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庵龍舞

前庵龍舞

前庵龍舞,原稱“宿遷龍燈”,江蘇省宿遷市民間傳統舞蹈,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前庵龍舞是流行於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古楚街道前庵社區及其周圍的一項民間傳統舞蹈。原系大旱季節民眾求雨的一種祭祀形式。因民國前期孫傳芳馮部在此駐紮,使前庵龍舞在原有基礎上吸收了粵軍湖北龍舞的特點和技巧,發展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舞蹈。

2010年12月,前庵龍舞入選第二批宿遷市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SQⅢ-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庵龍舞 
  • 批准時間:2010年12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宿城區
  • 項目編號:SQⅢ-3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表演道具,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前庵龍舞原稱“宿遷龍燈”,系大旱季節民眾求雨的一種祭祀形式。明末(1644年),宿遷地區每逢大旱,民眾都要到極樂庵拜龍求雨。極樂庵是宿遷有名大廟,淮北大禪林之一,縣境內下屈有七個分廟,二十四個祭點。極樂庵在縣境內有香火地產兩千頃,各鄉農民租種廟地,地租由各分廟收後交總廟極樂庵。當時前庵(今古楚街道前庵社區)是極樂庵下屬第一個大分廟,前庵的龍燈已遠近聞名。清康熙年間,一年大旱,數千民眾簇擁著前庵的龍到極樂庵前求雨,恰遇康熙微服私訪到廟前,觀看民眾拜龍求雨。可該湊巧,忽然天色陡變,傾盆大雨。康熙大喜。御賜宿遷龍燈“半朝鑾駕”及金瓜、鉞斧、朝天鐙、提爐、執扇、掌扇。此後,再逢大旱求雨,儀式更加隆重,龍燈隊人數多達數百人,當中有玉皇牌位,前邊金瓜鉞斧開道,左右提爐、執扇、掌扇,並配有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各執刀槍劍戟等兵器,上罩黃羅傘,“龍”跟在後面。
前庵龍舞
前庵龍舞
當年康熙御賜的“半朝鑾駕”均系檀木精雕而成,其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從明末清初起,龍燈逐漸成為廟會、鄉會和節日期間供民眾觀賞娛樂的藝術形式,稱“鬧龍”。而一些紳士、大戶在喜慶、壽誕時也以玩龍來祝賀,稱“請龍”。
“宿遷龍燈”的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前庵龍舞”是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以後。民國十四年(1925年)粵系軍閥孫傳芳率部與張作霖的奉軍作戰,孫傳芳親自來宿遷指揮,擊敗奉軍後,派師長馮紹閔率部駐防宿遷,師部就設在極樂庵。馮部大部是湖北人,師部有文工隊,主要演出形式是“玩龍”。每逢節日,部隊出動七條布龍在宿遷街上演出,供軍民觀賞娛樂。當時極樂庵主持也令縣境內各分廟組織租種廟地的農民排練各色各樣的文藝節目,來城裡與部隊共演。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節和正月十五宿遷廟會,縣內各鄉會組織的節目,旱船、花鼓、花燈、跑驢、抬閣、架閣等各色各樣的文藝形式進城演出。
前庵龍舞
前庵龍舞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擊敗孫傳芳馮部倉促逃離宿遷,其文工隊的七條布龍亦丟棄在極樂庵。極樂庵下屬的七個分廟各領回一條,每年正月廟會,七分廟集中到宿城玩龍競技。各鄉會期間,也都互下請帖,有時主動投帖拜訪。由於在原有基礎上吸收了粵軍湖北龍舞的特點和技巧,發展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前庵龍舞”。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前庵龍舞的套路有十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滾龍招:龍頭不跪,在原地搓擰,其餘各節跪下。這一招式主要是在鄉會拜客、紳上大戶喜慶壽誕時使用。如對方接待有禮貌,則擺動龍頭表示感謝,若對方有失禮貌,則搖龍尾,表示不滿。
前庵龍舞
前庵龍舞
出金潭:又名“三點睡”,此招式在大桌上完成。龍頭先跳上桌,其餘各節依次上桌,龍頭圍在當中。龍頭睡在三、五、七節上,然後龍頭跳下,成騎馬式,七人在桌上,龍尾在桌下。
套角:各節互相穿插,三、五、七節跳,龍頭依次從各節中穿越。
穿花:龍頭從第二節向後穿,龍尾從第八節向前穿,然後龍頭、龍尾從當中同時穿出。
戲珠:場內一個執鼐,鼐內安一球(珠),一條龍玩此招稱“戲珠”,兩條龍對舞稱“搶珠”,有時獅龍對舞稱“龍虎鬥”。
五把傘:亦稱“五方陣”。場內設五人,當中一人,四方各一人。龍繞人轉圓圈,每到一個方位成戲珠式,最後以“三點睡”收招。
壓尾:龍頭不動,第八節跳出,尾往前拉。
登寶塔:二、三、四、五節“把子”圍成圓,“把子六”兩腳站在二、三肩上,“把子七”站在四、五肩上,龍頭站在把子六、七肩上,八、九節配合盤住塔身。

表演道具

前庵龍舞的主要表演道具是“龍”,該龍分九節,龍頭、龍尾和七節龍身,俗稱“九節龍”。龍體各節均由竹片紮成,俗稱“龍骨”。龍頭龍尾按頭尾形狀紮成,龍身七節紮成橢圓鼓形,每節下而用一根木棍支撐俗稱“龍足”。演出時九人各執一節,執龍足的人稱“把子”。“龍衣”用布製成顏色各有不同,有的全紅,有的全黃,有的全白,分別稱為紅龍、黃龍、白龍。還有的有九節顏色各異稱“彩龍”。押龍足的有單手、有雙手,有時龍足抵著腰部“掐子”。龍頭是龍的指揮中心,玩什麼招式,什麼變化、什麼花樣,俗稱玩“出子”,均由龍頭指揮。
伴奏音樂主要是打擊樂,一般不少於七樣:大鑔小鑔、小二鑼、梆鼓、小鐺子。點式有《急急風》《老虎嗑牙》《長流水》《青果湖》《鴨子戲水》《風掃雪》等。近年來又增加了嗩吶,嗩吶的主要曲牌有《一枝花》《大柳金》《小柳金》《百鳥朝鳳》等。
前庵龍舞
前庵龍舞表演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截至2018年2月,古楚街道前庵社區龍舞隊男女共有60多人。年齡在20以上,60以下。從這個年齡結構上看,前庵龍舞傳統舞蹈後繼有人。

傳承人物

前庵龍舞傳承人清嘉慶以前無考。歷代“龍頭”傳承人分別有清嘉慶年間(1760年—1820年)的王麻子,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年—1908年)的左生洪,民國初年(1912年)的王鳳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姚至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許秀鳳,20世紀末的朱和之。
王廣玉,前庵龍舞傳承人之一,前庵龍舞編導,1970年生,從他20歲起就擔任當地龍舞隊的骨幹,任“龍頭”角色。
前庵龍舞
前庵龍舞

社會影響

2018年(戊戌狗年),前大庵廟會如期(農曆正月初六至初八)舉行,3天廟會中,都有前庵龍舞的表演,其中在正月初八的龍舞表演,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因為以前前大庵廟會只有初八這一天,初六、初七是後來迎合人們的要求,而增加上去的。
前庵龍舞
2020年預備中的前大庵廟會,後因疫情爆發,未能成功舉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