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茲堡-朗道方程(金茲堡-朗道方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茲堡-朗道方程,或金茲堡-朗道理論,是由維塔利·金茲堡和列夫·朗道在1950年提出的一個描述超導現象的理論。早期的金茲堡-朗道方程只是一個唯象的數學模型,從巨觀的角度描述了第一類超導體。1957年,蘇聯物理學家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基於金茲堡-朗道理論提出了第二類超導體的概念。1959年,列夫·戈爾科夫(英語:Lev Gor'kov)結合BCS理論,從微觀角度嚴格證明了金茲堡-朗道理論是BCS理論的一種極限情況。為了表彰金茲堡和阿布里科索夫對超導理論的貢獻,他們與研究超流理論的安東尼·萊格特共同獲得了20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茲堡-朗道方程
  • 外文名:Ginzburg–Landau theory
  • 領域:物理學
簡介,理論,磁疇,磁通量量子,相關條目,

簡介

金茲堡-朗道方程,或金茲堡-朗道理論,是由維塔利·金茲堡和列夫·朗道在1950年提出的一個描述超導現象的理論。早期的金茲堡-朗道方程只是一個唯象的數學模型,從巨觀的角度描述了第一類超導體。1957年,蘇聯物理學家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基於金茲堡-朗道理論提出了第二類超導體的概念。1959年,列夫·戈爾科夫(英語:Lev Gor'kov)結合BCS理論,從微觀角度嚴格證明了金茲堡-朗道理論是BCS理論的一種極限情況。為了表彰金茲堡和阿布里科索夫對超導理論的貢獻,他們與研究超流理論的安東尼·萊格特共同獲得了20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理論

金茲堡-朗道方程是由金茲堡和朗道在朗道的二級相變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們斷言超導態可以通過一個序參量(complex order parameter)ψ(r) 來表征。這個形似波函式的序參量測量的是超導體在低於超導轉變溫度Tc時的超導有序度("degree of superconducting order"),在BCS理論的框架中可以視為描述庫柏對質量中心位置的單粒子波函式。在臨界相變點附近,超導體的自由能密度f可被展開為如下形式:

磁疇

磁疇是鐵磁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材料內部擁有均一磁化強度的區域;鐵磁質的原子磁矩主要由原子中電子自旋決定;在各磁疇中,原子磁矩的排列各有相互平行的自發傾向,磁矩方向保持一致,因此具有磁性;但是各磁疇的排列方向是混亂的,所以鐵磁體在沒有被磁化前不顯磁性。
磁矩結構與鐵磁性物質(例如鐵)的磁性行為有關。在其他的材料中,一般並不存在磁疇結構。在居里溫度以下,磁疇是自發出現的,並不需要外部磁場的存在。不同磁疇內磁矩的方向不同,在磁疇的邊界,磁矩從一個方向連續地過度到另一個方向。
在外磁場的作用下,各磁疇的大小發生變化,自發磁化方向和外磁場方向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磁疇擴大,方向相反或近似相反的磁疇縮小,以致外磁場方向上的總磁矩跟著外磁場的增強而增加;當外磁場增強到一定程度,所有磁疇的磁矩方向一致,這時達到磁性飽和。

磁通量量子

磁通量量子Magnetic flux quantum)是指磁通量的最小單位,通常以Φ0為符號,其值等於h/2e(約為2.067 833 758×10-15Wb),是物理常數
與磁通量量子相關或是同義的單字包括:“flux quanta”、“fluxoid”、“fluxon”。

相關條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