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列茲·倫敦獎

菲列茲·倫敦獎是國際純粹物理和套用物理聯合會(IUPAP,即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為紀念著名物理學家——菲列茲·倫敦而設立的,旨在獎勵在低溫物理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獎項設立於1957年,每三年評審一次。

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獲得者薛其坤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斬獲這一崇高榮譽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列茲·倫敦獎
  • 外文名:Fritz London Memorial Prize
  • 創辦時間:1957年
  • 創辦機構:國際純粹物理和套用物理聯合會
  • 獎勵領域:獎勵在低溫物理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 評獎頻次:每三年評審一次
  • 紀念人物菲列茲·倫敦
  • 中國獲獎者薛其坤(2020年)
獎項簡介,歷屆獲獎,

獎項簡介

菲列茲·倫敦獎設立於菲列茲·倫敦去世三年後的1957年,每三年評審一次,是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學領域最高獎。在過去63年間的24屆獲獎者中,共有50餘位著名物理學家被授予這個獎項,其中12人次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這包括天才物理學家朗道博士,發明電晶體和建立超導微觀理論、首個在同一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約翰·巴丁博士等。
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國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按照評獎委員會的通知,薛其坤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斬獲這一崇高榮譽的。薛其坤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

歷屆獲獎

歷屆菲列茨·倫敦獎得主
獲獎時間
獲獎者
國籍
獲獎原因
備註
1957年
Nicholas Kurti
英國
(匈牙利裔)
由於他在低溫物理和化學方面的傑出研究
-
1960年
蘇聯
由於他在低溫物理學方面的傑出理論貢獻
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2年
美國
由於他在低溫物理方面的傑出研究;
由於他與庫珀(L.V.Cooper)及施里弗(J.R.Schrieffer)在1957年研究發表了的第一個成功的超導微觀理論。
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
David Shoenberg
英國
-
-
1966年
Cornelis J.Gorter
荷蘭
由於他對電子和核系統中磁共振的發展和開發、對教育的貢獻以及低溫物理的研究工作。
-
1968年
William M. Fairbank
美國
由於他非常精確地測量了氦4在lambda點的比熱,液體氦3的核磁化率,發現了氦3-氦4混合物中的相分離和超導體中的通量量子化。
-
1970年
布賴恩·約瑟夫森
英國
由於為預測效應提供了巨觀量子現象的具體例子,其重要性由弗里茨倫敦強調。此外,這種效應還導致了各種實驗工具在範圍、靈敏度和精密度上的發展,適用於許多領域的研究。
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
蘇聯
由於他在低溫物理方面的理論工作,特別是II型超導體的發現,以及他在超導合金理論方面的工作,特別是無間隙超導體的概念,費米液體理論,場理論方法在統計物理中的套用,以及對稀磁合金超導理論的貢獻。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5年
John Wheatley
美國
認可他在推進毫開爾文溫度物理學方面的許多成就,包括他改進的稀釋和波美蘭丘克冰櫃的開發,以及他闡明液體氦3的費米液體性質、氦3-氦4混合物的性質和最近發現的氦3超流相的基礎研究。
-
1978年
Guenter Ahlers
-
-
-
William McMillan
-
-
-
John M. Rowell
-
-
-
1981年
John D. Reppy
-
-
-
英國
/美國
認可他對我們基本理解正常和超流費米液體的傑出理論貢獻。他關於氦3超流相的磁共振理論提供了破解其奧秘的鑰匙,並為隨後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Isadore Rudnick
-
-
-
1984年
Werner Buckel
-
-
-
Olli V. Lounasmaa
-
-
-
英國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
瑞士
-
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國
-
198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日本
-
-
John Clarke
-
-
-
1990年
Robert C. Dynes
-
-
-
Pierre C. Hohenberg
-
-
-
Anatoli I. Larkin
-
-
-
1993年
Albert Schmid
-
-
-
Dennis Greywall
-
-
-
Horst Meyer
-
-
-
1996年
陳鴻渭
美國
(華裔)
-
-
美國
-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
-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9年
Douglas F. Brewer
-
-
-
Matti Krusius
-
-
-
德國
/美國
-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2年
Russell J. Donnelly
-
-
-
Walter N. Hardy
-
-
-
Allen M. Goldman
-
-
-
2005年
Sébastien Balibar, J
-
-
-
C. Séamus Davis
-
-
-
Richard Packard
-
-
-
2008年
Yuriy M. Bunkov
-
-
-
Vladimir V. Dmitriev
-
-
-
Igor A. Fomin
-
-
-
2011年
Humphrey Maris
-
-
-
Hans Mooij
-
-
-
Gerd Schön
-
-
-
2014年
Michel Devoret
-
-
-
John Martinis,
-
-
-
Robert J. Schoelkopf
-
-
-
2017年
William P. Halperin
-
-
-
Jeevak Parpia,
-
-
-
James A. Sauls
-
-
-
2020年
Frank Steglich
-
-
-
Valerii Vinokur
-
-
-
薛其坤
中國
認可他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