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舍

戴家舍,初名上三灶、九里港,後稱湖南莊、戴家莊,清康熙年間易為現名。抗日戰戰初期,被人民政府命名為臨湖鄉。1948年底興化解放後一度更名為臨湖鎮。1950年6月恢復現名。戴家舍的莊址南瀕梓辛河,與“南盪古文化遺址”隔河相連,東近渭水河,北接得勝湖、車路河,西鄰垛田鎮蘆州、旗桿盪,距縣城9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家舍
  • 距縣城:9公里
  • 初名:上三灶
  • 解放:1948年
歷史淵源,史料記載,歷史傳說,歷史沿襲,現狀發展,

歷史淵源

史載,“發生在距今5600年前的最後一次大海浸,使江淮海岸線向西推進到高郵湖西岸,現今的高寶湖及其以東的里下河地區處於海灣中。”“海潮退後,海岸線東移至阜寧——鹽城——如東拼茶一線,其時興化——東台成為泄水通道,興化城一帶已露出水面”經過黃河河水及雨水的漫長的淋洗過程,戴家舍周圍的土壤逐漸脫鹽,為植被所覆蓋,形成水草豐美的湖盪沼澤窪地。
距今4600——4000年間的龍山時代至夏初的新石器文化晚期,從黃河流域遷徙東夷的一支部落,渡澮水,越淮河,來到現今的戴家舍的南盪中生活。從此,興化境內有了人煙,先民們世世代代繁衍於此,生息於此。戴家舍境內的古南盪人是迄今為止世人所知曉的興化人文始祖。她的出現,拉開了興化人文歷史的帷幕。

史料記載

“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令尹昭陽率兵攻魏,破襄陵,得八邑,逐裂海濱之地(興化)為其食邑。”(《興化市志。大事記P10》)部分楚國將士來到城東的蘆州、戴家舍一帶“圍海造田,試種水稻”。從此,古戴家舍人開始走向文明。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吳王劉濞建都廣陵。他曾招納流亡人士到興化招遠場鑄錢煮海。其時,生活在戴家舍一帶的先民有了第一個地域名——上三灶(該地名因史載而得以流傳下來)。他們與鹽同煎,嘗盡了人間的艱辛。

歷史傳說

傳說,秦國使者陳軫與張儀一同共事於秦惠王,國寶和氏璧失落後,張儀懷疑陳軫將和氏璧偷給昭陽將軍帶到興化藏到率頭湖中鎮妖。由此,得勝湖便因藏過和氏璧而成為“真龍寶地”,並從而產生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流經得勝湖及其南、北端的三條運鹽大河——車路河、梓辛河、白塗河,從城東貫穿直通黃海。相傳,這三條大河是海龍王從臥居興化的黑龍身上抽出的三條筋形成的。海龍王的八太子白龍奉父王之命於漢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沿北運鹽河溯水而上,欲到興化盜取秦惠王的國寶和氏璧。白龍游至率頭湖東的馬家漁籪口(今之林湖鄉馬家籪村),見西面不遠處的得勝湖中黑浪滔天,霧氣騰騰,不禁一怔。恍惚間,其龍鬚觸到漁籪,忙縮頭抬身向西南方向躍去。一道白光射入率頭湖與湖南大盪交匯處的南運鹽河中。白龍頭枕河北上三灶南端的漁民修築的供棲息用的小土墩(今之戴家舍莊址處),尾觸河南水盪沼澤處(今之南盪北端)。白龍睜開眼,但見這裡湖水濺濺,盪草芊芊,鳥雀陣陣。它被人間寶地迷人的景致吸引住了。於是,樂而忘返,在湖中蟄居下來。率頭湖遂成為龍王辛(第八)子的第二梓(故鄉)里。先民將白龍落身之處的南運鹽河易名為梓辛河。將河南的水盪改叫黃家盪(白龍從黃海而來之意)。將河北小漁港改叫九里港(白龍於九月九日到此)。率頭湖改稱縮頭湖(白龍鬚觸漁籪驚愕縮首之意)。白龍借道而上的北運鹽河,因碧綠的河水被白龍塗白而改叫白塗河。馬家籪至戴家舍的一條小港汊(今之渭水河東旁)改叫白龍港(現名龍王港。傳說,海龍王到興化覓白龍王子循游過此河而得現名。)。從此,戴家舍一帶的湖周圍的村莊開始有了湖心白龍的傳說。有詩為證:“風雲聚起魚龍狎,波浪驚翻鳥雀呼。”(元詹澍《七律。得勝湖曉泛》)“光徹玉壺棲鳥定,影沉金鏡蟄龍驚”。(明初宰相高谷《勝湖秋月》)。《圖經》上曾載“湖心有潭,白龍居之”。該潭位於戴家舍莊北5里處的湖心,現名老爺大堂,俗名白龍家。

歷史沿襲

現在,如果你有幸到戴家舍及其湖周圍的村莊走一趟,還會聽到湖中有座德州城,白龍與黑龍決戰沉龍盪,白粉冬瓜(傳為打開古德州城門的鑰匙),金蘆材(葦),團(壇)子精,蚌精,長(鱔)魚精,活寶玉兔,金豆子、白酒潭、照妖銅鏡,岳飛軍扎旗桿、黃家盪操練水軍,張榮湖上大擺水上八卦陣破金兵,張士城屯湖聚義軍,施耐庵水滸港開館授漁家子弟寫《水滸傳》等關於得勝湖的傳說。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11月,水泊梁山英雄張榮率萬餘漁民義軍聯舟入縮頭湖蓮花盪及戴家舍的南盪、東盪、黃家盪等盪中,築水上城寨,將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垛子與蘆葦盪一起演為三百六十個水上八卦陣。南紹興元年(1131年)夏,義軍與金兵統帥完顏昌(韃瀨)決戰湖上,取得縮頭湖大捷。湖名遂改為得勝湖,併名揚中原大地。張榮義軍從此在湖周圍村莊安頓了下來。九里港改叫湖南莊。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邑人張士誠操十八根扁擔起兵,從丁溪河折入中運鹽河(後稱軍捕河、勝駕河,現名車路河)。義軍至得勝湖後駐湖邊莊上蓄勢招兵,在湖中粉碎了元軍將領力百壽數千官兵的圍剿。後又與速納丁率領的大批元軍激戰湖中,大獲全勝。第二年,六朝樞密院判官董博宵率重兵殘酷鎮壓了湖中的義軍,時湖南莊的不少漁民義無返顧地隨張南進,一直打到蘇州、湖州一帶。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吳王張士誠就義後,湖南莊在每年的五月二十三日都舉行盛大的廟會,把張士誠作為都天菩薩(都天老爺為唐開元年間的進士,安史之亂中為國獻身的張巡)的化身來祭祀。每逢會期,這裡成了集市貿易和民間文藝活動的中心,敬神唱戲,觀者如潮,熱鬧異常。廟庵內燈燭輝煌、香菸瀰漫。出會時規模宏大,盛況空前。民間文藝經常表演的節目有抬閣(小孩扮成的戲文中的角色,由大人挑或抬著走。)、龍舞、獅舞、倒花籃、跳馬燈、打蓮湘、舞花棍、盪湖船、蚌精舞、跳判官、踩高蹺、六書鑼鼓吹打等。他們一路走一路舞一路說唱,各有絕招,觀者不絕,場面蔚然壯觀。他們借用多種方式表達了對歷代湖上英雄的懷念。他們創作了詼諧幽默、開朗奔放的舞蓮湘;輕盈柔韌、流暢自如的龍獅舞;優美動人、具有水鄉風情的蚌舞及盪湖船;氣氛激越,形式新奇的判官舞;淳厚質樸、清新活潑的栽秧、打秧、踏車、踏碓、拉犁、拉縴等民歌和民間小調。正是這些民間民眾性的文藝活動促進了興化城東湖盪民俗文化的廣泛交流,推動了富有濃郁水鄉特色的文化藝術在民間的不斷演變、發展、繁榮和流傳。其中的林湖栽秧號子《栽秧要趁好時光》(原名《啊里隔上栽》)被選入《江蘇優秀民歌集》及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材中,並唱響全國。蓮湘、花棍等傳統舞節目被載入省、市文化藝術卷中。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為懲罰興化人對張士城的支持,怒將興化土著人數千戶強遷良鄉、皇莊,“驅逐蘇民實淮揚二郡”(《興化市志》),崑山及蘇州閶門一帶的流民徙興化插草為標,墾荒造田。戴、黃、王、許、張、沈等姓隨流民大軍先後來到湖南莊落戶。因戴姓是第一個到的,且被縣官指派任莊上的董事,遂將莊名改為戴家莊。
“康熙四年(1665年),《賦役全書》刊定,興化原額民灶田,不分溝河湖盪,一概‘升科’,每畝征銀1分1厘7毫8絲有零。每畝繳本色槽米6合9勺有零”。其時,戴家莊的糧田僅占25%,余皆荒地湖盪。其後的數年中,不堪重賦的戴家莊人只有通過拖交、外逃等方式對付縣衙的“恐、撲、杖、殺”。“刮破船,上江南(方言巒),專揀荒山野窪鑽”。“闖蕩上海灘,賣唱帶討飯”。“種一畝地繳四份糧,娘兒老小沒法養,窮人的淚水往肚裡淌”。這些流傳了幾百年的湖邊村莊的民謠,恰是當年戴家莊人民生活境遇的真實寫照。其時,蘆葦叢生,四野茫茫的戴家莊成了北方的土匪、安徽的鹽侉子及南來北往軍隊的黃金通道。為避豪強騷擾,免稅糧“升科”,堵土民流徙,莊董提議將有400多戶的大莊子改稱戴家舍,得到村民的肯首。他們按宗族姓氏組合分居到莊子周圍的若干個垛子上,分別取名“某家舍”、“某家洲(音糾)子”或“某家垛”。不少人重操舊業,遊蕩於湖中以打漁為業。
1940年10月黃橋決戰勝利後,新四軍沿梓辛河西上追殲殘匪,在戴家舍收編了得勝湖草頭王——沈志祥(戴家舍人)及其領導的蘆州、戴家舍聯合抗日保家自衛隊。1941年5月15日,沈任大隊長的興化縣獨立行動大隊配合新四軍一縱二旅六團三營在莊南梓辛河畔伏擊日軍氣艇,打死鬼子26名,活捉2人,創蘇中“捉鬼子第一”的奇蹟。縣大隊獲“模範大隊”的稱號。5月20
日,一百多興化城的日偽軍洗劫戴家舍,打死打傷村民三十多人,燒毀600多戶的房屋(只有18戶瓦房,6戶散居的小舍子未燒掉),莊上的寺廟、祠堂、念佛鐘鼓樓等十多處名勝古蹟蕩然無存。災後縣抗日民主政府對戴家舍民眾及時進行了優撫救災,幫助戴家舍人重建了家園。戴家舍人為新四軍開闢蘇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應有的奉獻。
上世紀80年代,戴家舍人圍湖挖盪建漁池,叫古南盪人從睡夢中醒來,讓興化的人文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戴家舍人在欣喜之餘,同時產生惋惜和難奈之情。

現狀發展

“莊南盪中蘆葦沙沙作響,莊北湖中水濤嘩啦轟鳴”這一讓歷代舍上人自豪過的美妙佳境成為他們腦版中永久美好的記憶了。昔日如詩如畫的湖盪美景早已消逝。然而池塘邊的幾叢搖曳的蘆葦,偶爾掠過的沙鷗的幾聲鳴叫,常打開戴家舍人封存已久的記憶,勾起他們對當年綺麗無比的湖光水色的聯想。
戴家舍人不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綽有餘裕的湖盪文化,而且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物質文明。清代,他們培育出的露果,爽口味微甘,汁流滿嘴香。作為貢品,深受皇宮裡人的青睞。遺憾的是,這一水果佳品絕種於戰亂之中。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們和蘆州等垛田人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用得勝湖中魚蝦遺骸和水草漚成的優質有機渣肥培育成的油菜,畝產達100多公斤。文革前後,戴家捨出產的數百噸蘆菲、蒲包、蘆葦摺子、草繩等土產品暢銷大江南北。如今的戴家舍人秉承先民的傳統,利用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做水產養殖等的文章,讓湖盪中的魚、蝦、蟹和垛上的蔥、姜、蒜等走上了城裡人的餐桌,使漁網、蝦籠等傳統特色農副產品飛出了國門。目前,他們又在新興東公路邊劃出500多畝田垛,建立了“林湖楚水工業集中區”,以優越的環境,優惠的條件吸引海內外客商到這風光優美、物產豐饒的“真龍寶地”投資興業。相信,戴家舍的明天會更加燦爛輝煌。
歷史悠久的戴家舍,莊名通俗形象,流傳很廣,併名揚蘇中大地。她是村民們心中一座永恆的豐碑。戴家舍人喜歡稱自己是舍上人或垛上人,不願更改莊名,是因為這個地名的含義博大精深,具有比血緣更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能把舍上、垛上人的心聯結在一起,更能把他們團結拼搏的精神凝固成一塊。
戴家舍悠久的歷史,如同春天裡莊周圍數百條垛上一簇簇凋謝的油菜花,早已無法重生,只余些淡淡的濃香,待人去尋,去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