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法在《中國美學史》中對中國美學作了如下分期:“一是中國美學從遠古向先秦的演化,揭示與中國審美意識相關的文化重要概念如何從原始思維進入理性思維。二是先秦中國美學相關的文化結構的形成和中國審美方式的確立。三是魏晉南北朝中國美學理論形態的產生,特別是中國式的理論把握範式的形成。四是唐代中國美學理論形態質的完成,以意境理論的出現和司空圖《詩品》為標誌。五是宋元中國前期審美境界繼續發展並在後期文化轉型新質的刺激下升騰上中國美學的頂峰,此以文人畫理論為標誌。六是明代審美新潮的出現和進入清代後的蛻變,即以李贄為代表的晚明思想到李漁的演變。七是從明代到清代中國美學理論在小說戲曲理論的衝擊下出現的新質,及對中國美學整體理論的貢獻。八是晚清以市民趣味為背景的士人生活趣味對美學理論的深度開拓。九是中國美學在前後期的衝突中走向整合,呈現了一個情況複雜的美學理論總結期。”
本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兩宋理學的演進與理學美學的特點
第一節 兩宋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理學”概念辨析
二、“理學”在宋代的嬗變
第二節 理學美學的立論前提
一、理學作為美學文本的可能性
二、理學美學的內涵
第三節 理學美學的特質
一、理學美學是一種哲學美學
二、理學美學是一種倫理美學
三、理學美學是一種境界美學
第二章 理學美學範疇的確立
第一節 道(理):美的邏輯本原
一、道的起源與嬗變
二、理學之“道”
三、理學之“道”的審美呈現
第二節 氣:美的實體構成
一、“氣”的起源
二、宋代的“氣”論
三、“氣”與美的關係
四、養“氣”
第三節 文:美的直觀表象
一、“文”的演變歷程
二、理學之“文”的含義
三、理學之“文”的功能
四、理學家的作“文”方法
第四節 樂:美的終極關懷.
一、“樂”的含義
二、追尋“孔顏樂處”
三、達到“至樂”的途徑
第三章 理學美學之基本框架
第一節 理學美學創作論
一、“平淡自攝”:創作心境
二、“感物道情”:藝術生髮
第二節 理學美學風格論
一、“自然”,理學的風格美學
二、“平淡”,理學的審美基調
三、“理趣”,理學的藝術精神
四、“氣象”,理學的藝術境界
第三節 理學美學境界論
一、“天人合一”境界的哲學意蘊
二、理學人格的體現
三、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徑
第四章 理學家的文學創作與批評
第一節 理學家的文學創作
一、北宋五子的文學創作
二、南宋理學家的詩文創作
第二節 理學家的鑑賞與批評
一、屈原:在誤解與理解之間的詩人
二、陶淵明:理學視閾的人格典範
三、杜甫:是非難言的一代“詩聖”
四、韓愈:聖光漸褪的古文領袖
五、蘇軾、黃庭堅:聚訟紛紜的文壇巨匠
第三節 理學家的《詩經》研究
一、宋代《詩經》研究概述和理學家的貢獻
二、從“依《序》說《詩》”到“求《詩》本義”
三、解《詩》的特點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鄧瑩輝,男,1964年生,湖北巴東人。1990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與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三峽大學文學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