烈士家鄉東關村為延握村。
新太鎮村,為紀念霍新太烈士命名。1945年5月26日,企之縣四區區長霍新太,化名王成志,在威縣阻截敵軍運糧戰鬥中,隻身與四十多名日本鬼子戰鬥了一個多小時,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人們將他的犧牲地威縣陳莊村改名為成志莊,將他的出生地東孝固村改名為新太鎮村,沿用至今。
蘭茂寨村,為紀念王蘭茂烈士命名。抗日戰爭時期,
南寨村王蘭茂,在一次日偽軍大掃蕩中被抓。遭嚴刑拷打,為掩護八路軍戰士和公糧,堅不吐實,被日軍槍殺。邱縣抗日政府通令改南寨為蘭茂寨。
每一個人在歷史長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當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義無返顧地將每滴鮮血交付給國家和民族的振興、交付給正義真理、交付給歷史的使命和責任時,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會迸發出永不熄滅的光華。
文藝作品
從日寇闖入邱縣的那一天起,邱縣人民和抗日部隊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反侵略的鬥爭。戰場上,英勇的
二十九軍和八路軍將士們頑強作戰,給日本侵略者一次次沉重打擊;在邱北抗日根據地,黨領導廣大人民民眾與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邱縣贏得了“冀南光復第一城”、“冀南小莫斯科”的高度讚譽。在邱北抗日根據地浴血奮戰的戰爭年代,抗日仁人志士依據“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應時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留下了戰鬥的詩篇,真實記錄了抗日軍民艱苦卓絕的鬥爭,同時又揭露日寇的殘暴及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
張還吾《風雲初起》(1937年):“盧溝戰火燒,大地起狂飈。河山千里盡,北斗七星搖。燕趙悲歌壯,雷驚怒海潮。”描寫的是“七·七”盧溝橋事變,日寇大舉南侵時的畫面。張還吾,抗戰時任五區(香城固區)戰委會主任,縣戰委會鋤奸部長、縣抗聯主任,終任北京海淀區區委書記。五區被稱為紅五區,抗日活動很活躍。
張還吾《屠城》(1937):“鏖戰邱城日色迷,軍民效國血成溪。生人屠盡殃雞犬,唯有寒鴉繞樹啼。”說的是一九三七年深秋,二十九軍據邱縣城抗擊日寇。城陷後未及撤離民眾,慘遭屠殺。無一倖免。三五親故,均合家殞難的悲慘場面。
張還吾《
香城固戰鬥》(1939年):“八路神兵下太行,春寒夜月馬蹄霜。荒村落日人橫劍,古道流沙鬼跳梁。四面軍聲搖北斗,十方彈雨射天狼。全殲日寇香城固,威震平原第一槍。”歌頌的是一九三九年二月由陳賡旅長指揮,全殲由威縣出犯之敵數百人,擊毀軍車八輛,繳獲炮四門。極大鼓舞了冀南軍民堅持平原抗日游擊戰的信心和決心的壯舉。
張家驥《游擊戰》(1942年夏):“青紗帳里綠陰俏,游擊健兒逞英豪。聲東擊西炸碉堡,裡應外合搗敵巢。”王一《敵情》(1943年6月):“晝住碉堡下,夜觀炮樓打,小塊根據地,天天鬧敵情。邁步登公路,注意敵巡警,堅持再堅持,正義心全勝。”譜寫的是抗日部隊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殲滅或擊潰,攻占或扼守主要地域或目標以及執行其他任務,不屈不撓,奮發圖強,可歌右泣的歷史篇章。張家驥,時任冀南三分區隊訓參謀,終任濟南陸軍學校校長。王一,時任冀南三分區司令部偵察股長。
張還吾《平原抗日游擊戰》(1943年):“東洋鬼子來,天下不太平。平原無險阻,寇騎似發瘋。殺人又放火,黃土血染紅。三光滅人性,發指怒冠沖。慷慨燕趙客,悲歌鬼亦雄。求生何懼死,血肉築長城。有村皆堡壘,洞連地道通。堅壁清四野,雷仗敵膽驚。蠶食反蠶食,針鋒相對爭。敵進我也進,乘虛搗敵營。五載征尖里,軍行彈雨中。兵燹又荒年,十邑九室空。大旱天無雨,遍地飛蝗蟲。苗枯樹葉盡,人穿蓬蒿行。無水魚難養,簡政又精兵。力爭最後笑,堅持到天明。”再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波瀾壯闊革命史,艱苦卓絕奮鬥史、可歌可泣英雄史,真實反映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展現革命先輩對祖國對人民濃烈摯愛之情、高尚品德和偉大情操。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蘊涵中國人民捍衛民族獨立、國家尊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張還吾《敵後歲月》(1943年)……(五):“百里方圓煙火稀,幾家待死骨連皮。一片村墟嗚犬盡,無人區內野狼啼。……。”描寫的是1943年大旱之後連降七晝夜淫雨,民眾房倒屋塌,熄火斷炊。日軍趁機決堤,撤放霍亂菌,致人們死亡過半。邱縣1943年前8.8萬人,災後只剩下4.2萬餘人的悲慘場景。
佚名《一隻籃》(1944年春,流傳於根據地):“奶奶用過這隻籃,領著爹爹去討飯。媽媽用過這隻籃,採集野菜度荒年。我今挎起這隻籃,去給英雄送午餐。災年生活般般苦,忍飢特護傷病員。”頌揚的是根據地廣大人民民眾踴躍參軍參戰,大力支援前線,軍民同心同德譜寫的一曲曲壯麗動人的戰地讚歌。和一段段軍民魚水情故事。
高厚良《過邱北》(1944年9月24日):“邱縣城,破爛的邱縣城,這是敵人賜的果實呀,叫人們如何不恨憎!邱北,一遍的黃蒿蓋滿了大地,村里人稀少,房屋倒塌了,看了使人真心痛。真幸運,雨過又天晴,我軍光復了邱縣城,東方已露出了啟明星。”描寫的是經過浴血奮戰,邱城光復、邱縣全境光復。冀南三分區三地委《人山報》出號外:冀南光復第一城。縣委、縣政府、縣大隊進駐邱城,開展工作。民眾喜笑顏開,敲鑼打鼓,上街遊行,熱烈慶祝邱縣光復的喜慶場面。高厚良,時任冀南三分區司令員,終任空軍政委。
邱北紅色抗日根據地在敵偽頑夾擊下巍然挺立,無不說明是
一二九師副師長
徐向前挺進冀南時提出的平原“人山”戰略思想的勝利,究其原因,一有中共領軍人物雲集,運籌帷幄;二有將士疆場拚死效命,抵禦外部侵略,為反抗外侵犧牲,永遠是民族英雄,且必將永放光芒;三更有廣大人民民眾的堅定支持。面對列強的侵略暴行,英勇的中國人民奮起抵抗,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無數革命先烈拋顱灑血,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