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與社會

理學與社會

《理學與社會》為高會霞所著書籍,由長春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本書講述了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及理學的興起等知識。

基本介紹

  • 書名:理學與社會
  • 作者高會霞  
  • ISBN:9787544515658
  • 頁數:239 
  • 定價:32.00 元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1-1
  • 開本:16開
  • 主編:向示陵 
內容簡介,目錄,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結語,參考文獻,精彩內容,

內容簡介

理學就是從個人出發,逐層切入到家庭、社會、國家、民族乃至天下,最終達到了建立人間秩序的目的。當然,這樣分析理學仍舊是單向度的、抽象的,不足以說明理學與中國社會的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繫,更不足以說明中國社會受到理學思想的浸潤程度及影響程度。因為每一朵奇葩都必須紮根於肥沃的土壤,而每一種思想也不能離開它存在的社會歷史背景,那么,就讓我們一起翻開高會霞的這本《理學與社會》,讓我們回到歷史中去分析理學與社會吧!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兩宋理學的興變
一、理學的產生與頁刪愉發展
(一)理學的興起
(二)北宋理學思潮
(三)南宋理學的分歧及理學正統的確立
二、理學與北宋黨爭
(一)新凳和拳洛之消長
(二)洛蜀黨爭
三、理學與皇權的道勢之爭
(一)宋儒的衛道意識
(二)理學家的“道理”
(三)道與勢的現實較量

第二章

書院
一、書院興起的原因
(一)官學淪落與科舉之弊
(二)排佛傳道
二、理學家與書院
(一)北宋理學家與書院
(二)南宋理學家與書院
(三)朱熹與白鹿洞書院
三、書院生活
(一)講學
(二)祭祀

第三章

理學家的內聖外王
一、聖人形象的確立
(一)孔顏樂處
(二)聖賢氣象
二、理學家的行道實踐
(一)理學家的政治實踐
(二)理學家的社會實踐
三、理學的社會影響

第四章

官方理學
一、理學官方形態的確立過程
(一)元代理學
(二)明清官方理學
二、程朱理學對明清社會的影響組拳您棕
(一)理學與政治
(二)理學與教育
(三)理學與倫理
(四)理學與經濟
(五)理學與醫學
(六)理學與宗教
(七)理學與美學

第五章

民間理學
一、陽明學術及其活動
(一)“事前格竹”與“龍場悟道”
(二)“王門四句教”與“天泉證道”
(三)講會與交友
二、陽明後學及影響
(一)狂者氣質
(二)平民儒學運動
(三)平等思想與個性解放
(四)情慾大解放及再和紋文藝啟蒙思潮

第六章

反理學思潮與經世思潮
一、反理學思潮
(一熱符甩)顏元對理學的批判
(二)戴震的“以理殺人”
二、經世思潮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內容

基於此,兩宋的知識分子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開始謀求富國強兵之策。而要富國強兵,又必須實行改革,才能擔當外御強敵,內安民心的重任。但是"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的失敗,卻使北宋愈趨衰
弱。
由於原有的價值觀念、典章制度、社會秩序巳被摧毀,兩宋知識分子必須肩負起度越以往的思想觀念創造新理論思維和新學術形態的職責,以人文關懷化解信仰體系和道德體系的瓦解和破壞,以新的價值理想和**關切,重新煥發新的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召喚和敬畏,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博大情懷、天地意識為天地生采檔民安頓夜請格兆安身立命之所,以適應新時代、新思維的需要,於是一種"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德形而上的理論思維形態應運而生了。
第三,儒釋道三教衝突和文明危機。自漢以來,印度佛教文明傳入*國,與*國傳統意識形態、倫理道德、社會心理、思維方式、行為規範、風俗習慣發生了激烈衝突。當兩種異質文明發生衝突時,實際上是一種交流互動狀態,它讓衝突雙方或多方開始反思之所以衝突的問題、問題的本質以及其能否化解與化解途徑等。這種反思使衝突各方的長短、優缺都凸顯出來,各知其短之所短,長之所長,便可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以己之優以優人之優,這是文明衝突過程中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佛教文化在吸收*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而逐漸*國化,*國傳統儒教文明和道教文明也在與佛教文明的融突中得以細密化、邏輯化。佛教*國化的進程和道教精密化、規範式、制度化的過程,給儒教學者以極大的震撼和衝擊,儒教文明必須改弦更張,吸收佛道之長,融突創新,使儒釋道三教"兼容並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論爭轉化為落實到新的和合體上,即理學哲學和合體,促其成為時代思潮的主流。
佛道二教價值觀的傳播,導致"去君臣之禮,絕父子之戚,滅夫婦之義,儒者不以仁義禮樂為心則已,若以為心,得不鳴鼓而攻之乎?……矧以夷狄諸子之法,亂我聖人之教,其為辱也大矣!"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內容

基於此,兩宋的知識分子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開始謀求富國強兵之策。而要富國強兵,又必須實行改革,才能擔當外御強敵,內安民心的重任。但是"慶曆新政"和"熙寧變法"的失敗,卻使北宋愈趨衰
弱。
由於原有的價值觀念、典章制度、社會秩序巳被摧毀,兩宋知識分子必須肩負起度越以往的思想觀念創造新理論思維和新學術形態的職責,以人文關懷化解信仰體系和道德體系的瓦解和破壞,以新的價值理想和**關切,重新煥發新的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的召喚和敬畏,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博大情懷、天地意識為天地生民安頓安身立命之所,以適應新時代、新思維的需要,於是一種"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德形而上的理論思維形態應運而生了。
第三,儒釋道三教衝突和文明危機。自漢以來,印度佛教文明傳入*國,與*國傳統意識形態、倫理道德、社會心理、思維方式、行為規範、風俗習慣發生了激烈衝突。當兩種異質文明發生衝突時,實際上是一種交流互動狀態,它讓衝突雙方或多方開始反思之所以衝突的問題、問題的本質以及其能否化解與化解途徑等。這種反思使衝突各方的長短、優缺都凸顯出來,各知其短之所短,長之所長,便可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以己之優以優人之優,這是文明衝突過程中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佛教文化在吸收*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而逐漸*國化,*國傳統儒教文明和道教文明也在與佛教文明的融突中得以細密化、邏輯化。佛教*國化的進程和道教精密化、規範式、制度化的過程,給儒教學者以極大的震撼和衝擊,儒教文明必須改弦更張,吸收佛道之長,融突創新,使儒釋道三教"兼容並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論爭轉化為落實到新的和合體上,即理學哲學和合體,促其成為時代思潮的主流。
佛道二教價值觀的傳播,導致"去君臣之禮,絕父子之戚,滅夫婦之義,儒者不以仁義禮樂為心則已,若以為心,得不鳴鼓而攻之乎?……矧以夷狄諸子之法,亂我聖人之教,其為辱也大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