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釋義
指軍隊紀律嚴明。《
周易·師卦》:“師出以律。” 孔穎達書:“律,法也……師出之時,當須以其法制整齊之,故云‘師出以律也。’”後以“出律”謂軍隊紀律嚴明。 宋
王禹偁《擬侯君集平高昌紀功碑》序:“顧茲蠢爾之徒,動我赫斯之怒。皇上諮詢百辟,繕理六軍,將興出律之師,爰擇徂征之將。”
格律
格律釋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
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
王文郁編的《
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
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
平聲韻。
平仄
漢語有
四聲,即“
平上去入”,陰平、陽平皆為平聲,上去入統為仄聲。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
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
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製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後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後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
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律
七律基本句式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一種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韻⊙●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說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 ●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粘對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
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
頷聯,第三聯叫
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
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不同句子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
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代詞對代詞,
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
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
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