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龍王廟建築群

分水龍王廟建築群

分水龍王廟建築群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城西南十九公里的南旺鎮,它處在古運河與汶河的交匯處,故鎮北龍王廟以“分水”而名;廟群坐南向北,平面呈扁方形,東西寬二百五十米,南北長二百二十米,占地面積五千五百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水龍王廟建築群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
  • 占地面積:5500 m
  • 建立時間: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
  • 保護狀況: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歷史,建築布局,人文歷史,旅遊信息,地圖信息,

建設歷史

南旺分水樞紐,是古代水利建設的奇蹟,其價值足可與都江堰相媲美。
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築群,坐落在今天的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的汶水入運處。南旺居古大野澤之濱,歷史悠久。元代開鑿京杭運河,南旺因地勢隆起,像個羅鍋,被稱為“水脊”。水脊成了運河暢通的難題,明朝初期,工部尚書宋禮和汶上民間水利家白英經過勘察,在戴村築壩遏汶,馴服汶水西行,從南旺入運,七分北流,以濟漳、衛;三分南流,以濟黃、淮,而漕運通。後建龍王廟於分水處,故稱“分水龍王廟”。

建築布局

分水龍王廟建築群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後經多次重修擴建,終於形成一個包括眾多殿祠樓閣的龐大建築群。主體建築為龍王廟。廟門起於石砌高台之上,四對石雕水獸分列兩旁,面目猙獰,雄踞古運河碼頭之上,森嚴威武。廟內大殿面闊二十一米,進深十三米,高十三米,單檐歇山式,紅牆綠瓦,斗拱飛檐,角掛風鐸;重梁啟架,天花藻井。殿內原祀二十尊形象生動、神態各異的彩塑,懸掛“疏流利運”、“庥被汶泗”、“總制分流”、“廣濟眾生”等橫豎匾額三十餘面。殿左設鐘鼓樓,殿右建“字紙樓”;殿前為戲樓,匾額書“大鹹池”,底層是通道。整個建築取傳統的對稱格式,結構規整嚴謹。
禹王殿位於龍王廟左側,面闊十五米,進深八米,通高十米,單檐硬山,頂覆琉璃瓦,後檐連線著闊三間、深兩間的三層後殿。殿正中設神龕;上部為六角攢尖式頂,檐下斗拱羅列,翼角飛翹,上覆黃綠色琉璃瓦;背飾十六條滾龍,中銜兩顆鉅珠;垂脊飾雲龍、走獸、鴟尾;頂部置銅製鎏金寶瓶,流光溢彩,金碧輝煌。整個神龕裝飾精美,做工細緻,堪稱珍品。殿內油漆彩繪。整潔寬敞,可容千數人進行禮拜。
禹王殿後有望月樓,樓雙層、磚木結構,斗拱飛檐,綠色琉璃瓦覆頂,正脊、垂脊裝飾講究,所雕龍鳳、花卉等圖案尤精。望月樓以精巧玲瓏、獨具一格而名聞遐邇。前有列配殿兩座,一祀輔佐宋禮治河的濟寧同知潘叔正,一奉農民水利專家白英老人。
此外,還有觀音閣、螞蚱廟、宋公祠、關帝廟等。可見,分水龍王廟是一融匯了多種文化內涵的古建築群體。隨著古運河的改道,龍王廟漸趨蕭條,建築物也多有傾頹,現僅存禹王殿、宋公祠、關帝廟、觀音閣,默默地站立在運河故道旁。

人文歷史

龍王廟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至清代不斷增建,漸漸形成了眾廟集聚的建築群。翻看史書記載,分水龍王廟建築群包括龍王廟大殿、戲樓、禹王殿、水明樓、宋禮祠、白英祠、關帝廟、觀音閣、莫公祠、文公祠、螞蚱廟及和尚禪室等10餘處院落,占地南北長220米,東西寬255米,面積約56100平方米,其中建築占地9338平方米。各個建築雖年代不一,風格樣式各異,卻布局協調,院落交錯,堪稱為明清廟宇建築的大觀園。建築群周圍數百米處,聳立四座土山,均高約60米,向廟群作朝拱之勢,稱為“四山拱衛”。單看這龍王廟建築群的氣勢,已是四方朝拜、八面威風了。
龍王廟建築群位居河右岸,四座大門直衝運河,氣勢恢宏。滔滔汶水由東向西迎面而來與大運河呈丁字形交會,為避汶水衝擊,沿岸建有坡高4米、長約220米的石剝岸,有4處台階直通大門,台階兩側,官商民人可在此下船拾級而上,有8個巨形石雕水獸兀立岸邊,作盤臥狀,石石剝岸下豎有12根石樁,用以挽纜船隻。隔河相望,汶河北岸土山上的望湖亭,亭中設有石几、石凳,遊人可以坐亭內弈棋、納涼憩息。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香火古會,遊人如織,聯袂接踵。迎河而建的廟群大門,氣勢恢宏,巍然壯觀,門樓寬10米,三楹。大門外建木結構牌坊,兩層飛檐,造型美觀,懸匾額3塊,右為“海宴”,左為“河清”,中為“左右逢源”,為清代浙閩總督汶上人劉韻珂所書。進得廟群大門,院中偏左有古槐一株,粗約兩圍,高大茂盛,蓬蓬然如傘蓋,樹蔭遮得大半個院落。而最惹眼的則是龍王廟大殿,大殿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紅牆綠瓦,朱門屏風,飛檐斗拱,斜山站角,風鐸懸墜,四梁八柱,雕樑畫棟。殿內塑有神像22尊,正中塑龍王坐像,高約3米;龍王像前左右屏立兩尊站像,一持“印璽”,一持“聖旨”;再前塑一木刻站像。左邊靠後牆有漳漕河督大王和金龍四大王泥塑坐像;右邊靠後牆塑宴公、蕭公坐像。靠山牆兩側,各塑站像4尊,有風神、雨神、雷神、閃神、雹神等,各持自家法器,服飾有別,神態各異;右前角和左前角塑有“土地爺”和“運河指揮”坐像及4尊站像,雕工精巧,栩栩如生。一入殿門,便有“劈流神勇”匾額高懸,正中上方則懸“廣濟分流”、“疏流利運”、“庥被汶泗”3面匾額,兩邊是“總制分流”、“廣濟群生”等匾,殿內共懸匾額30面,均為明清兩代官紳名家所書。龍王廟大殿左側有鐘鼓樓,右邊為字紙樓。字紙樓,無梁無椽,純磚瓦結構,上書“敬惜字紙”四字,此樓專為焚燒字紙用。大殿前方便是戲樓,上懸“大舞鹹池”匾額,匾下為木製月窗,門楞形,雕刻細膩玲瓏。
戲樓底層便是大門走道。由龍王廟大殿依次向左,便是禹王殿和水明樓。禹王殿高階月台,層脊蟠龍瓦裝飾,頂覆綠黃瓦。殿內塑有禹王像,神態自然,穆如清風。殿前樓台,正中開拱券式過道,裝有門扉,從運河上岸登階,入禹王殿必經此門。台上建水明樓,歇山式,清人喬松年題寫匾額“水明樓”,樓前檐亦有三匾,左為“四山朝拱”,右為“二水分流”,中間是“銀漢分光”。雕欄石案,朱閣綠柱,倘憑欄遠眺,運河逶迤,汶水滔滔,帆檣如林,舟楫如梭,令人心曠神怡。水明樓下西側,有假山一座,奇石磊磊。旁立御碑亭,亭內碑石,是清乾隆帝6次南巡過南旺分水龍王廟的賦詩碑。再左是宋公祠,是紀念明朝工部尚書、治運專家宋禮的建築。灰牆灰瓦,樸實莊嚴。正殿中塑有宋禮雕像;兩側偏殿,各有一尊配享塑像,一是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一為汶上農民水利專家白英。三人治運功高蓋世,因此自宋公祠建成後,明清兩代官紳文人慕其治漕功勳卓著,專程拜謁,或路經順便瞻仰,作文賦詩,至今還有“宋家的河,白家的泉,潘家的閘”的故事歌謠流傳。一芥草民卻勝朝官無數的白英,人們紀念他的祠堂,傍宋公祠而建,稱“白老人祠”,因清雍正四年被敕封為“永濟神”和光緒五年敕封為“白大王”,故又稱“永濟神祠”和“白大王廟”。白大王廟始建於明正德七年,三楹殿內塑有白英像。有垣牆和大門一座。此外,還有莫公祠、螞蚱神廟、關帝廟、觀音閣等建築。因南旺扼運河咽喉,事關漕運重責,因此清朝專門在南旺設立了汶上縣南旺分縣,縣衙就設在龍王廟群觀音閣後面,衙門還設文訓、武訓、河標營、操標營,並設定了張公書院和南旺義學等。這些建築與龍王廟群已經渾然一體,更增添了南旺分水龍王廟建築群恢宏氣勢。可見,分水龍王廟是一融匯了多種文化內涵的古建築群體。

旅遊信息

今天,當我再次走在分水龍王廟的舊址之上,回憶著腦海里看到那些記錄了當年這裡無比輝煌的文字,真的很欽佩古人把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的這一千古奇蹟。然而歲月無情,隨著古運河的改道,和文革動盪時期的破壞,龍王廟漸趨蕭條,建築物也多有傾頹,現僅存禹王殿、宋公祠、關帝廟、觀音閣,默默地站立在運河故道旁。
分水龍王廟建築群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9月,山東省文物局又將其推薦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252省道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