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鵠不成尚類鶩

刻鵠不成尚類鶩

“刻鵠不成尚類鶩”

指畫天鵝不成,仍有些象鴨子。

比喻仿效失真,適得其反。

也指比喻模仿的雖然不逼真,但還相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刻鵠不成尚類鶩
  • 拼音:kè hú bù chéng shàng lèi wù
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重點字詞解析,釋義,相關閱讀,

詳細釋義

典源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
原文:
緣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典源譯文

起初,馬援兄之子馬嚴、馬敦都喜歡在背後議論他人的長處和短處 ,與俠客們輕相交往。馬援以前在交趾(古越南某地名), (聽說後)寫信回家訓誡道 :“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到 ,嘴上不能說。喜歡議論人的長短,盲目批評朝政 , 這是我最厭惡的(事情), 我是寧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父母的訓誡一樣, 使你們牢記不忘。
”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願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為別人所擔憂的(事情)而擔憂,為別人的快樂而高興,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弔唁,我雖然也愛他敬重他,但不願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天鵝不成功還可以像一隻野鴨。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功反而像狗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里的將領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說他,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願子孫們學他。”

重點字詞解析

兄子:兄長的兒子,即侄子
通:結交
交趾:古地名,今越南一帶
譏議:指背後議論
書:寫信(名詞作動詞)
惡:厭惡
施衿結縭: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親將五彩絲繩和配巾結於其身。後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教訓。
汝曹:你們
重:敬重
憂:以...為憂
鷲:野鴨
陷:掉進去

釋義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後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後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後遂以“刻鵠不成尚類鶩”比喻模仿的雖然不逼真,但還相似。
也指比喻仿效失真,適得其反。 南朝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 清 卷盦 《<蔽廬叢志>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

相關閱讀

東漢初年,社會上有兩位名氣很大的人,一個叫龍伯高,一個叫杜季良。龍為人厚道,節儉自重,謙虛謹慎,奉公守法。而杜輕財尚義,行為豪放,三教九流都有交結,他父親死的時候,好幾百里外的人都來奔喪。當時人教育孩子,多以這兩人為榜樣。
當時的名將馬援帶兵在外面打仗,他在寫給孩子的家書中卻勸誡道:“龍伯高杜季良我都很敬重,但是我寧願你們學龍泊高而不學杜季良。為什麼呢?龍伯高學不好,還可以成為一個老實本分的人,‘刻鵠不成,尚類鶩也’;學杜季節良不成,很容易變成輕薄而浪蕩的人,那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馬援的教子態度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成,連光武帝劉秀都讚揚馬援的見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