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王廟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盛會。蕭王廟殿宇古樸而雄偉,建築面積共1400平方米,中軸線自南至北為照牆、前進、台亭、正殿、後殿。兩側廂房通面寬各5間,製作規整,屹立陡坡,氣勢巍峨。內多石雕,正殿前檐有明代雕刻的石質雲紋龍柱4根,四條龍盤柱而下,神態各異,氣韻生動。廟門前左右牆上,書“龍”、“虎”大字各一,字徑達2.5米,筆力雄健奔放,系清代書法家毛玉佩手書,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蕭王廟現已列為奉化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王廟廟會
- 節日時間:六天六夜
- 節日起源:北宋(公元1021)年間
- 節日意義:紀念綏寧王
- 設定時間: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
廟會簡介,現狀,
廟會簡介
北宋(公元1021)年才提樂笑間,奉化連年大旱、大蝗災,平素生活簡樸,勤政為民的奉化縣令蕭世顯為此奔走田間,以致勞頓過度而暴瘁於途。民感其恩,在他的殉職處建廟以示紀念,歷代朝廷亦多次撥銀擴建其廟殿與重新塑像,最後被凝阿虹慨謚封為“綏寧王”,因名“蕭王廟”而形成廟會,並成為奉化區一個大集鎮的名稱,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蕭王廟會曾建有廟眾、廟堡等組織,並逐年由廟堡輪流舉辦。舉辦的時間是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歷時六天六夜。其廟會舉行時的儀仗隊伍依次為:1、宮燈引路;2、紀念蕭王神橫幅;3、旗鑼開道;4、沿途鳴放禮炮;5、肅靜迴避牌四塊;6、供品——全豬、全羊、七牲(豬頭、羊頭、鵝、鴨、魚、壽麵、饅頭)、槓箱一對(內置24碗菜餚);7、100斤重供燭二支;8、人們執清香隨行;9、煙花隊;10、樂隊和24節龍舞隊。整個祭祀期間,廟堂內外,晝夜燈火通明,香客不斷,戲曲、說書、雜耍輪翻上演。此外,廟內還會陳列許多奇珍異物、古玩字畫和精美的工藝品供人觀賞。廟外可賣買各種鄉土小吃、土特產等等捉榜鍵,形成為一項既莊嚴又熱烈,既具紀念性又帶娛樂性、交易性,和能以祈求社會平安、土地豐收和百業興旺的、遠近聞名的大型民間習俗活動。建國後,這一民俗活動即行停止。近幾年來,在去除了一些迷信色彩和充實了新的內容後,廟會正在逐步得到恢復。
蕭王廟廟建於1042年,是為紀念北宋名臣蕭世顯而建。蕭世顯(?—1022年),字道夫,江蘇沛縣人。1018年任奉化縣令。他勤政廉潔,深得民望。1021年境內大旱,蕭縣令不辭辛勞,親赴災區,在長壽鄉率民開鑿5里長渠,引剡江之水灌溉農田,使請祝組老百姓獲得了較好收成。次年乾旱且蝗災,他又親赴災區,帶領百姓捕蝗。終因積勞成疾,在長壽、禽孝兩鄉界中風猝逝。百姓不忘其德,於是在他去世的地方———今蕭王廟鎮永豐村的奔設百花嶺上,為他建廟塑像,世代拜祀,香火十分旺盛。到了1252年,宋理宗欽賜廟額為“靈應廟”。1363年,元惠宗追封蕭世顯為綏寧王,遂稱廟為蕭王廟,並以此命名其地。這就是靈應蕭王廟和蕭王廟街道的來歷。
千百年來,廟宇雖屢毀屢建,但規模卻不斷擴大。現存的建築是1512年重建的。建成後,由時任刑部主事孫勝撰文立碑以記之,可惜原碑現已不知去向。1986年,國家撥款重修,翌年2月12日對公眾開放。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是蕭王廟的靈氣所致,因廟得名的蕭王廟街道也出了不少人物:明代有進士櫻婚疊孫勝;清代有進士孫鏘,授為內閣中書,他在書畫藝術方面也很有造詣;民國時,鎮上更是人才輩出,不少人在國外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政府擔任要職。
古鎮居民崇尚耕讀傳家,清乾隆年間孫孝釗創辦了“雲村書屋”,培養子弟讀書,一直延續了幾代。還有清道光年間由里人公建創辦的“聚文堂”,清鹹豐年間創建的“淨香精舍”。這三處古代書院在《寧波市志》均有記載。這種耕讀傳家的古風一直延續至今,現今蕭王廟鎮林家村由一群農人自辦的“耕人書會”,其亦耕亦讀的書風在寧波乃至國內也小有名氣,也反映了中國勞動戒厚達人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