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化縣渣滓溪銻(鎢)礦接替資源勘查

《湖南省安化縣渣滓溪銻(鎢)礦接替資源勘查》是由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吳迎春、劉樹生、康如華、賀文華、黃寅、劉大勇、陳慶、毛紅光、胡緒雲、馮經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安化縣渣滓溪銻(鎢)礦接替資源勘查
  • 主要完成單位: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
  • 主要完成人:吳迎春、劉樹生、康如華、賀文華、黃寅、劉大勇、陳慶、毛紅光、胡緒雲、馮經平
  • 等級:二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35
  • 獲獎序號:20170048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簡介
湖南省安化縣渣滓溪銻(鎢)礦為國有百年老礦山,截止2004年底礦山保有銻金屬2.31萬噸,主要靠邊采邊探形式維持正常生產,屬資源嚴重危機礦山。為此,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於2006年10月編制並提交了《湖南省安化縣渣滓溪銻(鎢)礦接替資源勘查立項申請書》,2007年10月底國土資源部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管理辦公室下達了該項目任務書。
該項目的目標任務是充分收集以往地質勘查、礦山開發成果資料,研究區內各脈組空間分布規律、礦化富集特徵及礦石質量變化情況,深入探討銻、鎢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控礦因素,指導找礦勘查工作,解決礦山資源危機。該項目起止時間為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以礦區深部為重點,兼顧邊部及外圍;採用工程測量、地質填圖、地質剖面測量、槽探、坑探、鑽探、採樣測試、綜合研究等多種技術手段對區內銻、鎢礦床進行了控制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找礦成果,實現了找礦突破和找礦理論的升華,項目設計、野外驗收、成果報告均評為優秀級。項目主要成果如下:
1、對區內70餘條銻礦脈中的24條銻礦脈及26層白鎢礦層進行了控制和研究,新增122b+333銻金屬量11.32萬噸,334WO3 1.34萬噸,新增銻礦資源儲量規模達大型。新增銻礦資源儲量占同期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總新增銻資源儲量的三分之一,亦是湖南找銻礦三十多年來,首個新增銻金屬量達10萬噸以上的礦區。
2、提出了礦床受構造、地層聯合控礦模式,通過各主要礦脈(體)的厚度×品位變化規律研究等,認為礦體具有基本順地層往南東側伏規律,且往深部有變厚變富趨勢。
3、提出了銻礦垂直分帶規律。銻礦脈在緊靠F3斷裂上盤成組、成帶產出,走向上與之平行或呈小角度相交,傾向上往深部逐漸向F3收斂。
4、在深部銻礦脈Ⅰ、Ⅱ脈組之間新發現盲礦脈6條,盲礦脈往深部延伸穩定,礦體變厚變富。
5、首次提出並建立了銻礦階梯性成礦模式,為整個雪峰弧形構造帶和湘中地區隱伏礦體(床)的尋找提供了參考依據,並以此為指導,於礦區周邊區域發現了教子沖銻礦、讓家溪銻鎢礦等具有較好找礦前景的銻礦床。
通過本次工作,對區內控礦富集規律進行了較全面總結,新增銻資源儲量規模達大型,擴大了資源遠景,並預測深部具巨大找礦潛力,為礦山擴大生產規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按當時的市場價計算,新增銻、鎢資源儲量的潛在經濟價值達50億元,開發總利潤可達10.72億元,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31.2年。礦山在此成果基礎上擴大了生產規模,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穩定了礦山數千人的職工隊伍,並新增了300多個就業崗位,對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2015年~2016年,礦山自籌資金委託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八隊進一步開展了深部詳查,新增332+333銻金屬量10.3萬噸,找礦成果顯著,且預測了深部仍具較好的找礦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