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所謂
八國集團(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
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羅斯。嚴格地講,它並非一個嚴密的國際組織,以往被稱為“
富國俱樂部”。在8個國家裡,除俄羅斯之外的7個國家是核心成員國,也就是以前的
七國集團(G7)。
會議來歷
20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形勢一度惡化,接連發生的“
美元危機”、“
石油危機”、“布雷頓 森林體系”瓦解和1973年至197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把西方國家弄得焦頭爛額。為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和貨幣危機,協調經濟政策,重振
西方經濟,1975年7月初,法國首先倡議召開由法國、美國、日本、英國、西德和義大利六國參加的最高級首腦會議,後來,加拿大(1976年)、俄羅斯(1998年)分別加入。八國集團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即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簡稱“八國峰會”)。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七國為研究經濟形勢、協調政策而召開的首腦會議。1975年11月由法國倡議,在巴黎召開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首腦會議。首次會議有六國首腦參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腦參加後變為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首腦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各國召開。
會議起初以討論經濟問題為主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國際政治問題的討論逐漸增多。該會議作為西方主要工業已開發國家的首腦會議,旨在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會議已形成一種制度,將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揮其重要作用。
1975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邀請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領導人到巴黎郊區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按照法國總統的構想,這是一次小型委員會的非正式會晤,目的是討論當時正受石油危機影響的世界經濟。參加會議的領導人一致決定這一會議將每年舉行,並邀請加拿大與會。這樣1976年便形成了七國集團。1998年的伯明罕峰會上俄羅斯正式加入,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國集團(簡稱G8)。
組成成員
八國集團的成員國包括德國、加拿大、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俄羅斯。歐盟也派歐盟輪值主席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參加八國集團的會議。八國集團向其他國家長期開放尚未提到議事日程。不過,自1996年起八國集團的成員加強了與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機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對話。一些國家被邀請出席會議,如卡納
納斯基斯峰會期間一些非洲國家應邀出席有關“
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的會議,2003年以來,在歷次首腦峰會中都會穿插舉行八國集團與開發中國家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集團作用
有人認為八國集團什麼事都能管,也有人認為正由於八國集團管得太寬,因此八國集團實際上毫無作用,因為八國集團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決策權。不過,八國集團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國集團首先具有強大的協調和促進功能,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另外,八國集團成員國之間的默契是許多國際機構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一)縱觀八國集團近30年的發展歷程,其對內部成員的約束力和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均在增強。
(二)從橫向的功能領域比較。八國集團影響力最大的是在經濟領域,其次是社會領域。而在政治安全領域內的影響為最弱。
八國集團在不同功能領域的影響力大小,取決於各成員國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國集團的成員在經濟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發展情況
朗布依埃會議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經濟形勢嚴重惡化。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在法國巴黎郊外的
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1976年6月,六國領導人在
波多黎各首府
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每年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一次。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後改名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亦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首腦會議除討論經濟問題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問題也列入了議程,諸如如何面對“蘇聯戰略的挑戰”問題、
核裁軍問題、東西方關係和人權問題等。
1991年原
蘇聯總統戈巴契夫,1992年和1993年
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先後應邀與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期間,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形成“7+1”機制。1997年在美國
丹佛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時,
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爾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7+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但在經濟問題上,八國首腦會議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
1991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倫敦舉行。時任
英國首相的
梅傑作為東道主邀請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峰會後同七國首腦舉行會談,即“7+1”會談。1992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德國
慕尼黑結束後,七國領導人與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舉行了會談。從此,每年的正式會議後,俄羅斯領導人都要參加“7+1”會談,且參與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羅斯獲準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
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應邀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首腦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自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八國集團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
伯明罕舉行。這次會議完成了
七國集團向八國集團的轉變。俄羅斯成為八國集團的完全成員國,參與八國集團的所有討論。但是,七國集團仍然客觀地存在著。
2002年6月,在加拿大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俄羅斯被接納為八國集團的正式成員。八國領導人在此次會議上就繼續打擊
恐怖主義、中東局勢、世界經濟形勢、援助非洲等問題達成共識。
2003年6月,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
埃維昂舉行。中國國家主席
胡錦濤應
席哈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
開發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5年7月,八國集團峰會在英國
格倫伊格爾斯(也稱“鷹谷”)舉行 ,會議將著重討論非洲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應
布萊爾首相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與中國、印度、巴西、
南非、墨西哥5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舉行的南北領導人對話會。
近兩年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除討論有關
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外,氣候、環境保護等也成為會議的議題。
峰會年表
屆次
| 舉行日期
| 主辦國
| 主辦國首腦
| 主辦城市
| 備註
|
---|
第1屆
|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 法國
| | | |
第2屆
|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 美國
| | | 註:首次G7峰會
|
第3屆
| 1977年5月7日至8日
| 英國
| | 倫敦
| |
第4屆
|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 西德
| | | |
第5屆
|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 日本
| | 東京
| |
第6屆
|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 義大利
| | | |
第7屆
|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 加拿大
| | | |
第8屆
| 1982年6月4日至6日
| 法國
| | | |
第9屆
|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 美國
| | | |
第10屆
| 1984年6月7日至9日
| 英國
| | 倫敦
| |
第11屆
| 1985年5月2日至4日
| 西德
| | | |
第12屆
| 1986年5月4日至6日
| 日本
| | 東京
| |
第13屆
|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 義大利
| | | |
第14屆
|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 加拿大
| | | |
第15屆
|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 法國
| | 巴黎
| |
第16屆
|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 美國
| | | |
第17屆
|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 英國
| | 倫敦
| |
第18屆
| 1992年7月6日至8日
| 德國
| | | |
第19屆
| 1993年7月7日至9日
| 日本
| | 東京
| |
第20屆
|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 義大利
| | | |
第21屆
|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 加拿大
| | | |
非正式
|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 俄羅斯
| | | 註:核子安全特 別高峰會議
|
第22屆
|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 法國
| | | |
第23屆
|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 美國
| | | |
第24屆
|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 英國
| | | 註:首次G8峰會
|
第25屆
|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 德國
| | | |
第26屆
|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 日本
| | | |
第27屆
|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 義大利
| | | |
第28屆
|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 加拿大
| | | |
第29屆
| 2003年6月2日至3日
| 法國
| | | |
第30屆
|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 美國
| | | |
第31屆
| 2005年7月6日至8日
| 英國
| | | |
第32屆
| 2006年7月15至17日
| 俄羅斯
| | | |
第33屆
| 2007年6月6日至8日
| 德國
| | | |
第34屆
| 2008年7月7日至9日
| 日本
| | 札幌市洞爺湖町
| |
第35屆
| 2009年7月8日
| 義大利
| | 拉奎拉市
| |
第36屆
|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
| 加拿大
| | 狄爾赫斯特度假村 | 主題“復甦與新開始” |
第37屆
| 2011年5月26日至27日
| 法國
| | | |
第38屆
| 2012年5月18日至19日
| 美國
| 貝拉克·歐巴馬 | | |
第39屆
| 2013年6月17日至18日
| 英國
| 戴維·卡梅倫 | 北愛爾蘭厄恩湖 | |
第40屆
| 2014年6月4日至5日
| 比利時
| | | |
第41屆 | 2015年 | 德國 | 默克爾 | 加米施-帕滕基興市 | |
第42屆 | 2016年5月26日至27日 | 日本 | 安培晉三 | 三重縣 | |
八國首腦會議中的一些成員國希望把中國、印度等五國加入,但是日本認為中國參加可能會影響他的地位,不同意中國和印度的加入。
第三十四屆
日程安排
2008年7月7日:八國首腦將與非洲7國首腦進行3個小時的討論,主要就糧價高漲問題、衛生保健、供水、以及教育等領域的援助方針開展討論。
·7月8日:上午的議題為油價飆升,美國
次級房貸危機等全球經濟問題。在接下來的午餐會上,八國首腦將討論地球溫室效應對策問題,然後在下午商討非洲與發展問題。八國首腦還將利用晚餐會的時間,就
朝鮮核問題等交換意見。
·7月9日:8國首腦將與墨西哥、巴西、印度、南非、中國5個新興經濟體首腦舉行會談。
與會首腦
東道主——福田康夫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1936年生人。1959年自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後在石油公司供職;1976年開始擔任議員秘書;次年被任命為首相秘書官。54歲時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至今已當選6次,2000年10月開始在森喜朗內閣和小泉內閣擔任
官房長官,2004年5月因陷入“年金醜聞”辭職。2007年11月當選首相併訪問中國;就任後不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有所改善。今日由於重征石油稅等問題導致民調下降,被內閣通過信任法案,確認無執政能力。
美國即將卸任的總統——布希
喬治·沃克·布希,前總統喬治.H.W.布希長子。1946年生人,畢業於
耶魯。1998年當選
德克薩斯州長。2001年當選總統,已經卸任。關於布希,中國人已經很熟悉了,就不多說了。
歐盟新主席——法國總統薩克齊
薩科奇1955年生人。1983年任訥伊市市長1988年當選議會議員,1993年任預算部長,2002年擔任內政部長,2004年出任法國經濟財政和工業部長,2005年任內政部長。
薩科齊與女友
布魯尼舉行婚禮,這是首次法國總統在任內結婚。薩克齊性格幹練,政治有建樹。 席哈克總統力求無為,我則希望求變。———薩科齊屢次聲明將與過去的政策決裂。
低民調首相——布朗
布朗1951年生人。布朗在玩橄欖球時致使左眼失明。於1968加入工黨。1972年獲
愛丁堡大學碩士學位1976-1980年,在愛丁堡大學和喀里多尼亞大學任講師。1977-1983年任工黨
蘇格蘭執委會委員。1982年經濟學博士學位。1983年當選英國工黨議員,歷任工黨蘇格蘭委員會主席,工黨影子內閣財政
國務大臣、貿工大臣、
財政大臣。1997年任英國財政大臣。2007年當選工黨領袖。2007年成為英國首相 。
默克爾於1954年生人,1986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任婦女與青少年部部長、基民盟歷史上第一位女副主席;1994年任聯邦環境部長;1998年起又擔起全德基民盟總書記的重任;2000當選為基民盟主席。一部分人的看法是,默克爾之所以成功正是得益於她的“不知名”,其制勝的法寶就是“常常被對手所低估”。不過,更多的人認為,默克爾的身上一定具有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品質,即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手腕 。
宣道會信徒——加拿大總理哈珀
哈珀1959年生人,1985年參加國會選舉。1989年至1993年,他被改革黨議員德波拉·格雷委任為她的行政助理、首席顧問及演講作家。1993年國會大選上,哈珀改善了自己的政績,打敗了占斯·哈基斯,成功取得西卡爾加里的席位。在國會,哈珀被認定是一位右翼的議員,但也持中庸的社會價值立場。他是本次峰會上較年輕的領導人。
1965年生在當時的
列寧格勒市,畢業於
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是
普京總統真正的校友和老鄉。1990年,獲得副博士學位;1990年-1999年,梅德韋傑夫留校在
聖彼得堡大學擔任教師工作,還同時兼任聖彼得堡市政府對外關係委員會顧問職務。1999年,普京上調到
克里姆林宮工作之後,梅德韋傑夫也跟隨普京進入俄羅斯總統辦公廳,先後擔任過幾個重要職務,最後擔任了總統辦公廳副主任高職。
貝盧斯科尼1936年生人,71歲,是本次峰會上最老的領導人。1994創建
義大利力量黨任黨主席。3月,貝盧斯科尼聯合其它中右政黨在第12屆議會選舉中獲勝並任總理。1995年1月辭職。1996年4月,他領導的中右聯盟在議會選舉中成為第二大黨。2001年5月,他再次贏得大選勝利,6月就任意戰後第59屆政府總理。2005年4月20日辭職,隨即再次任總理,組成新政府 。2008年4月第三次出任義大利總理。
第三十五屆
八國集團的輪值主席是義大利總理
貝盧斯科尼。八國集團領導人將舉行工作會議,就核不擴散、反恐以及
阿富汗、伊朗和中東問題等廣泛的全球性議題進行磋商。本屆峰會期間,八國集團將在貿易問題上與中國、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南非等發展中五國以及埃及展開商談。
鑒於當前新疆局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結束對義大利國事訪問後,於當地時間八日凌晨提前回國。 中國國務委員
戴秉國將代表胡錦濤出席在義大利拉奎拉舉行的八國集團同開發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
2009年4月6日,拉奎拉經歷了一場裡氏5.8級地震,整個市中心變成一片廢墟。為了顯示對災區民眾重建家園的支持,貝盧斯科尼決定將峰會舉辦地點由撒丁島改到拉奎拉。
第三十七屆
第37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於2011年5月27日在法國西北部海濱小城多維爾落下帷幕。與會領導人在兩天內對西亞北非局勢、核安全和網際網路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在會後發布的八國集團多維爾宣言中,八國首腦對西亞北非局勢表達了重點關注,表示支持這一地區人民尋求民主、和平、穩定和發展的意願,並承諾對埃及和
突尼西亞的政治過渡給予支持,同時鼓勵這些國家進行社會和經濟改革,幫助其建立法治和公民社會。
八國領導人還表達了對今年3月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和核事故的關切,表示相信日本政府能夠面對挑戰進行災後重建,並承諾將為此提供全力支持。八國領導人認為,各國應從日本核事故中吸取教訓,將核安全放在發展核能的首要位置,同時有必要在《核安全公約》的框架下就核事故確認、安全標準等條款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完善。
網際網路問題是法國在此次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框架內提出的新議題。八國領導人認為,網際網路在當前社會、經濟和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政府、私營部門和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都應為網際網路的均衡發展創造條件。八國集團領導人鼓勵舉辦更多類似八國集團電子論壇的會議,對網際網路未來的發展以及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探討。
八國集團領導人認為,目前全球經濟已經開始復甦,但已開發國家經濟挑戰與機遇並存。八國首腦承諾將增加就業放在各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並表示將與二十國集團一起為世界經濟的強勁、平衡和可持續增長做出更多努力。
應法國總統薩科齊邀請,非洲17國家的代表參加了此次八國集團峰會擴大會議。八國領導人重申對非洲發展的援助承諾,表示將為非洲發展、和平和穩定承擔更多的責任。
八國集團由七國集團演變而來,其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八國集團成員國人口約占
世界人口的14%,國內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總量的65%。該集團是一個論壇性組織,無常設機構。主要活動是每年一次的首腦會議及其他各層次會議,第38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將於 2012在美國舉行。
第三十八屆
峰會問題
2012年5月18日至19日,八國集團(G8)峰會將在美國
戴維營舉行。峰會在即,風波不斷。先是2012年5月9日,俄羅斯新總統普京以“組閣”為名宣布不會參會,引起國際輿論譁然。接著,G8中占數量最多的歐洲國家又傳出了一系列經濟利空訊息,讓“拯救歐洲”了峰會的第一主題。可是,G8是否有能力做到這一點,G8未來是否會被邊緣化等問題都將在峰會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分析。
普京缺席
將於2012年5月18日至19日在戴維營召開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被視為歐巴馬和普京相互了解的絕佳機會。戴維營位於華盛頓以北的馬里蘭鄉村地區,是總統在鄉下的休養場所。
白宮在一份關於上述領導人電話交談的聲明中說:“普京總統指出自己需要履行最終確定內閣成員人選的職責,對無法出席八國集團首腦會議表示遺憾。”
美方表態
有關普京對歐巴馬的“冷落和怠慢”,白宮新聞發言人
傑伊·卡尼稱,美國總統並沒因為普京決定不參加在戴維營舉行的八國集團峰會而感到不快,並表示“完全理解”。但仍有敏感的美歐媒體果斷地預言:雖然普京的到來尚未使俄美關係進入“冰河時代”,卻已能感到陣陣“寒冷”。
普京總統與奧馬巴總統“見與不見”、“何時見”、“在何地見”,現已成了個大問題。這也顯示出俄美關係此時此刻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有美國媒體稱,普京這一決定,錯過了與歐巴馬當面冰釋前嫌的“絕佳機會”。
第三十九屆
2013年第39屆八國集團峰會英國
北愛爾蘭厄恩湖(Lough Erne)舉行。峰會期間,歐美自貿協定談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與會方決定共同推動第二次日內瓦會議儘快召開以解決敘利亞問題。峰會結束後,八國首腦共同發表《厄恩湖宣言》,倡議各國在公平稅收、開放貿易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做出努力。
達成反逃稅協定及對敘問題共識
據外媒報導,工業八國領導人在北愛峰會結束前在打擊洗錢,非法逃稅和企業避稅等問題新措施上達成協定,並在敘利亞和談問題上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