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點,水文狀況,土壤類型,礦產資源,歷史沿革,文物古蹟,歷史名人,人口民族,社會事業,經濟發展,農業,工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科教文衛,計畫生育工作,文衛教育事業,民生工作,特色產品,名字來由,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面屬丘陵山嶺,山脈走向以西向南傾斜。靠近
寧江兩岸,地勢稍低,土地肥沃。
氣候特點
刁坊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光照充足,氣溫較高,雨量豐富,植物生長條件優越,一年三熟,四季宜耕。主要災害性氣候是:二、三月低溫陰雨和倒春寒或春旱,五、六月間的龍舟水,九月末至十月上、中旬出現的寒露風,這些都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產。
水文狀況
寧江自西北向東南順流而下,穿過鎮內八個村;城東灌溝和東溝流經大橋片的七個村;西溝和萬米截洪溝以西向東連線寧江。
土壤類型
刁坊山區六個村和部份靠近山麓的村是花崗岩赤紅土壤,平原主要紫色土壤,丘陵下部坡度平緩,大部份被開墾種植
花生、
黃豆、
木薯、
梅州金柚等經濟作物,也有部份經水改後逐步變為泥肉田,坡腳及谷地則被開墾為水稻田,在地勢平緩沿河的地區經水改後,逐漸成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泥水稻田。
礦產資源
刁坊鎮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初步勘查有
鈾礦、
鐵礦、鈷鈔等,主要分布在貴峰、黃沙、長段等村。
歷史沿革
刁坊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公元1368—1644年)就有廂村和廂保區劃。
民國時(公元1922年)建刁坊區,區名亦由刁坊圩而得,先後與城鎮、坭陂、大橋分合,疆域幾經擴大和縮小,區名亦隨之多次變換。區署先後設在刁坊區當鋪、興寧河唇街、東嶽宮的竹蓮庵、坭陂圩鎮、廖鳴歐新屋,終至刁坊圩當鋪,後經擴建發展沿用到現在。
建國初,刁坊屬坭陂區。1951年10月,刁坊獨立成為興寧縣第十四區,有12個鄉。1978年,分為刁坊、大橋兩個公社,共25個大隊。1983年11月,刁坊公社、大橋公社合併成立刁坊區公所。1984年4月,恢復鄉村建制,全區16個鄉,4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圩鎮。1987年1月6日,刁坊區公所更名為刁坊鎮人民政府,轄25個村委會和一個圩鎮居委會。2004年11月,調整鄉鎮區域,將向陽、墨池兩村併入
福興街道;12月,撤桐坪村併入鄭江村,行政村撤併後,轄22個村和1個居委會。
文物古蹟
平安寺坐落在興寧市刁坊鎮聯新村與五華縣
水寨鎮大沙村交接處的分水凹。此地群山環抱,層巒迭翠,素有“來者平安,拜者吉昌”之美譽。
平安寺始建於明朝
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平安寺曾因歷史原因一度被毀,後於原址復建。大雄寶殿於2001年十二月初四日奠基,使得平安寺由原來占地200多平方米擴展到20000多平方米。分老址、新區二部分。老址相傳是風水結地,放有三寶佛像,是平安寺最早古蹟;新區建在名山風水寶地。投資1000多萬元,整體規劃,平地、築圍牆、建大殿,鐘樓、鼓樓、客堂、山門、走廊等設施日趨完善,現正在興建藥師殿、彌陀殿、大悲殿。
歷史名人
李振
李振將軍,1900年生於興寧刁坊刁潭蚌形李屋,家境貧寒,父母早逝。自幼跟隨兄嫂,辛苦勞作。早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歷任班長、排長。他愛兵如子,勇敢善戰,名聲漸起,1929年便被提為連長。後來他結識了新陂同鄉李震球師長,李師長早已對李振有所耳聞,非常賞識他,栽培他當了營長。1931年李振帶領的部隊進駐江西贛州,又得到軍長余漢謀的視重,成為主力團的團長。
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爆發。李振率部隊戰鬥在抗日最前線,英勇頑強,敵膽聞喪,官升為副
師長,後升為副軍長、
軍長。抗戰結束後,任十八兵團司令。1949年李振率部在
成都起義,為西南地區和平解放立下功勞。起義後,中央軍委委任他為川東軍區副司令員,後來擔任四川省副
省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等職,直至退休。1989年,李振將軍病逝,黨和人民給予他高度評價,舉行隆重的追悼會。
人口民族
刁坊鎮人口全是操
客家語系的漢族。建國前的1947年,改名為寧江鄉,總戶數5415戶,總人口24366人。建國後,人口增長迅速。據2005年末年報統計,總戶數9378戶,總人口39698人,其中農業人口36588人,占92%。
刁坊鎮在外的華僑、
港澳台同胞約有5000多人。華僑主要分布在
泰國、印尼、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
美國、
法國、
加拿大等國家。他們向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們捐資建校、修築道路橋樑、為各項公益事業作出了許多貢獻。
社會事業
電信:解放前沒有通訊設備。隨著時代前進,科學的發展,成立了刁坊電信支局,現有主機房一座,3個接入網接入機房,圩鎮、鄉村有電話7013戶,寬頻網240戶。
文化教育:刁坊文化教育事業向來比較發達,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早在清朝時期,刁坊第一間官培國小在圩鎮創辦,從此各鄉村也紛紛創辦新學,至1943年,有中國小23間,中小學生2200人,其中中學一間,約有學生300人。建國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至2005年,全鎮共有中國小校19間,人數增至4030人,其中中學一間,完小18間,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以上,現有中國小教師413人,另有幼稚園(含學前班)18班,幼兒教師18人,在學兒童168人。這些學校為“四化”建設培育了很多人才。
建國前,刁坊文化事業有一定的基礎。建國後,文化設施逐步增加,建有鎮辦影劇院、文化站、卡拉OK歌舞廳。省政府撥給鎮文化站價值7萬元的文化建設器材,充分發揮其功能。《刁坊文藝》刊物年年出版,為培育文化藝術人才提供良好的園地,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22個村都辦有文化室、老年活動中心。
科技:建國前,科技事業較為落後,特別是農業科學技術幾乎是空白。建國後,科技事業發展較快,鎮內有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機站、林業站、計畫生育技術指導站、科普協會等組織。
衛生:建國前,刁坊衛生醫療事業比較落後,只不過有一些民間醫生,私人診所和藥鋪。解放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現有衛生院一間,醫務人員71人,分設在農村的醫療站10個,基本醫療設備齊全,各村個體辦的醫療站34個,共40人,婦幼保健、計畫生育設施齊全,能夠治療常見疾病,保證手術質量,農村人口參加合作醫療保障的人數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體育事業:建國後,體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各學校基本設有中小型足球場和籃球場等體育設施。
廣播電視:建國前,有線廣播電視是空白。現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網逐步形成擴大,至2005年止,已發展有線電視2250戶。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14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726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5367萬元,農業總產值11893萬元;財政預算內收入71.3萬元,比預算增長50%;農村年人均收入4043元,上一年增長2.04%;鄉鎮企業總產值21800萬元,比上一年增長6.3%;增加值6570萬元,比增5.6%;上交國家稅金439萬元,比增6.8%;實現利潤1867萬元,比增5%。為我鎮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259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8623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6135萬元,農業總產值12488萬元;財政預算內收入60.87萬元;農村人均年收入4210元,比增4.13%。糧食種植面積56490畝,總產19334噸;蔬菜種植面積11488畝,總產13500噸;水果種植面積974畝,總產1732噸;水產養殖面積2635畝,總產量918噸;種桑250畝,產蠶繭10噸。
農業
建國前,刁坊的農業生產比較落後,當時水利設施較差,自然災害頻繁,耕作技術粗糙,肥料農藥缺乏,農業生產很不穩定,寧江兩岸農田經常失收。人們長年累月以耕織為活,從未得到溫飽。建國後,農業基礎建設取得很大成效,在全鎮範圍有了一江(寧江)三溝(東溝、西溝、萬米截洪溝)五庫(長段、坪塘、九秦坑、芋坑、打石坑水庫),基本上解決了洪澇旱患。耕種的科學水平不斷提高,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均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正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投入10多萬元用於以排水溝清淤、河流疏浚、整修田間生產路、修建橋涵閘為主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20多萬元完成“三面光”工程16000米,清障8500米。全面落實種糧直補政策,補助糧農資金180多萬元。做好低保擴面工作,全年擴保290戶。推進農村節能減排,幫助農民建設沼氣池41個。積極開展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全年培訓學員200多人。
工業
建國前,刁坊有織布、草蓆、爆石、磚瓦窯廠、小五金、木、鐵器等傳統手工業,其中,織布業較旺,是老百姓從事的主要副業,成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建國後,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全鎮工業發展迅速,到2005年統計,全鎮企業有粵興公司、三金電站、寧江造紙廠、光威造紙廠、齊昌工藝廠、大橋布廠、大橋工藝廠、陶瓷廠、五金工藝廠、刁坊布廠、農械廠、金穗酒廠、皇朝家私廠、興飛染織廠、羅壩工藝廠、順德家具廠等。
交通運輸
解放前,交通條件較差。解放後,開通了興城至刁坊的興刁公路,從此,刁坊鎮告別了沒有公路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後,交通條件大大改善,先後修築了刁坭公路、
廣梅汕鐵路、興將公路、
梅河高速公路、國防公路,加上鋪至各村的水泥硬底化村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極大地便利了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1973年興建的橫跨寧江東西兩岸的刁坊橋,現因年久失修變成危橋,在刁坊鎮黨委政府的籌劃下,2005年12月19日開始動工興建新的刁坊大橋,預計2006年6月可以建成通車,這必將更加有力地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基礎設施
一是籌資60多萬元,於2007年8月建成樓高三層、建築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的的刁坊衛生院紅十字愛嬰樓,大大改善了我鎮的衛生環境。二是投入50多萬元,全面清淤清障轄內萬米泄洪溝、清理西溝堤、疏通東溝金銀村段篤陂涵管,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對長段、長征、紅光、三潭等村委會辦公樓進行樓房化建設,改善村級辦公條件。四是對新建、
黃沙村衛生醫療服務站址樓房化,方便山區民眾。五是積極多方籌措資金,對
建興村至寧新街道辦事處洋里村、瑤崗村楣桿下至
刁潭村道路進行水泥硬底化建設,完善村村通地方公路網路,方便民眾出行。六是投入30多萬元對圩鎮街道及連線圩鎮到興南大道的興將公路安裝160多盞路燈,實施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各項公共設施,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圩鎮環境,使刁坊圩鎮成為環境優美、 宜業宜居的小城鎮。
籌資對東溝堤寧新橫湖至篤陂6.94公里長路段及橫江嶺村1000米、金銀村700米、刁潭村600米長村道進行水泥硬底化,方面民眾出行。投入40多萬元,實施改造圩鎮老街道路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樹立圩鎮良好形象,努力創建“乾淨、綠化、明亮、暢通、優美”的新刁坊。
科教文衛
計畫生育工作
投入80多萬元建成計畫生育服務大樓,進一步提高計生服務水平。全年開展以落實“四術”措施為主的計畫生育集中服務活動2次,落實“四術”措施465例,其中,放環332例,結紮118例,人流引產15例;出生427人,自然增長率3.87‰,完成了年度計畫生育控制指標。分別被
梅州、
興寧兩級市委、市政府授予“2008年度人口和計畫生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文衛教育事業
組織人力出版《刁坊文藝》刊物,《刁坊春秋》一書的編輯工作正在緊張進行。積極發動鄉賢,在全市鄉鎮衛生院系統中率先引進彩超B超一台。引資30萬建成鄭江國小“慶平園”教學樓,投入了100多萬元新建中心國小一棟教學樓,在市會展中心隆重舉辦第24個教師節表彰暨建設教育強鎮動員大會。中國小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8年中考成績再獲豐收,高分層次人數大幅上升:其中700分以上成績有14人,631分以上好成績達92人,中考優秀率達20.3%。刁坊中學先後被評為“市文明學校”、“市先進學校”、“市黨廉建設先進單位”等。
民生工作
高度重視民生問題,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廣泛發動城鄉居民參加醫療保險,動員1376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動員3234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和農民參保率雙雙超額完成任務。積極做好睏難黨員、困難民眾的慰問解困工作,全年低保擴保290戶,較好地保障了特困戶的生活。落實種糧直補政策,實行公示制,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補助糧農資金180多萬元。
特色產品
瑤崗毛瓜、刁潭果蔗、黃沙嶂粬,早在建國前就遠近聞名暢銷各地。沙口陶器廠創建於公元1805年,已有200年的歷史,品種多樣,遠銷各地。竹器是刁坊現代工藝產品,花樣多,質量好,遠銷東南亞各國,深受外商歡迎。
名字來由
當提起刁坊圩鎮,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都說是“刁高鋪”,亦稱“刁崗鋪”。據說,在明初就設有圩場,六百年前,此地有“刁、高”兩姓居住,並設有店鋪和染布坊一間,因此稱“刁高鋪”,又因客家語音“高”與“崗”諧音,故又稱“刁崗鋪”。後來高姓他遷,就把姓刁的“刁”字與染布坊的“坊”字合併為“刁坊”,因此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