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見祥

丁見祥,男,1981年3月出生,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學系(本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碩士)。先後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工作,曾任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2009年獲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專業人員資質,2012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領隊資質,2016年獲評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中國考古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水下考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領域評標評審專家、中國科學院深海技術創新研究院/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深海考古聯合實驗室”副主任。

基本介紹

研究領域,代表性成果,

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為水下考古、海上絲綢之路考古、史前考古。

代表性成果

主持或參與10餘項重要水下考古調查發掘項目,具有豐富的水下考古實踐經驗。比較注重水下考古方法論建設和新領域拓展,主持國家文物局“福建平潭海域水下考古區域調查——以海壇海峽為中心”項目(2013-2014,提出並踐行“水下考古區域調查法”)、“水下考古區域調查與物探技術研究”項目(2018,策劃並開展國內首次水下“實驗考古”)、“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項目(2018,我國首個深海考古項目,最大作業深度1003米)等工作,並多次主持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才培訓項目(2011、2015、2016、2017)。參與國家文物局“國家考古工作十四•五規劃”編寫項目(2021,核心成員)、國家科技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畫“水下考古探測關鍵技術研發”項目(2020以來,核心成員)、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2016以來,子課題負責人)、國家海洋局海洋公益項目“水下文物探測保護技術體系研究及示範”(2013-2019,專題執行負責人)、法國文化部水下考古所“法國地中海水下遺址調查與評估項目”(2016,主要成員)等。
發表《海壇海峽九梁一號沉船調查新收穫》、《二〇一八年深海考古調查與思考》、《關於水下考古學的幾個問題》、《評估與選擇:沉船考古方法的初步討論》、《考古視野下的海壇海峽——兼談水下考古區域調查法》、《水下考古區域調查與海洋地球物理方法》(合著)、《基於水下文物控制實驗的海洋地球物理聲學研究進展》(合著)、《南澳一號:位置、內涵與時代》、《乾隆<福州府志•海防•針經>篇初步研究》、《大海尋蹤:深海考古的發生與發展》、《中國水下考古的回顧與思考》(合著)、《沉船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等水下考古專論,以及《馬家窯文化分期、類型、來源及其與周邊文化的關係》、《凌家灘遺址及其周邊環境調查新收穫》等史前考古研究論文20餘篇;出版《汶上南旺:京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及龍王廟建築群調查與發掘報告》(合著)、《大遺址保護理論與實踐》(合著)專著兩部;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第三版)“水下考古”領域詞條的組織與撰寫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