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沐彬先生1931年11月出生於興寧市刁坊鎮三潭村,1949年隻身到香港謀生,後來再到印尼子承父業,上世紀七十年代成功轉型,經努力經營成為知名的“塑膠大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沐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興寧市刁坊鎮三潭村
- 出生日期:1931年11月
- 主要成就:梅州市、興寧市榮譽市民,興寧市海外聯誼會第一至第四屆名譽會長
- 性別:男
- 妻子:肖漢芬
個人介紹,子承父業,事業有成,“三心”為公,秉承良德,
個人介紹
家大業大後,他報效家鄉痴心不改,捐建了興寧沐彬中學、漢芬國小、興寧體育館以及一批建設項目,是歷年來興寧市捐資最多的旅外鄉賢之一。
他還為興建梅州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梅縣區人民廣場共捐資300萬元,為興建客家博物館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捐資500萬元。他的家族是梅州市捐資時間最長(一家三代)、範圍較廣(包括廣東、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總額較大(超過5000多萬元人民幣)的。
他有句名言:“貧時看志氣,富時看人品。”廣為傳頌。他是梅州市、興寧市榮譽市民,興寧市海外聯誼會第一至第四屆名譽會長。
子承父業
成功轉型
曾沐彬先生的父親曾佛添先生、母親李春和眾多的華僑一樣,含辛茹苦,歷盡艱難,漂洋過海,在印尼南洋經營藤器家私業。沐彬先生自幼遠離雙親,靠祖父母撫養,生活艱難,在老家度過了他的青少年的時光。眾所周知,在粵東山區的窮鄉僻壤,出外謀生的青年多如牛毛。
1949年秋,在新中國成立前夜,年僅18歲的曾沐彬也和眾多青年一樣,告別世代居住的祖屋,獨闖香江靠編織藤椅謀生。
當時,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經濟並不發達,市民只是在溫飽線上掙扎。曾沐彬只好晚上編織藤椅,白天挑著沿街叫賣,光著腳板走路,腳起泡也得咬緊牙關堅持。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經過近一年的磨鍊,他眼界開了,見識多了,膽子也大了。
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他遠赴南洋群島,與闊別多年的雙親團聚。抵達南洋初期,他一邊協助父母經營藤器,一邊熟悉周圍環境,廣交朋友、眼觀市場、耳聽八方、了解信息。他立志不吃“現成飯”,決心要另闢蹊徑,獨樹一幟,創辦實業。由於沐彬先生虛心好學,忠厚善良,克勤克儉,事業不斷發展,不久在原有基礎上新開了“九龍藤業公司”,經營原材料出口貿易,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在當地享有一定的聲譽。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曾沐彬先生以企業家獨有的眼光,預測到市場的變化,斷定塑膠製品這一新興行業將受到人們的日益青睞,藤製品也終將被塑膠所代替,於是他把握時機,將藤器家私轉產,創立“神龍塑膠廠”,廠房面積1萬平方米,規模宏偉,設備先進。而後又在僑居國印尼首都創辦“繁榮塑膠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廠房面積1.5萬平方米,全機械化操作,主要生產塑膠原材料和成品。由於經營有方,管理完善,有超前意識,善於捕捉市場行情,開發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了市場和顧客的需求,產銷量節節上升。同時,採用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引進世界的先進機械設備,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現在他們已設3個分廠,廠房面積達6萬平方米,從原來的小型加工業一躍成為擁有先進管理技術的塑膠行業的佼佼者,幾乎壟斷了當地的市場,成為知名的“塑膠大王”。
1997年下半年,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印尼成了“重災區”。曾先生夫婦仍拼搏不止,歷盡風霜創下的產業受到了衝擊,遭受重大損失。他們及時採取措施,調整產品結構,勇於面對,巧妙化解,把損失減至最低,使企業仍然沿著健康之路向前邁進。
事業有成
不忘故土
曾沐彬、肖漢芬伉儷雖身在異國,但心繫桑梓,時時刻刻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變化,想方設法為自己的“胞衣跡”多做實事,多辦好事。早在1959年,沐彬先生離開家鄉後首次回鄉,見到家鄉的父老鄉親,心情感慨萬千,當看到鄉親們在耕作中肥料短缺,為支持農業生產,便熱心捐贈進口化肥,還為東紅中學捐建教室。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期間,當時受“左”的思想路線影響,加之內地生活水平較差,交通閉塞,道路難行,從廣州回鄉需13小時方能抵達。儘管如此,曾先生伉儷不嫌家鄉貧窮,不顧道路難行,仍然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不遠萬里回到家鄉,探親訪友,為家鄉人民做好事,從捐資安裝高壓線,解決村民用電,關心慰問村中的花甲老人到捐資辦學校,到興建興寧青少年宮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沐彬夫婦又一次回鄉探親,他從僑居國飛到廣州大都市,下榻在一家大酒店。這家酒店的服務員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企業家,他們一看這位西裝革履的“僑大伯”非同一般,是位大亨,便熱情地介紹幽雅舒適的總統套房給他們,夫婦倆對視了一陣,婉言謝絕,另向服務小姐要了一間普通房間住下了。過了幾天,他們在家鄉作出了一項令鄉親們鼓舞的決定:捐資修建家鄉刁坊至坭陂的水泥公路。此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家鄉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事業更是蒸蒸日上的沐彬先生伉儷的愛國愛鄉熱情倍增,他們先後捐資興建三潭國小、刁坊中學、東紅中學、福興中學、橫江國小、愛興幼稚園、漢芬國小、沐彬中學、梅州市華僑博物館、興寧市人民醫院、中醫院醫務門診大樓、婦幼保健醫院、刁坭公路、神光山旅遊景區公路、梅州市梅縣區人民廣場、隆文鎮、千佛塔等各項公益事業共50多個項目,總計3000多萬元人民幣。
1997年,隨著興寧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多,興寧市政府根據本市教育發展的需要,決定在興城東風段106號區,與市一小毗鄰處新建一所完中。曾先生夫婦充分認識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決定率先捐資600萬元人民幣,因此學校便命名為“沐彬中學”。學校於1997年12月8日奠基,占地53336平方米,1998年10月1日動工,1999年8月建成兩棟教學樓和一棟科學館,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同年9月面向全市招收高一新生492人,2002年6月被評為興寧市一級學校。客家博物館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是市委、市政府近年來實施“文化梅州”戰略的重點建設工程,為支持工程建設,曾沐彬夫婦又慷慨捐資500萬元,目前其認捐的500萬元資金已全部到位。
一樁樁、一件件的好事都聯結著曾先生伉儷情系故鄉的一片赤子深情,為家鄉的文化、教育、衛生、修路築橋等各項公益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良多。
“三心”為公
不求回報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曾沐彬先生之“樂善好施”,如果細究來由,是有家族傳統的。從其父曾佛添在上世紀50年代為興寧華僑中學捐建教室,到今天他的慷慨解囊;從1959年他第一次回國,到現在的幾十年中,先後捐贈總額達5000多萬元,受贈單位有北京、安徽、上海及家鄉梅州等地,他們的捐贈項目都是慈善公益事業——造橋鋪路、學校醫院、廣場寺院等,而且所需款項,都是父輩、本人以及子女一家三代在外面流血流汗、辛勤拼搏得來的真金白銀。在梅州、廣東乃至印尼南洋,曾沐彬、肖漢芬的名字,始終是與“愛國愛鄉”四個字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更使人感動的是曾沐彬先生和肖漢芬夫婦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曾沐彬先生在國內捐資並不謀求個人或家屬的利益。他在國內只捐資,並不要求回報。他對家人說:“我們是為國家作一些微薄的貢獻,不是要求國家回報給我們一些什麼。家鄉是生我育我的地方,俗話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我們不能要求國家為我們做什麼,而應當多考慮為國家多做什麼。”因此,當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有時考慮到為他家做些什麼,他總是說,我沒有什麼困難。有人以為他很有錢,他說:“其實我並不是很有錢,只不過我願意為家鄉做點事。看到家鄉人生活好了,我們都很高興。”他又說:“為人在世,不管發財與否,都要有民族自尊心、社會公德心和同情心。本著這‘三心’,盡力而為,善莫大焉?看人有無‘三心’不能單看他出錢多少,我覺得一個普通人為社會捐資10元,和實業家捐出100萬元,是同樣有意義、有功德的。”
為表彰曾先生伉儷熱心桑梓的仁風義舉,梅州市人大常委會先後於1994年、1997年授予曾沐彬先生、肖漢芬女士為“梅州市榮譽市民”的稱號,其千金曾雲香女士、公子曾松偉先生先後於2001年、2004年被授予“梅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一家四口都是“榮譽市民”,在梅州市還是第一家,成為我市榮譽市民最多的家庭。
同時,由於曾沐彬夫婦對家鄉的傑出貢獻,梅州市政府決定在華僑博物館內專設“曾沐彬館”,同時開設專館的還有曾憲梓先生。
秉承良德
家庭和睦
1954年,曾沐彬先生與肖漢芬小姐締結良緣。漢芬女士系梅州市梅縣區隆文鎮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秀麗端莊、天資聰穎、知書達理、平易近人、溫柔善良,具有客家婦女的傳統美德,是沐彬先生的賢內助。婚後她除了操持家務,養育兒女外,全力支持丈夫的商務,真是夫唱婦隨,比翼齊飛。沐彬漢芬伉儷在事業有成後,為桑梓建設、為造福鄉民作出貢獻的同時,他們對自己、對家人卻仍然保持勤儉節約、從不奢侈浪費的良好作風,誠實謙遜,待人和藹,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樂於奉獻,不圖回報。
日月升沉,花落花開,沐彬先生離鄉一晃幾十春秋,然而他是飲家鄉的水長大的,兒時的經歷,鄉親的音容,無時不夢繞魂牽,他永遠沒能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為了表達他對祖國的愛,在他的印尼居室里至今掛著中國的字畫,擺著中國的古董和故鄉帶去的紀念品,其中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持家有道惟傳厚,處世無奇但率真”,這是主人夫婦在弘揚中華民族美德,同時也是他們做人做事的寫照。他們的千金曾雲香小姐,是旅外華裔中的後起之秀,在父母的培養和薰陶下,從學校畢業後,她虛心學習,敢於實踐,經營父母開創的太陽神蝦飼料公司,任總經理,廠房面積12000平方米,設備先進,科學管理,月產養蝦飼料1000多噸,1990年5月新廠開業時,受到居住國前總統的會見。如今,公司不斷改革創新,產品產量逐年提高,為當地的海產漁業作出了貢獻。
在沐彬先生夫婦的影響下,孫輩們均赴澳大利亞學習深造,有3位孫子、孫女還被送到北京華僑補校學習中文。近年來利用假期,曾沐彬夫婦帶他們回到家鄉探親祭祖,參觀旅遊,讓這些華裔後代對家鄉留下良好的印象。
曾沐彬、肖漢芬伉儷,在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互敬互愛,互勉互勵,互相關心,互相支持,恩愛幸福,家庭和睦,為僑居地的經濟建設和家鄉的各項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光昭日月,盛德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