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代有宏文館學士、
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知館、院事,稱
大學士。宋沿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廢丞相及
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
殿閣大學士,以為
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後,以侍講、
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
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
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清代設立
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
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
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
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
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
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對內閣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通常都稱為“中堂”。
明朝內閣大學士
據清人黃大華所輯《明宰輔考略》,自永樂初至崇禎末,歷任內閣大學士共163人。茲按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表列這163人的籍貫如下:(內一人待考)
南直隸27,今江蘇20,安徽5,上海3,貴州0,浙江26,江西22,北直隸17(今河北長城以內)湖廣12(今湖北)8,湖南4,山東13河南11,福建11,廣東5,四川9,陝西2(今陝西2,甘、青、寧無),山西5雲南0,廣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