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俄文: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英文: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年1月22日—1968年4月1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巴庫,物理學家,蘇聯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生前是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理論部負責人。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於1924年從巴庫國立大學畢業;1927年從列寧格勒大學畢業,成為前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29年至1931年先後在德國、瑞士、荷蘭、英國、比利時和丹麥進修訪問;1931年回到前蘇聯;1932年在哈爾科夫的烏克蘭科學院物理技術研究所工作,並擔任理論物理部主任;1934年獲得列寧格勒技術物理研究所物理與數學科學博士學位;1937年擔任前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理論部負責人,並在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任教;1938年冬被捕入獄;1940年在彼得·卡皮查的擔保下獲釋;1946年當選為前蘇聯科學院院士;1962年去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途中遭遇車禍,同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於身體原因,頒獎儀式專門為他破例在莫斯科舉行;1968年4月1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6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
- 外文名:(俄文)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
(英文)Lev Davidovich Landau - 國籍:俄羅斯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俄羅斯帝國巴庫
- 出生日期:1908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1968年4月1日
- 畢業院校:列寧格勒技術物理研究所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1946年當選為前蘇聯科學院院士
196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性別:男
- 學位:博士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 學術論著
人才培養
- 編著教材
名稱 | 作者 | 時間 | 備註 | 出版社 | 標準書號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1卷)(涵蓋拉格朗日和哈密頓形式論中沒有狹義相對論或廣義相對論的經典力學) | 朗道,栗弗席茲 | 1960 | 力學(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B0006AWV88 |
1969 | 力學(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201-04146-0 | ||
1976 | 力學(第3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896-9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2卷)(涵蓋粒子相對論力學,以及場的經典場論,特別是狹義相對論和電磁學,廣義相對論和引力) | 朗道,栗弗席茲 | 1951 | 經典場論(第1版) | 艾迪生—韋斯利 | B0007G5B42 |
1959 | 經典場論(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71 | 經典場論(第3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16019-1 | ||
1975 | 經典場論(第4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768-9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3卷)(涵蓋沒有狹義相對論的量子力學) | 朗道,栗弗席茲 | 1958 | 量子力學:非相對論理論(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65 | 量子力學:非相對論理論(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77 | 量子力學:非相對論理論(第3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20940-1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4卷)(原始版本包括兩本書,分為第1和第2部分。第一部分涵蓋相對論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量子場論的一般方面,量子電動力學。第二部分繼續量子電動力學以及當時已知的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 別列斯特斯基、弗拉基米爾·利夫希茨、葉夫根尼·皮塔耶夫斯基、列夫 | 1971 | 相對論量子理論(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17175-3 |
1982 | 量子電動力學(第2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3371-0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5卷)(涵蓋一般統計力學和熱力學及其套用,包括化學反應,相變和凝聚態物理) | 朗道 | 1938 | 統計物理(第1版) | 克拉倫登出版社 | B00085BKZG |
1951 | 統計物理(第1版) | ||||
1968 | 統計物理(第2版) | ||||
朗道,栗弗席茲 | 1980 | 統計物理(第3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3372-7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6卷)(涵蓋流體力學,從理想流體到粘性流體,包括一章關於相對論流體力學,另一章關於超流體) | 朗道,栗弗席茲 | 1959 | 流體力學(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09104-4 |
1987 | 流體力學(第2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08-033933-7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7卷)(介紹固體的彈性理論,包括粘性固體,位錯晶體中的振動和波,以及液晶力學的一章) | 朗道,栗弗席茲 | 1959 | 彈性理論(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70 | 彈性理論(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06465-9 | ||
1986 | 彈性理論(第3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633-0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8卷)(涵蓋材料中的電磁學,包括凝聚態物理學的各種主題,一章關於磁流體動力學,另一章關於非線性光學) | 朗道,栗弗席茲 | 1960 | 連續介質的電動力學(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09105-1 |
1984 | 連續介質的電動力學(第2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634-7 |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9卷)(以原始統計物理學書籍為基礎,在凝聚態理論中有更多的套用) | 栗弗席茲,皮塔耶夫斯基 | 1980 | 凝聚態理論(第1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636-1 |
理論物理學教程(第10卷)(介紹動力學理論在凝聚態理論以及金屬、絕緣體和相變方面的各種套用) | 利夫希茨、葉夫根尼·皮塔耶夫斯基、列夫 | 1981 | 物理動力學(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7506-2635-4 |
- 指導學生
姓名 | 榮譽表彰 | |
---|---|---|
列夫·彼得羅維奇·皮塔耶夫斯基(英語:Lev Pitaevskii,俄語:Лев Петро́вич Пита́евский,1933年1月18日—2022年8月23日) | 博士生 |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
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阿布里科索夫(英語:Alexei Abrikosov,俄語: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Абрико́сов,1928年6月25日—2017年3月29日) | 博士生 |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亞歷山大·伊里奇·阿基澤爾 (英語:Aleksandr Akhiezer,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льи́ч Ахие́зер,1911年10月18日—2000年5月4日) | 博士生 | |
伊戈爾·耶希耶列維奇·賈拉辛斯基(英語:Igor Dzyaloshinskii,俄語: И́горь Ехие́льевич Дзялоши́нский,1931年2月1日—2021年7月14日) | 博士生 | 前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名譽外籍院士 |
葉夫根尼·米哈伊洛維奇·利夫希茨(英語:Evgeny Lifshitz,俄語:Евге́н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Ли́фшиц,1915年2月21日—1985年10月29日) | 博士生 |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 |
列夫·彼得羅維奇·戈爾科夫(也譯為維塔利·金茨堡,英語: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俄語:Лев Петро́вич Горько́в,1916年10月4日—2009年11月8日) | 博士生 |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伊薩克·馬爾科維奇·哈拉特尼科夫(英語:Isaak Khalatnikov,俄語:Исаак Маркович Халатников,1919年10月17日—2021年1月9日) | 博士生 |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
羅奧特·薩格捷耶夫(英語:Roald Sagdeev,俄語:Роальд Зиннурович Сагдеев,1932年12月26日—) | 博士生 |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
伊薩克·雅科夫列維奇·波梅蘭丘克(英語:Isaak Pomeranchuk,俄語:Исаа́к Я́ковлевич Померанчу́к,1913年5月20日—1966年12月14日) | 博士生 |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46年 | 前蘇聯科學院院士 | 前蘇聯科學院(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
1946年 | 史達林獎(Stalin Prize) | 前蘇聯人民委員會 |
1949年 | 史達林獎 | 前蘇聯人民委員會 |
1951年 | 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Member) | 丹麥皇家科學院(Danish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53年 | 史達林獎 | 前蘇聯人民委員會 |
1954年 |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Hero of Socialist Labour) | |
1956年 | 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Member) | 荷蘭皇家科學院(Netherlands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59年 | 倫敦物理學會榮譽會員 | 倫敦物理學會(London Physical Society) |
1960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 |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60年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 |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1960年 | 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Overseas Member) |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
1960年 |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Max Planck Medal) | |
1960年 | 菲列茲·倫敦獎(Fritz London Memorial Prize) | 國際純粹物理和套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
1962年 | 法國物理學會榮譽會員 | 法國物理學會(Physical Society of France ) |
1962年 | 列寧科學獎(Lenin Science Prize) | |
1962年 | 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 | |
參考資料來源: |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 婚姻家庭
人物評價
人物爭議
- 錯失諾獎
人物影響
- 朗道位壘
- 朗道學派
- 物理名詞
中文 | 英文 | 備註 |
---|---|---|
DLVO theory | 以Boris Derjaguin和Lev Landau,Evert Verwey和Theodoor Overbeek命名,定量解釋了水分散體的聚集和動力學穩定性,並描述了帶電錶面之間通過液體介質相互作用的力 | |
費米液體理論(朗道—費米液體理論) | Fermi liquid theory(Landau–Fermi liquid theory) | 描述足夠低的溫度下大多數金屬的費米子相互作用的一般狀態 |
準粒子 | Quasiparticle | 一種發生在微觀複雜系統的突現現象 |
伊萬年科—朗道—凱勒方程 | Ivanenko–Landau–Kähler equation | 狄拉克方程的幾何類比,可以使用拉普拉斯-德拉姆運算元在任何偽黎曼流形上定義 |
朗道阻尼 | Landau damping | 電漿中由於波和粒子之間的共振導致的波阻尼,是一種無碰撞阻尼 |
朗道分布 | Landau distribution | 穩定分布的一個特例,具有的“長尾”現象,這種分布的各階矩(如數學期望與方差)都因發散而無法定義 |
朗道規範 | Landau gauge | 齊次常數場 |
朗道動力學方程 | Landau kinetic equation | 弱耦合帶電粒子在電漿中進行庫侖碰撞的輸運方程 |
朗道極點(或莫斯科零點,或朗道幽靈) | Landau pole | 量子場論的耦合常數(相互作用強度)變得無限的動量(或能量)尺度 |
朗道抗磁性 | Landau susceptibility | 描述自由電子氣體中抗磁性的理論 |
朗道自由能 | Landau potential | 統計力學中使用的一個量,特別是在開放系統的不可逆過程里使用 |
朗道量子化 | Landau quantization | 均勻磁場中帶電粒子的迴旋軌道發生的量子化 |
朗道理論 | Landau theory | |
朗道—斯奎爾噴氣式飛機 | Landau–Squire jet | |
朗道—列維奇問題 | Landau–Levich problem | |
朗道—霍普夫湍流理論 | Landau–Hopf theory of turbulence | |
金茨堡—朗道理論 | Ginzburg–Landau theory | |
達里厄斯—朗道不穩定性 | Darrieus–Landau instability | |
朗道—利夫希茨氣動聲學方程 | Landau–Lifshitz aeroacoustic equation | |
朗道—雷喬杜里方程 | Landau–Raychaudhuri equation | |
朗道—齊納公式 | Landau–Zener formula | |
朗道—利夫希茨模型 | Landau–Lifshitz model | |
朗道—利夫希茨偽張量 | Landau–Lifshitz pseudotensor | |
朗道—利夫希茨—吉爾伯特方程 | Landau–Lifshitz–Gilbert equation | |
朗道—波美蘭丘克—米格達爾效應 | Landau–Pomeranchuk–Migdal effect | |
朗道—楊定理 | Landau–Yang theorem | |
朗道原理 | Landau principle | |
斯圖爾特—朗道方程 | Stuart–Landau equation |
後世紀念
- 朗道理論物理研究所
- 朗道紀念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