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美術鑑賞與批評》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與《美術概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等課程緊密銜接,重點學習從美學、社會、文化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解讀、比較、鑑賞與批評的方法,提高對美術文化、美術活動的價值、意義的理解,促使學生把感性的審美體驗與理性的批評意識有機結合起來,培養適應中國小美術教育需要的合格美術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美術鑑賞與批評》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 目的:培養合格美術教師
  • 課程目標:建立美術鑑賞與批評的視角等
  • 課程實施評價:學時、學分等
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一)課程內容,(二)課程教學,課程實施與評價,(一)學時、學分,(二)教學基本條件,(三)課程評價,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
1.建立美術鑑賞與批評的視角。了解不同美術批評思想產生的歷史語境、文化背景和在當代批評實踐中的對話與交融,提高多維度、多層面分析美術作品的能力,提高對當代藝術新現象的判斷能力。
2.熟悉美術鑑賞與批評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學習中國傳統書畫品鑑方法,學習近現代以來美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思想成果在美術鑑賞與批評方面所建構的新理論、新方法,培養在美術鑑賞與批評活動中的方法論意識。
3.具有獨立進行美術作品鑑賞與批評的短文寫作、演講等實踐能力。
4.掌握中國小美術鑑賞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步驟和方法,培養策劃校園美術活動和參與社會美術活動的能力。

課程內容與教學

(一)課程內容

1.課程內容選編的基本原則
(1)精選美術鑑賞與批評的基本知識內容,採用學術界影響大、傳播廣、引用多,並具權威性的理論和觀點,與課程體系中的其他課程內容形成有機的聯繫與互動。
(2)側重選擇關於美術鑑賞與批評活動規律、方法的學習內容,以及與當代中國美術創作、批評、教育實踐關係密切的材料、案例,建構關於美術鑑賞與批評的基本知識框架。
2.課程基本內容
(1)美術鑑賞與批評的基本特點
·美術理論·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術傳播
·作品·作者·觀者
·風格·流派·思潮
·鑑賞與批評
(2)中西美術傳統與跨文化交流
·中西美術文化傳統的異與同
·跨文化交流中的互識與誤讀
(3)美術鑑賞與批評的視角和方法
·中國書畫批評傳統及經典案例
·表現—形式論的理論與方法
·歷史—社會論的理論與方法
·文化—圖像觀的理論與方法
(4)學校藝術教育中的美術鑑賞與批評
·鑑賞教學與課程內容開發
·美術作品分析與批評寫作
·校園美術活動策劃與運作

(二)課程教學

1. 理論知識學習與鑑賞“眼力”培養互動。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使理論學習與對作品的視覺體驗密切結合,使作品分析與相關歷史、文化背景資料及相關視覺文本的了解密切結合。注意對美術作品的時代性、民族性、文化性和風格判斷的理性分析能力,與視覺經驗敏感性、藝術語言感悟能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思辨能力與感 知能力的均衡發展。
2.理論學習與案例分析互動。將不同鑑賞與批評理論、方法的學習,同經典的鑑賞與批評案例分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認識不同理論、視角與方法的不同價值、功能和特徵,建立鑑賞與批評的方法意識。
3.培養跨文化的眼界。通過對美術鑑賞與批評活動背後的文化傳統、價值觀的闡釋、比較學習,培養學生熱愛中國美術文化的感情和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中國文化身份自覺,培養主動了解世界、尊重人類多元文化的意識。
4.側重當代性、實踐性。組織學生開展美術創作現狀的調查、當代美術熱點問題的討論、模擬中國小美術鑑賞課的課堂教學和課外美術活動組織策劃,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

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學時、學分

本課程總學時為60學時。學生修完本課程全部內容,成績合格,可獲3學分。建議在第五學期開設本課程,全部學程為1個學期。

(二)教學基本條件

1.教師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和較高的人文眼界和專業素質,一般應受過藝術理論研究的學術訓練,具有講師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位。
2.教學設備
(1)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
(2)配備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書、期刊、音像資料、網路資源等。

(三)課程評價

1.理論知識掌握水平評價:主要通過課程考試,重點考查學生對不同理論、方法的基本內容、視角特點與方法差異的理解與掌握。
2.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評價:主要通過鑑賞、批評短文寫作、課堂討論、模擬中國小美術鑑賞課教學和舉辦小型美術鑑賞演講會等形式,檢驗學生套用所學知識、方法進行寫作與教學的能力。
3.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平時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考查與期終考試評價結合起來,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課程總成績的50%。
4.採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自評、互評結合的評價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