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

《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擔任第一完成單位,葉天竺,呂志成,鄧志奇,劉士毅,舒斌,趙財勝,王軍,顏廷傑,嚴光生,薛建玲,張志,蔡綱,張志輝,徐靜,石顯耀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 主要完成人:葉天竺,呂志成,鄧志奇,劉士毅,舒斌,趙財勝,王軍,顏廷傑,嚴光生,薛建玲,張志,蔡綱,張志輝,徐靜,石顯耀
  • 等級:一等
  • 獲獎序號:2013000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3-1-0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進入本世紀初,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增長,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然而,建成於上世紀50~60年代的我國大部分非油氣礦山,經過幾十年的開採,多數進入中、晚期,一大批礦山企業面臨資源危機、產能閒置、產量銳減、工人失業的嚴峻形勢,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穩定,成為亟待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0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2004~2010年)》,設立“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主要目標任務是在大中型礦山資源潛力調查基礎上,開展我國短缺、優勢礦產礦山勘查和關鍵勘查技術套用試點、示範。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是專項工作的核心內容,其主要目標是發現並探明一批對我國礦物原料供應有重大影響的骨幹礦山的後備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穩定礦山產能和產量,解決部分職工就業,促進危機礦山和礦業城市(鎮)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實現上述目標,從2004年到2010年,投入資金31.9億元(中央財政16億元,地方財政2.8億元,礦山企業13.1億元),完成鑽探248.8萬米、坑探38.1萬米,開展了230座危機礦山普查或詳查工作。研究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和技術管理細則,建立了適應危機礦山找礦實際的組織管理體系。組織全國30個省級國土資源、財政主管部門、120多位地質和物探技術專家完成了礦山找礦工作組織實施、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確保了找礦效果。組織230家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完成了礦山找礦工作的具體實施和勘查成果報告提交。通過理論創新和物探、化探、鑽探等大深度關鍵探測技術套用和示範,礦山接替資源勘查超額完成預期目標,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創建了一套適用於礦山深邊部找礦全新技術思路、方法技術;系統開展了我國20個礦種230座主要礦山的礦產普、詳查工作,基本查明了230座礦山深部和外圍成礦地質條件,基本或大致控制主要礦體特徵,基本或大致查明了礦石的物質組成、礦石質量、開採技術條件和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新增資源量原煤54.5億噸、鐵礦石9.95億噸、錳礦石1125.7萬噸、鉻鐵礦54.3萬噸、銅金屬338萬噸、鉛鋅金屬816萬噸、鋁土礦1636萬噸、鎢氧化物41.9萬噸、銻金屬33.7萬噸、金636.6噸、銀9229.16噸、磷礦石26348萬噸。45座礦山新增資源量達大型,80座礦山新增資源量達中型。平均延長礦山開採年限17年,穩定職工就業53萬餘人,潛在經濟價值約14561億元,靜態工業產值26401億元,靜態利潤4645億元,靜態稅收5288億元。通過礦山接替資源勘查,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推動了我國深部找礦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促進了我國深部找礦及礦山地質工作。對緩解我國資源瓶頸、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礦產品持續穩定供應等具有重要意義。成果多次為國土資源部等向國務院報告的有關材料所引用,作為國家地質礦產工作巨觀決策的依據,也為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深部找礦、老礦山找礦工作部署及礦產資源規劃等重要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撐和決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