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內容
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基礎條件
第二節 問題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四節 總體布局
第三章 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第一節 強化黃河乾支流及重點湖泊保護
第二節 大力實施林草保護修復
第三節 推動重點區域荒漠化防治
第四節 推進重點地區水土保持
第四章 強化環境污染系統治理
第一節 加強農業污染綜合治理
第二節 強化工業污染協同治理
第三節 統籌城鄉污染治理
第四節 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第五章 加強流域水資源高效節約集約利用
第一節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
第二節 最佳化水資源配置
第三節 強化生產生活節水
第六章 科學推進黃河安瀾體系建設
第一節 增強黃河防洪防凌能力
第二節 推進岸線灘區和病險水庫治理
第三節 強化災害應對體系和能力建設
第七章 促進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第一節 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第二節 做優做強現代農牧業
第三節 推動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建設
第四節 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
第五節 培育新產業新動能
第八章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沿黃城市群
第二節 推進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第三節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第九章 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第一節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構建便捷智慧型綠色安全綜合交通網路
第三節 強化跨區域通道建設
第十章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第一節 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
第二節 深入傳承黃河文化基因
第三節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第四節 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第十一章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第一節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第二節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第三節 增強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能力
第十二章 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第一節 完善黃河流域管理體系
第二節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第三節 推動市場化改革
第四節 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第五節 健全與沿黃省區及毗鄰區域合作機制
第十三章 推進規劃實施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第二節 完善法規規劃政策
第三節 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第四節 擴大社會參與
前 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沿黃省區,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民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是制定實施相關規劃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設相關工程項目的重要依據。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細化落實《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制定本規劃。
規劃範圍為黃河乾支流流經的阿拉善盟、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7個盟市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953萬人。為保持重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關聯性,在謀劃實施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舉措時,根據實際情況延伸至聯繫緊密的其他區域。規劃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本世紀中葉。
第一章 發展背景
黃河自寧蒙交界處都思兔河口入境,從準格爾旗馬柵鄉出境,流經內蒙古843.5公里。內蒙古黃河流域區位獨特、面積廣闊、資源能源富集、產業集中,是我區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的重要支撐。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必將對我區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全區上下特別是沿黃地區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抓住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基礎條件
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黃河內蒙古段介於陰山南麓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流域內有草原、森林、濕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種地形地貌。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隨著一批重點生態治理工程的持續實施,內蒙古黃河流域實現了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減少”的顯著成效,黃河幹流水質總體為優,庫布其沙漠治理得到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
防洪防凌能力不斷提升。黃河內蒙古段穿行於烏蘭布和沙漠、河套—土默川平原與庫布其沙漠,三盛公以下至昭君墳段河道多彎,為遊蕩型與蜿蜒型之間的過渡型河段。通過興建三盛公、海勃灣水利樞紐等重大水利工程,實施河道治理、堤防工程和蓄滯洪區等重點建設項目,內蒙古黃河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已基本形成。
發展基礎相對較好。內蒙古黃河流域是我區能源、冶金、化工產業的主要集中區,集中了全區71%的煤炭產能、69%的電力裝機,牛奶、羊絨、葵花籽等加工規模居全國第一,河套平原被譽為“塞上江南”。民生事業加快發展,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升。
文化底蘊深厚。內蒙古黃河流域自然景觀壯麗秀美,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遺蹟豐富,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我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集中體現地。
第二節 問題挑戰
生態基礎依然脆弱。流域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部分耕地鹽鹼化,局部地區位於生態敏感區,水源涵養功能弱,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生態系統極易發生退化,恢復難度大且過程緩慢。
污染防治任務艱巨。沿黃地區存在工業、城鎮生活和農業面源三方面污染,加之尾礦庫污染,部分支流監測水質仍為劣Ⅴ類。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依然突出,烏海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控形勢仍然嚴峻。
水資源短缺與用水粗放並存。流域內自產水量少,人均水資源量不到全區平均水平的40%。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水量已接近可用水量,生態用水嚴重不足。農業用水效率不高,地下水超采問題依然存在。
防洪減淤形勢嚴峻。幹流險工險段頻繁出現,部分河段已經形成“懸河”,凌汛突發性強、防禦難度大,支流防洪標準低,分洪分凌、蓄滯洪區體系尚不完善,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引發超標準洪水的風險依然存在。部分河段存在沙漠入侵,水利工程泥沙淤積問題顯現。
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經濟發展較多依賴資源開發,產業倚能倚重特徵明顯,產業鏈條短且處於價值鏈中低端,資源要素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產業同質化競爭較為突出。農牧業生產方式粗放,轉型升級任務艱巨。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不強,新舊動能轉換壓力大,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於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推進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環境整體保護和協同治理,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民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加快建設環境優美、歲歲安瀾、經濟繁榮、城鄉融合、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的幸福黃河,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快推進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改善。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好生態環境;調整區域產業布局,把經濟活動限定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範圍內。加快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落實節能優先方針,嚴格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能源消耗源頭管控,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加快轉變倚能倚重的產業結構,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綠色清潔高效發展。
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加強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統籌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結構,深化用水制度改革,用市場手段倒逼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構建精準節水、空間均衡、豐蓄枯補、城鄉統籌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流域自然條件,增強政策和工程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分區分類推進保護和治理。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構建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聚焦落實“兩個基地”的戰略定位,因地施策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打造開放通道樞紐,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
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推進。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統籌謀劃上下游、乾支流、左右岸的保護和治理,統籌推進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統籌水資源利用與產業布局、城市建設等,構建全域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健全統分結合、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合理協調各方關係,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促進各地區各行業各方面共建共治共享。
堅持以人為本、造福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切實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增進民生福祉,讓黃河更好造福人民。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30年,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進展,人與自然關係進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更加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節能減排治污力度持續加大,生態安全螢幕障作用更好發揮,防洪減災和水資源保障能力穩步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黃河文化影響力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到2035年,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流域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黃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到本世紀中葉,內蒙古黃河流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為我區與全國同步實現現代化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第四節 總體布局
全面評估內蒙古黃河流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生態、經濟、城市、人口以及糧食、能源等安全保障,開展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確定不同地區開發上限,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國土空間,嚴格規範各類沿黃河開發建設活動。
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增強陰山山脈、賀蘭山山脈生態廊道和草原生態系統功能,加強流域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完善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防沙治沙體系,構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沙漠、沙地於一體的生態安全格局。
構建高質量發展動力格局。立足產業基礎優勢,提升產業層次和發展能級,增強區域發展整體競爭力。重點建設呼包鄂烏城市群,加快推進呼包鄂烏一體化。以呼和浩特為龍頭髮展現代服務型經濟,以包頭、鄂爾多斯為重點建設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以烏蘭察布為支點打造物流樞紐和口岸腹地。加快烏海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推進河套灌區現代化改造、增加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供給,協同發展黃河“幾”字彎特色旅遊業,打造黃河文化旅遊帶。
第三章 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突出黃河乾支流紐帶支撐作用,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動荒漠化防治,抓好水土保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一節 強化黃河乾支流及重點湖泊保護
加強沿黃生態帶建設。在黃河幹流兩側及毗鄰濕地,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加強河道自然岸線保護,統籌河道水域和岸線生態建設,推進河灘區退耕還草還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黃河兩岸防風治沙林建設,減少入黃泥沙量,科學合理建設濱水綠地等緩衝區,逐步恢復岸線生態功能。實施濕地恢復與保護工程,鞏固濕地面積,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增強河道自淨能力。因地制宜構建綠道系統,聯接貫通城市內外綠地,將黃河生態要素引入城市。
加強重點河湖生態保護。以流域為單元,統籌上下游、乾支流、左右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治理,以及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管控,合理確定不同水域功能定位,完善水功能區劃。開展乾支流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行動,規範入河排污口設定審核,加快構建覆蓋所有排污口的監測體系,實現入河污染源與排污口排放聯動管理。全面落實河湖長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落實任務措施,淨化黃河“毛細血管”,將水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節約與用水權配置相掛鈎。推進東河、西河、大黑河、河套灌區總排乾等水質改善。加強水質研究監測,加大烏梁素海、哈素海等重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力度。
第二節 大力實施林草保護修復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現狀調查、生態風險隱患排查,率先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制度,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草原自然公園建設,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完成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界限核准和勘界立標,依法依規退出自然保護區內工礦類企業開發建設活動。分區分類修復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促進棲息地恢復和廢棄地修復。完善自然保護地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監測網路,擴大並改善物種棲息地,有效保護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原生生態系統。以大青山、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推動建設國家公園。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區、黃土高原土地沙化區、內蒙古高原湖泊萎縮退化區等重點區域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加強林地保護建設。著力提升以狼山—烏拉山—大青山為主的陰山山地生態系統質量,推行林長制,加強封山育林,嚴禁濫捕濫挖,嚴控區域內人口規模和開發活動,降低人為活動影響程度。加強水分平衡論證,因地制宜採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飛播造林等措施,提升林草植被有效覆蓋率。大力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公益林建設,禁止採伐原始林、生態重要地區天然林。採用封育等近自然培育、退化林修復等措施,推進生態脆弱區林地及重點公益林地生態系統恢復。實施大黑河等重要支流河源區生態林地修復工程,提升水源涵養功能。
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等工程,推進荒漠化植被類型和草原類型自然保護地建設,加快建設敕勒川、賀蘭山草原、沙爾沁、寶日花、包日汗圖等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嚴格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有害生物防控等制度,科學核定載畜量,調整畜群結構,防止草原退化沙化。嚴厲打擊非法征占用草原、開墾草原、亂采濫挖草原野生植物等違法犯罪行為。
第三節 推動重點區域荒漠化防治
有效遏制沙漠沙地擴張。以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為重點,開展綜合治理,科學推進防沙固沙治沙,堅持保護和治理“雙管齊下”、工程和生物“雙措並舉”,選取耐旱本土沙生植物等合適樹種草種,實施林草重點生態工程,採取工程固沙等規模化防沙治沙措施,築牢北方防沙帶。以黃河幹流阿拉善段、烏蘭布和沙漠東緣為重點,通過採取鎖邊防風固沙措施治理流動沙丘,鞏固治沙成果,減少入黃沙量。推動建設烏蘭布和沙產業示範園區、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帶動沙化土地治理,促進荒漠植被修復。
打造防沙治沙內蒙古樣板。堅持市場化治沙理念,推廣“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位一體的庫布其治沙模式和毛烏素治沙經驗。採取“沙漠鎖邊、腹部滲透、以路劃區、分而治之”策略,林草藥“三管齊下”、造封飛“三措並舉”,形成以沙柳、梭梭、甘草等灌木半灌木為主,喬木和牧草為輔的立體綠化模式。在沙區適度開發利用灌木、沙生藥用植物資源,培育人工灌木飼料林基地和中藥材基地,開展光伏治沙試點,以資源轉換增值拉動沙生資源增長,實現沙區生態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打造荒漠化防治中國內蒙古樣板,擴大國際交流合作。
推進鹽鹼化耕地治理。以河套—土默川平原區鹽鹼地為重點,根據鹽鹼地不同類型、鹽鹼化不同程度,因地制宜採取工程、農藝、化學、生物等多種措施,整治改良鹽鹼化耕地,實現降鹽、治鹼和培肥土壤。
第四節 推進重點地區水土保持
推進十大孔兌等多沙粗沙區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對十大孔兌等沿黃河重點支流、丘陵溝壑區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大幅減少支流入黃泥沙。推動建設粗泥沙攔沙減沙設施,合理採用工程、林草、耕作等措施,形成綜合治理體系,維護和增強區域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減少孔兌兩側輸沙量。
加強淤地壩改造建設。在水土流失劇烈區域建設高標準淤地壩,對侵蝕溝道主幹溝,建立以淤地壩、攔沙工程為核心的穩定壩系。規範指導淤地壩建設,推廣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排查現有淤地壩風險隱患,對重要淤地壩實行動態監控和安全風險預警,加強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和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提高運維管護能力。
分區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按照適地、適樹、適草和水資源承載能力適宜的原則,加大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實施力度,增加林草覆蓋度。在陰山山地高原和東南丘陵、鄂烏高原丘陵保土蓄水區,嚴格保護水源涵養林,實施封育治理。在荒山荒坡和退耕陡坡地建設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實施坡耕地改造、改壟耕作,防治坡面侵蝕、溝道侵蝕。對礦區等重點區域以及開發建設項目,落實治理措施,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遏制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四章 強化環境污染系統治理
堅持水中問題岸上治、岸上問題系統治,以水環境污染防治為重點,強化全口徑污染源綜合管控,統籌推進農業污染、工業污染、城鄉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動污染聯防聯控、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
第一節 加強農業污染綜合治理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強化農業投入品管理,深入推進控肥增效、控藥減害,加快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提高地膜回收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在河套—土默川平原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建立健全禽畜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規模養殖場配套完善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推行糞污全量收集、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專業化能源利用以及糞便墊料回用等資源化利用模式;推進農田地膜、農藥化肥包裝廢棄物清理整治,建立廢舊地膜回收點,形成回收處置利用網路。
加強灌溉退水和農用地污染管控。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引黃灌區實施農田退水污染綜合治理,科學建設生態溝道、污水淨塘、人工濕地等形式的氮磷高效生態攔截淨化工程,加強農田退水循環利用。加強農田灌溉用水監測監管,嚴查向農用地傾倒、排放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固體廢物、工業廢水、醫療污水等行為。最佳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布局,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按農用地受污染程度將耕地劃分為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實施分類管理,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範。
第二節 強化工業污染協同治理
推進工業清潔化綠色化改造。開展煤炭、火電、鋼鐵、焦化、化工、有色等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實行工業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強化工業爐窯和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加大化工、建材、石油加工和煉焦等行業綜合治理。加快呼包鄂主城區鋼鐵、有色、化工等重污染企業或工段搬遷。充分挖掘工業節能潛力,調整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降低碳排放強度。
加大工業園區污染防治。分類整治沿黃“散亂污”工業企業,黃河幹流和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內嚴禁新增化工園區,推動沿黃一定範圍內高耗水、高污染企業遷入合規園區。嚴格落實排污許可制度,沿黃所有固定排污源要依法依規進行排污許可申請或登記。嚴禁在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臨岸一定範圍內新建“兩高一資”項目及相關產業園區。加快工業園區、開發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嚴控工業廢水未經處理或未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依法嚴厲打擊向河湖、沙漠、濕地等偷排、直排行為。
加強固體廢棄物治理。加強工業固體廢棄物風險管控和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區域治理,完善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管理,持續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排查整治,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等違法犯罪行為。深入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建設“無廢城市”,促進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鼓勵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提高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水平,因地制宜開展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爐渣、冶煉廢渣等循環利用。
第三節 統籌城鄉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治理體系。加強沿黃城鎮污水收集配套管網建設,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率。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處理,流域內旗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因地制宜開展雨污分流、截流調蓄改造建設,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在有條件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下游建設人工濕地等生態設施。大力開展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協同推進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與“廁所革命”,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嚴格污水管控標準,推動適度規模治理和專業化管理維護。繼續鞏固呼和浩特、包頭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開展黃河流域黑臭水體排查整治。結合水環境保護目標,對黃河幹流及大黑河、渾河、烏蘭木倫河等支流沿線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實施精準提標改造。嚴格落實污水處理收費政策。
統籌推進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強生活垃圾、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設施等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旗縣為單元,對農村牧區污水、垃圾、廚餘及糞便處理設施實行統籌規劃建設管理。推動形成市場化專業化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營模式,探索建立垃圾處理服務按量按效付費機制。積極推進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建設垃圾焚燒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及垃圾收運系統。建立健全農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因地制宜開展陽光堆肥房等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建設。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以呼和浩特、包頭、烏海及周邊地區為重點管控區,以秋冬季採暖期、夏季臭氧污染高發期為重點管控期,按行業按地域細化管控措施,強化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和聯防聯控聯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推動冬季清潔取暖改造,普及集中供暖,因地制宜開展電、燃氣、地源熱泵供暖以及生物質能等分散式新型供暖。
第四節 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加快重點區域礦山清理整頓。以河湖岸線、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等為重點開展黃河流域尾礦庫、尾液庫風險隱患排查,“一庫一策”制定治理和應急處置方案,化解潰庫、滲漏和揚散風險。對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與污染狀況進行調查評價,逐步推進環境修復治理。全面完成露天開採礦山摸底排查,依法關閉清理不合規礦山。制定自然保護區內工礦企業退出後生態環境恢複方案,清理廢石、排土和尾砂,加快地表植被恢復。理順烏海市和鄂爾多斯市“三權不變”礦山管理關係。對包頭市石拐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和準格爾旗、烏海市等重點區域,加大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力度。
開展礦區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加強對大青山—烏拉山—狼山金屬及非金屬礦開發過程中的污染排放管控,降低礦坑水、選礦廢水重金屬污染風險,鼓勵尾礦綜合利用。實施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地形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等生態修復和土壤、水體污染治理,完善覆膜、壓土、排洪、堤壩加固等隱患治理和閉庫措施。按照“誰破壞誰修復”、“誰修復誰受益”原則盤活礦區自然資源,強化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生態環保責任,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以採空區、沉陷區、露天剝離坑等為重點,加大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開展病危險尾礦庫和“頭頂庫”專項整治。統籌推進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開展礦區污染治理和生態修複試點。
建設綠色礦山。認真落實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加快推進準格爾、東勝建設自治區綠色礦山示範區。嚴格新建礦山準入標準,2021年起新建礦山執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積極推進生產礦山達標建設,依據礦山環境調查現狀,全面推進生產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改造升級,加大邊開採、邊治理力度。2025年年底前全部礦山達到國家或自治區綠色礦山建設標準。
第五章 加強流域水資源高效節約集約利用
堅持節水優先,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最佳化用水結構,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第一節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
強化供給側水資源約束。開展黃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估,建立水資源承載力分類分區管控體系,合理劃定水資源超載區、臨界超載區和未超載區,實行差別化管控。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生產力布局中,依據水資源承載力分類分區狀況,合理規劃城市發展,適度調整人口分布和產業布局,最佳化產業結構,倒逼產業轉型升級。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在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前提下適度壓減農業用水,有效控制工業用水,保障基本生活用水,結餘水量滿足河道生態基本用水需求。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對水資源超載區取水許可實行限審限批。統籌考慮包括外調水、當地水在內的全流域水資源科學配置,細化完善乾支流水資源分配,將用水總量指標分解下達到各盟市、旗縣(區)。
強化需求側用水管理。落實以水定需,針對不同區域,按照確定的可用水總量和用水定額(計畫),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布局,提出城市生活、工業、農業用水控制性指標,將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用水需求增長速度和規模控制在合理範圍。建立取用水總量控制體系,推進取用水合理計畫、精準計量,對黃河幹流和主要支流取水口全面實行動態監管,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限制高耗水行業發展,建立嚴禁利用黃河水挖湖造景的長效機制,堅決防止“造湖大躍進”。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當地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範圍,在節水成效顯著地區優先布局重大項目。
第二節 最佳化水資源配置
最佳化用水結構。最佳化過境水、當地水資源配置結構,統籌使用外調水與當地水,充分滿足用水需求。最佳化地表水與地下水、常規水與非常規水資源配置結構,加大非常規水資源使用量,壓減地下水使用量。最佳化區域用水結構,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守住“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態基本用水需求,合理有效配置農業和工業用水,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益。
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加強農村標準化供水設施建設,實施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提高運維管理水平。提高城市供水水源安全保障能力,強化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加強城鎮公共供水廠及管網建設和改造。全面推進水源地標準化建設,加強農村牧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依法依規清理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和排污口。
推進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提高再生水、疏乾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水平,實施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完善再生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利用契約節水管理等市場運作模式促進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項目建設,加快道路沖洗、公共綠化用水改水進程。
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地下水開採管控制度,通過高效節水、水源置換等措施,壓減農業地下水開採量,加大超采漏斗治理力度,逐步實現重點區域地下水採補平衡,恢復地下水生態水位。在地下水超採區內,禁止農業新增取用地下水,工業生產用水優先配置非常規水源,逐步減少工業取用地下水。加快推進呼和浩特市市轄區、烏拉特前旗地下水超採區治理,儘快恢復到目標控制水位。
加大生態需水保障力度。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降低水資源開發強度,確定重點河湖生態水量,建立健全乾流和主要支流生態流量監測預警機制,明確管控要求,保障河湖濕地基本生態水量,提升生態安全保障能力。做好烏梁素海等重點湖泊生態補水工作,研究推進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工程,維持湖面面積在合理區間。
第三節 強化生產生活節水
大力推進農牧業節水增效。因地制宜最佳化農牧業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推廣蓄水保墒等旱作農業節水技術,加大政策、技術扶持力度,引導適水種植、量水生產。因地制宜發展草食畜牧業、草產業,在適宜地區實施坡耕地整治、老舊梯田改造,建設旱作農業示範區。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發揮典型引領作用,促進農業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大幅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以河套、南岸、麻地壕、民族團結、鐙口揚水等大中型灌區為重點,加快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建設節水高效、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以經濟林、防沙治沙林、城市綠化林節水為重點,開發推廣林業耐旱節水品種。發展集約化奶牛、生豬、家禽節水型供水與綜合利用技術,提高養殖業用水效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地區將農業水價一步或分步提高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有條件的地區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全面實行超定額(計畫)用水累進加價制度,探索分類水價,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推進河套灌區水權轉讓。
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大力推廣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實施重點企業節水和再生水回用改造,加強節水、水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降低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支持企業加大用水計量和節水技術改造力度,加快工業園區內企業間串聯、分質、循環用水設施建設,推動企業和園區用水系統集約化,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線上監測,強化生產用水全過程管理。落實節水評價制度,推動閒置取用水指標認定和處置,實現工業用水動態管理。在生態脆弱、嚴重缺水地區和地下水超採區,嚴格控制新建、改擴建高耗水項目。實施高耗水行業水效領跑者行動計畫,加快工業節水工藝提升改造,推進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產業節水增效。對高耗水項目和產業,實行更加嚴格的用水定額(計畫)管理。提高礦區礦井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
大力推進城鎮節水降損。加快建設海綿城市,推進中水回用。加強雨水、污水資源化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實施城鎮節水降損工程,建立健全城鎮供水管網精細化管理平台和漏損管控體系。結合城市新城建設、舊城更新改造,大力實施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升級。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推廣普及生活節水器具和節水新產品,開展公共機構節水技術改造,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完善農村集中供水和節水配套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實行計量收費,推動“廁所革命”採用節水型器具。全面實行城鎮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計畫)累進加價制度,適度提高引黃供水城市水價標準。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嚴格用水定額(計畫)管理,從嚴開展節水評價,大力推動節水載體建設,全面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加強重點用水單位監控,減少取用水過程中水的損耗和污染,推動經濟社會全過程、各領域節水。進一步推行水效標識、節水認證和契約節水管理,積極開展水權交易,落實水資源稅差別化徵收政策。加大宣傳引導力度,不斷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帶動全社會愛水、護水、惜水、節水,加快形成節水型生活方式。
第六章 科學推進黃河安瀾體系建設
以黃河乾支流堤防建設為基礎,以防沙控沙為重點,積極推進河道整治、蓄滯洪區建設、灘區治理、水庫調度、病險水庫治理,提升應急回響能力,系統構建防洪減災體系,實現黃河長治久安。
第一節 增強黃河防洪防凌能力
提升防沙控沙能力。完善水沙防控體系,減少幹流淤積,降低河床,增強幹流防凌和行洪能力。完善十大孔兌等支流防沙治沙攔沙沖沙防治體系,在支流上中游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在中游實施引洪滯沙,在下游實施堤防建設加固,建立以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攔沙工程、放淤調度為主的水沙調控防治體系。加快推進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綜合治理,提升庫區周邊烏蘭布和沙漠的防沙治沙控沙能力。支持黃河上游乾支流水庫群聯合調度並推進相關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減緩“懸河”發育,降低防洪風險。
提升乾支流堤防防洪能力。配合做好黃河流域防洪規劃修訂工作,建設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統籌黃河乾支流防洪體系建設,完善黃河幹流堤防建設,減輕淘岸、崩岸險情,增強防洪抗險能力,確保堤防不決口。加強黃河乾支流堤防工程達標建設,實施乾支流堤防新建工程、加高加固工程、河段控導工程、崩岸治理工程、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以及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工程等。重點實施包頭、呼和浩特、烏海等城市防洪工程。
提升凌汛防控能力。建立應對凌汛長效機制,強化上中游水庫防凌聯合調度,合理調控凌汛期河道水量,發揮應急分凌區作用,確保防凌安全。科學實施烏蘭布和蓄滯洪區、小白河蓄滯洪區、杭錦淖爾蓄滯洪區、蒲圪卜蓄滯洪區、昭君墳蓄滯洪區續建改善工程,推進黃河內蒙古阿拉善應急分凌(洪)工程建設,構建以海勃灣水利樞紐、三盛公水利樞紐為調度核心的凌汛分洪體系,減緩凌汛壓力。
第二節 推進岸線灘區和病險水庫治理
加強岸線灘區科學治理。合理劃分岸線功能區,強化岸線用途管制,實施灘區綜合治理,依法整治灘區違法違規亂建,增強防洪能力,改善灘區生態環境。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依法劃定河湖管理範圍,逐步建立範圍明確、權屬清晰、責任落實的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保護責任體系。
持續開展黃河“清四亂”行動。依法查處涉河湖違法行為,清理整治亂占、亂堆、亂采、亂建“四亂”問題,恢復河湖水域岸線功能。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創新監管模式和監控手段,及時處置非法采砂活動。按照“誰開採、誰清理、誰修復”和“邊開採、邊平復”的原則,及時恢復河勢、修復生態。
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病險水庫安全狀況鑑定,加快實施昆都侖、巴圖灣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水庫防洪標準,推動解決大壩及泄洪建築物等安全問題,消除隱患。
第三節 強化災害應對體系和能力建設
提升防汛抗旱減災監測預報能力。綜合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黃河水文、水質、氣象、地災、雨情、凌情、旱情等狀況的動態監測、科學分析和信息預報。完善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及時發布信息。搭建綜合數位化平台,推動監測數據資源跨地區跨部門共建共享,提升水利智慧管理能力。
增強防汛抗旱減災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黃河流域水利工程聯合調度平台,強化安全運行監管,推進流域防汛抗旱聯動。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管理各環節,加強防洪減災、排水防澇等公共設施建設,增強大中城市抵禦災害能力。強化基層防災減災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升搶險救災隊伍、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強化跨區域、跨行業協同作戰,建立信息共享與定期會商機制、防汛抗旱與水資源管理協調機制、乾支流重要水利工程統一管理協商機制。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加強應急方案預案、預警發布、搶險救援、工程科技、物資儲備、災後重建等綜合能力建設,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急回響機制及措施。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公眾對自然災害的防範意識,開展常態化、實戰化協同動員演練。
第七章 促進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科技興蒙”行動,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發揮綠色農畜產品、能源資源、製造業、大數據等產業優勢和潛力,推進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最佳化升級,促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構建綠色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推動重大科技攻關。落實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多渠道持續增加研發投入。面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水安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修復、污染防治、荒漠化治理、鹽鹼地改良、生物多樣性保育、抗逆優質植物種質資源創新以及能源、化工、冶金、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和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中醫藥(蒙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增強科技創新對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加強前沿技術研究,在大規模儲能、稀土、石墨烯、氫能、碳捕集封存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打造科技創新新優勢,為新動能培育奠定基礎。
培育建設高能級創新載體。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推動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創新平台。建立健全各類創新平台多元化投入機制,持續改善創新平台科研條件,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高標準打造乳業、稀土新材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高質量建設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鄂爾多斯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等國家級創新載體,促進創新資源要素和新興產業集聚,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全面提升與京津冀科技創新合作,搭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平台,努力開創“在北京研發、到內蒙古黃河流域轉化和產業化”新格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科技成果質押融資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配套政策措施,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開展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更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大力培育科技成果技術轉移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聚焦創新鏈中後端的中試、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環節,加快技術轉移中心、眾創空間等非研發類功能型平檯布局,切實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鏈條,努力在雲計算、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牧業、生態環保等領域,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科技成果集聚區和承接京津冀、面向大西北的技術轉移樞紐。大力發展技術交易,支持重點領域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化運營,合力創建中國(呼包鄂烏)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在呼和浩特建設內蒙古科技大市場,暢通科技成果、人才、智力自由流轉交易渠道。
強化人才保障。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採取多種方式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區外人才、用好各類人才。推進重點人才計畫,落實各類人才獎勵政策,最佳化人才服務措施,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引進、培育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第二節 做優做強現代農牧業
發展生態高效農牧業。以河套—土默川平原為重點,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保護性耕作,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以品種、品質、品牌為抓手興農興牧。積極推動畜牧業經營方式轉變,最佳化畜牧業產業結構,加快推進實現奶業振興,因地制宜、適度發展生豬、家禽及特色養殖。支持巴彥淖爾市建設區域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驗中心,流域內旗縣配套建設監測站,創建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資源庫。
推動農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綠色優質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推動奶、羊絨、向日葵等特色優勢農畜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打造沿黃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產業帶和產業集群。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完善綠色優質特色農畜產品產業鏈,探索建設農牧業生產聯合體,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牧業服務業。加大對牛羊豬雞調出大縣支持力度,打造河套灌區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保障供應產業集群。推進農牧業種子工程,組織實施馬鈴薯、玉米、大豆、向日葵、小麥和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加快選育和推廣優質草種。以伊利、蒙牛等產業集群為帶動,推進優質奶源基地、生豬家禽及絨毛基地、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支持呼和浩特打造世界級乳業企業和國際乳業品牌。
建立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有序推進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流轉,發展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龍頭企業建立大型農牧業集團,打造知名企業品牌,提升龍頭企業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帶動能力。加大對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與農牧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構建“田間—餐桌”、“牧場—餐桌”農畜產品產銷新模式,打造實時高效的農牧業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蒙字標”認證,培育提升天賦河套、烏蘭察布馬鈴薯、烏海葡萄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加強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和農畜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和管理,打造一批黃河地理標誌產品。
第三節 推動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建設
建設國家綠色能源基地。聚焦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最佳化能源開發布局,合理確定能源行業生產規模。堅持煤炭生產能力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實施控煤減碳,合理控制煤炭開發強度,有序有效開發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資源。推動煤炭綠色開發和智慧型化發展,推廣充填開採、保水開採、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採技術,開展保水採煤等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建設,推進新上煤礦智慧型化建設,加快生產煤礦智慧型化改造。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嚴格控制嚴重缺水地區布局建設煤電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煤電機組,積極推進煤炭分級分質梯級利用。按照多元開發、央地共贏的發展模式,加大常規油氣和頁岩油氣等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推進油氣增儲上產,加快本地天然氣管網體系建設。推進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建設,深化油氣和電力體制改革,推動重大關鍵技術和改革試點率先突破、率先落地、率先示範,打造新時代能源技術和體制改革創新高地。
統籌新能源開發利用。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重要機遇,堅持集中和分布開發並重、自用和外送消納並舉,實施新能源倍增工程,推動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在沿黃盟市推進風電基地建設,在邊境沿線推進風電集中連片開發建設。在庫布其、烏蘭布和、毛烏素沙漠推進“光伏+生態治理”基地建設,在鄂爾多斯、包頭和烏海等地採煤沉陷區、露天礦排土場推進“光伏+生態修復”項目建設,構建新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協同融合的發展格局。結合推進鄉村振興,根據供電和供熱需求,在農村牧區推進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分散式系統建設。以高效清潔利用為重點,推動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垃圾焚燒發電、沼氣直接利用和生物天然氣等多種形式的生物質能綜合套用。實施源網荷儲工程,統籌推進風光氫儲和大容量、高效率儲能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包頭、烏海、烏蘭察布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大清潔能源消納外送能力和保障機制建設力度,完善新能源就近消納直接交易機制,破除制約分散式發電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促進能源產業延鏈增值。發揮大型能源基地建設帶動效應,推動能源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以高端智慧型製造為方向,培育引進裝備製造行業龍頭企業,依託重大能源工程推進能源裝備自主創新和試驗示範,形成特色突出的能源裝備製造集中地和產業集聚區。加強能源資源一體化開發利用,建設現代精細化工基地,加快能源化工產業向精深加工、高端化發展。發展氫能經濟,實施綠氫經濟工程,推進風光大規模製氫,布局建設氫能基礎設施,提高制、儲、運、加一體化配套服務能力,形成與產業發展相適應、與推廣套用相協調的發展格局。實施再電氣化工程,推進重點用能產業用能結構和方式轉型,促進用能產業向高技術、高效率、高附加值領域延伸發展。實施數字能源工程,加快“大雲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在能源領域套用,推動實施智慧型化煤礦和智慧型電網改造建設,促進能源產業數位化轉型。促進能源裝備製造和服務融合發展,支持能源企業與裝備製造企業合作,提高能源設備製造企業產能利用率。
第四節 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
推進園區特色化集約化發展。加快調整最佳化園區布局,積極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穩妥推進園區整合和產業統籌,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錯位發展、功能協調的園區發展格局。合理布局產業集聚區,提高承接製造業轉移能力。持續推進蒙西(包頭—鄂爾多斯)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包頭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協同推進沿黃工業園區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推動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經濟開發區、內蒙古包頭裝備製造產業園區、內蒙古鄂爾多斯準格爾經濟開發區等成為千億級園區,推動內蒙古呼和浩特敕勒川乳業開發區、內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爾乳業開發區打造世界級乳業產業園區。
加快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企業,推進延鏈補鏈擴鏈,推動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提升鋼鐵、有色金屬技術裝備水平,推進有色金屬精深加工,拓展有色金屬下游套用領域,豐富終端產品種類,推動探採選冶加一體化發展,推動鋼鐵企業改造升級、提升科技含量,開發綠色、高附加值鋼材產品。改造發展綠色建材業,嚴控水泥新增產能,支持玻璃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新型牆體材料、綠色保溫材料,規範陶瓷原料開採,發展綠色陶瓷。推動烏海及周邊地區產業一體化發展,推進多規合一,促進煤化工、鹽化工、氯鹼化工、氟化工產業間橫向耦合、產業鏈縱向延伸,發展綠色化、精細化、循環化新型化工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裝備製造業,推動裝備製造技術信息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改造,加強關鍵零部件及系統的設計製造集成,提升裝備製造配套能力,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促進交通運輸設備和工程機械產品提檔升級,積極發展先進化工裝備、節能環保設備、農牧業機械、應急裝備等製造產業。加快推進中醫藥(蒙醫藥)創新中心建設,支持蒙藥的二次開發,加快中醫藥(蒙醫藥)產業化進程,積極打造中醫藥(蒙醫藥)產業鏈。依託自治區生物疫苗創新中心,構建綠色化醫藥創新產業鏈。
嚴格能耗管控。嚴控焦炭(蘭炭)、電石等新增產能項目,堅決遏制高耗能產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強化能耗雙控目標管理,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實施新一輪節能技術改造工程,全面強化重點領域節能,深挖節能潛力。強化新建項目節能審查約束,全面推行用能預算管理,開展節能量交易,最佳化能耗要素配置,優先保障居民生活改善和體現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用能需求。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監管,推動實施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
第五節 培育新產業新動能
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以“數字產業化”為推動,以“產業數位化”為主戰場,帶動數據清洗、數據集成、數據變換等數據預處理服務發展,壯大數據採集、存儲管理、挖掘分析、安全保護及可視化等大數據服務產業。強化大數據在農畜產品加工、能源、裝備製造等行業和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交通旅遊、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套用,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大數據產業園區建設工程、大數據流通交易平台建設工程,打造中國北方大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基地。推進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超算中心建設,鼓勵開展雲計算、邊緣計算套用,加快建設國家政務雲北方節點、北斗內蒙古分中心。建設呼包鄂及烏蘭察布、巴彥淖爾等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培育建設電子製造、軟體、5G、北斗、人工智慧、網路安全等專業園區。做大做強大數據關聯製造業,大力發展海量存儲設備、高性能計算機、網路設備、智慧型終端等電子信息製造業,提高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率。
促進稀土等新材料產業提質增效。支持包頭打造中國“稀谷”升級版,推動包頭稀土資源地質勘探詳查,依託白雲鄂博稀土資源研究與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推動建設國家稀土技術創新中心。重點發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稀土貯氫材料、稀土催化劑材料、稀土金屬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構建集創新鏈和供應鏈於一體的稀土新材料套用推廣機制,打造成為具有世界領先核心技術的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群。鼓勵多晶矽、單晶矽產業向下游延伸,開發電子級多晶矽和電子級矽烷氣等材料,謀劃高性能電池用儲能材料、太陽能級矽材料工程,以呼和浩特為重點建成我國重要的光伏材料生產基地。依託自治區石墨(烯)新材料製造創新中心,推動建設烏蘭察布石墨新材料產業基地、巴彥淖爾石墨科技產業園,做大石墨電極等碳基材料生產規模。支持烏海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
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以呼包鄂為重點,加快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功能完整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推進服務技術、理念、業態和模式創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提升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積極開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試點,培育集整體方案設計、設備研發製造、後期維護於一體的服務型製造新業態。加快烏拉特中旗、鄂托克前旗等地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文化、旅遊等服務業,推動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塑造“內蒙古服務”標準和品牌,提升消費滿意度。
第八章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促進城鎮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構建多中心帶動、多層級聯動、多節點互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加快建設沿黃城市群,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沿黃城市群
服從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立足我區地廣人稀、生產要素分散的實際,引導人口和經濟向城市群及中小城市集中集聚,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促進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強化生態環境、水資源等約束和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嚴控新建各類開發區。加快推進呼包鄂烏一體化,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協同創新、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形成集群效應和整體優勢,打造呼包鄂烏城市群。增強巴彥淖爾、烏海、阿拉善在保障糧食、產業、生態安全等方面功能,強化城市間協作互動,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高效協同的發展新格局。
第二節 推進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分類建設特色產業園區、農牧民工返鄉創業園、農畜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產業平台,帶動農村牧區創新創業。完善縣城公共設施,促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更好適應農牧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推動農牧業轉移人口就地城鎮化,鼓勵農牧民向城鎮流動,使縣城成為承載新增人口的重要載體。
第三節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開展鄉村建設行動,推進鄉村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在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的同時,把蘇木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牧民的區域中心,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牧區輻射。構建農村牧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牧區綜合示範。調整最佳化村莊布局,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合理保護村莊原有建築風貌和村落格局,支持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豐富的村莊發展休閒旅遊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穩妥有序對嘎查村進行適度開發,發展城市近郊農村,有選擇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培育一批與城市有機融合、相得益彰的特色鄉村。提升農村牧區基層治理水平,創建和諧嘎查村。以污水垃圾處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深入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加強長效管護。
第九章 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加快推進數字信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能源等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體系,暢通沿黃對外運輸大通道,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便捷流動,增強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第一節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5G網路建設,拓寬套用場景,實現區域內城市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全面部署,擴大千兆及以上光纖覆蓋範圍,完善最佳化沿黃城市骨幹傳輸網,增加網際網路出口頻寬,增強呼和浩特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功能。推進傳統電信網路向雲計算、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內容分發網路(CDN)等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轉型。以和林格爾新區、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為重點,建設國家北方大數據中心基地,完成和林格爾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的建設。加強數據中心節點建設和網路化布局。充分發揮和林格爾新區超算中心作用,提升算力水平。加強政務網路、政務雲中心、政務災備中心和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平台等政務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
推動重點領域智慧套用。積極推動5G、移動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合交叉套用,加強數字套用平台建設,推廣“網際網路+生態環保”綜合套用。推動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建設,在交通物流等重點領域建設泛在感知設施,推進規模化套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規劃建設、運維管理等領域的深度套用,促進城市管理精細化智慧化,推進呼包鄂烏智慧城市建設一體化。推動建設面向能源、冶金、化工、裝備製造等產業鏈的人工智慧、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等平台設施,加快北斗地面站建設,提供“人工智慧+”服務。
第二節 構建便捷智慧型綠色安全綜合交通網路
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幹線、乾支線機場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填補缺失線路,暢通瓶頸路段,實現城鄉區域高效連通。
加快鐵路建設。推進包頭至鄂爾多斯高鐵建設,推動呼和浩特至包頭高鐵、呼和浩特至鄂爾多斯城際鐵路項目前期工作。統籌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打造軌道上的呼包鄂烏。完善普速鐵路網路布局,加快推進大型工礦企業物流園區專用線建設,推進“公轉鐵”政策落實。提高客貨運水平,利用既有鐵路富餘能力開行旅遊列車,推動鐵路運輸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探索低成本運輸和多元經營途徑,塑造高鐵經濟新業態、釋放新紅利、蓄集新動能。
最佳化提升公路網。加快榮烏高速聯絡線巴音呼都格至巴彥浩特、呼和浩特新機場、呼和浩特至涼城等高速公路及國道210線白雲鄂博至東河、省道311線武川至楊樹壩等公路建設,打通高速公路待貫路段和國省幹線“斷頭路”。推進國道110線、國道512線、省道315線、省道316線等沿黃河公路薄弱路段和瓶頸路段提等升級,加強跨黃河通道建設。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和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建設,推進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
完善航空運輸體系。加快呼和浩特新機場建設,強化呼和浩特區域航空樞紐基礎功能,提升運行效率和中轉比例。實施阿拉善左旗機場升級改造,推動包頭、鄂爾多斯、巴彥淖爾、烏海機場改擴建,提高機場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規劃建設一批旗縣通用機場,完善機場布局。最佳化航線網路,提高航班密度,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開通至蒙古國、俄羅斯主要城市的航班。拓展短途運輸、通航包機飛行和空中遊覽等航空業務。
健全綜合運輸樞紐。強化鐵路、公路、民航等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有效銜接,加快推動區域客運“零換乘”、貨運“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推進呼和浩特新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巴彥淖爾臨河綜合交通樞紐等客運樞紐以及包頭傳化物流園區、烏蘭察布北方陸港等貨運樞紐建設,全面增強在國家和國際資源要素配置和流通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節 強化跨區域通道建設
暢通跨區域運輸通道。依託黃河流域“幾”字型、“十”字型立體交通網,加強與京津冀、關中平原、寧夏沿黃、山西中部等地區的通道建設。加快建成集寧至大同至原平高速鐵路、包頭至銀川高速鐵路及巴彥浩特至銀川快速鐵路。建設鄂爾多斯至榆林至延安高速鐵路。推進榮烏高速聯絡線烏海至石嘴山等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國道209線清水河至偏關、省道215線通史至海則畔等國省幹線公路建設,暢通通往二連浩特、甘其毛都、滿都拉等邊境口岸和秦皇島、曹妃甸、黃驊港等沿海港口的公鐵、鐵海聯運通道,推動貫通阿拉善至新疆、巴彥淖爾至寧夏、白雲鄂博至榆林3條跨省大通道建設。暢通甘其毛都口岸至浩勒報吉煤運通道、策克和烏力吉口岸至烏海運輸通道。提升農畜產品外運通道水平,加強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提高鮮活農畜產品運輸能力。
加強能源骨幹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內蒙古黃河流域清潔能源輸送走廊建設,實施風光火儲一體化建設,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電力外送通道新能源輸送比例。實施靈活電網工程,圍繞滿足負荷增長,適應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匯集、送出和消納需要,構建結構清晰、分區合理、網架堅強、運行靈活的蒙西電網500千伏主幹網,探索套用柔性直流輸電實現區內電網異步互聯。最佳化油氣管網建設布局,加強與氣田、煤制天然氣源、跨境跨省管網的互聯互通,完善油氣支線和終端管網,支持國家輸氣管道建設,因地制宜加強油氣戰略儲備。
第十章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發展思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提升黃河文化傳承能力,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推動文化藝術交流互鑒,推動內蒙古黃河流域文化整體保護、活態傳承、創新發展。
第一節 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
完善黃河文化資源普查建檔。全面開展內蒙古黃河流域古文化遺址遺蹟普查,建立文物資源資料庫。深入開展黃河流域考古發掘和遺產研究,參與實施黃河流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加強文物保護認定,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調查工作,完善文化遺產分級分類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健全遺產檔案。
推進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實施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加強古城、古鎮、古村、古灌區、古渡口、古道等遺產遺蹟遺存保護,重點推進河套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陰山岩刻遺址、阿爾寨石窟遺址、十二連城城址、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薩拉烏蘇遺址、岱海遺址群等保護。嚴格古長城保護和修復措施,推動重要點段長城保護,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和完善呼和浩特等城市歷史風貌,對三盛公水利樞紐、包鋼工業基地、巴彥淖爾農墾兵團等現代遺存實施保護。依法嚴厲打擊盜掘、盜竊、非法交易等文物犯罪行為。加強對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桃力民工委舊址、延安幹部學院城川舊址、烏蘭夫故居等紅色遺址的修繕保護,提高保護水平。大力保護表演藝術類、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畫。構建黃河非遺公共服務平台,定期舉辦黃河非遺展。綜合運用現代信息和傳媒技術手段,加強黃河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與傳承弘揚。
第二節 深入傳承黃河文化基因
系統開展黃河文化挖掘研究。集合區內外科研力量,開展黃河文化系統研究,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傳統習俗、藝術文學、天文曆法、中醫藥(蒙醫藥)、黃河地名文化等專門史和代表性文化支脈的研究。強化內蒙古黃河流域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史、改革開放史整理研究闡釋。加強對流域內文學作品和文化名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實施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系統闡發黃河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道德規範和優秀傳統。
不斷創新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積極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適當新建、改擴建內蒙古黃河文化博物館以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和傳習所(點)。整合黃河流域館藏文物數位化信息,建設高質量的文化體驗館,構建智慧博物館體系。開發內蒙古黃河文化遺產APP,推進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突破和套用,創新文化遺產展示利用模式。依託沿黃公路,串聯沿黃歷史遺址遺蹟、歷史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自然遺產地,建設黃河文化旅遊公路和景觀風景道。
大力推動文藝創作繁榮。加強舞台藝術作品和影視作品創作,加大黃河文化主題文藝精品的規劃策劃力度,推出一批黃河題材優秀文藝作品。繁榮發展烏蘭牧騎事業,支持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建設。加強對黃河題材經典文藝作品的收集整理和數位化轉化,繼承和弘揚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黃河文化。設立黃河主題創作選題,支持黃河文化題材作品創作。
第三節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全方位傳播黃河文化。積極參與“中國黃河”國家形象宣傳推廣行動,打造黃河“幾”字彎文藝精品創作和演出項目,推出“黃河‘幾’字彎、亮麗內蒙古”宣傳主題,利用報台刊網、新媒體等形式,形成全媒體、多角度、立體式宣介格局,講好內蒙古的“黃河故事”。
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實施黃河文化海外推廣工程。加強與中國駐外使領館等機構聯繫,圍繞黃河文化主題共同舉辦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聯合相關國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推動黃河題材作品海外傳播,宣介優秀黃河文化作品,積極參與與世界大河流域的交流合作。
推動民族文化融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託內蒙古多民族文化融合以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相互交融的特色,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和紅色文化,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第四節 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
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孵化和培育一批文化旅遊企業,支持黃河文化創意產品和旅遊商品的設計開發。協同黃河流域上中下游主要區域,打造黃河文化和旅遊聯盟,推動黃河沿線合理設定旅遊諮詢中心、遊客集散中心、區域性旅遊應急救援基地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統籌文化和旅遊線路設計、標識及品牌建設,推動資源整合與協作。建設黃河旅遊信息化服務“微平台”,強化“網際網路+旅遊”智慧景區建設,打造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帶。
建設一批標誌性黃河旅遊目的地。以古都名城、遺址遺蹟、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黃河標誌性自然景觀、紅色經典旅遊景區等為重點,建設一批展現黃河文化的標誌性旅遊目的地,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推進景區提檔升級,打造若干個在國內外具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精品景區。依託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批高質量旅遊度假區、文化體驗園、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特色旅遊目的地。
打造經典旅遊線路。依託賀蘭山、烏海湖、河套平原、庫布其沙漠、鄂爾多斯草原、敕勒川、蒙晉峽谷、瑪珥式火山群等重點旅遊集群,整合生態旅遊資源,協同打造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線路。整合河套灌區水利工程、田園景觀、農事活動等資源,開發農耕民俗休閒體驗和水利文化研學教育產品,建設河套灌區文化游線。開發紅色文化資源,選擇最典型的抗戰遺址、革命紀念館,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旅遊線路。
塑造文化和旅遊特色品牌。持續開展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阿拉善英雄會、內蒙古國際馬文化博覽會、黃河草原藝術品國際展覽、黃河明珠書法藝術節、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節等文化活動,重點培育內蒙古旅遊那達慕、冰雪那達慕和中國遊牧文化旅遊節等文化和旅遊特色品牌。
第十一章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事業發展,提高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和醫療水平,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讓人民民眾共建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第一節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提高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強化各級疾控機構的疫情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應對機制,提高重大公共衛生風險應對能力。加快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現代化建設,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健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完善三級重症監護病區(ICU)救治設施體系。提高中醫院(蒙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建立中(蒙)西醫結合的疫情防控機制。分級分層分流推動城市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實現盟市級傳染病醫院全覆蓋,加強旗縣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建設。提高大型場館等設施建設標準,使其具備承擔救治隔離任務的條件。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戰略物資與應急資源的儲備和配置。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建設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促進醫療機構上下聯動、分工協作。最佳化資源配置,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和全科醫生培養,滿足民眾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強化兒童重點疾病預防保健。設立過敏性鼻炎等地方病防治中心,實施“黃河名醫”中醫藥發展計畫,啟動中醫藥(蒙醫藥)振興行動,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持續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項目、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第二節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積極扶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建設,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合理有序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自治區高職院校“雙高計畫”,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培育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企業、學校。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深入推進“部區合建”內蒙古大學建設,引育並舉加強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服務能力。夯實本科教育基礎,支持高等學校圍繞弘揚黃河文化、生態保護、優勢產業等關鍵領域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培養一批專業化、套用型人才。加強教師在職培訓,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促進穩定就業。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簡化公共就業服務經辦流程,合理設定經辦視窗,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採取措施吸引和支持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入鄉務工人員投身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事業,發揮造林種草、防沙治沙、基礎設施、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帶動就業作用。創新戶籍、土地、社保等政策,支持引導勞動力在邊境旗市等條件艱苦地區就業創業安居。
提高社會保障體系質量。落實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建立高效便捷的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推進醫療保障公共服務標準化規範化,實現“一站式服務、一窗式辦理、一單制結算”。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居家養老服務,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推進機構養老供給側改革,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牧區互助養老院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對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障人員、失獨家庭等困難群體的關愛服務。
第三節 增強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能力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落實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綜合保障等幫扶措施,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確保脫貧民眾不返貧。健全農村牧區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推動農畜產品就地加工,增強脫貧旗縣內生髮展能力。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
支持革命老區和邊境地區發展。建立健全長效普惠的扶持機制和精準有效的差別化支持機制。支持革命老區發揮特色優勢,做好革命遺址保護和革命文化弘揚,加快紅色旅遊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支持邊境地區建設發展,提升興邊固邊富邊強邊能力。加快邊境重點城鎮和口岸建設,新建一批抵邊嘎查村和放牧點,引導支持邊民貼邊生產和抵邊居住,保持邊境區域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增強地區發展能力。
第十二章 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黃河流域管理體系,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發展泛口岸經濟,加強與沿黃省區及京津冀等區域合作,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
第一節 完善黃河流域管理體系
形成自治區統籌協調、部門協同配合、屬地抓好落實、各方銜接有力的管理體制,實現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政策標準、協同生態保護、綜合監管執法。履行好國家賦予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節約用水和防洪減災等方面管理職能,強化水利部門在全流域防洪、監測、調度、監督等方面職能,實現對乾支流監管“一張網”全覆蓋。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建立河湖長考核評價機制,確保河湖長制全面見效。加強流域內生態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實現流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一條線”全暢通。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建立流域生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提升應急回響處置能力。嚴格落實盟市、旗縣級政府在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節水、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目標責任,實行最嚴格的生產建設活動監管。
第二節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實行更加嚴格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損害補償制度,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評估,提高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成本。建立縱向與橫向、補償與賠償、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落實中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項獎補資金政策,按規定對生態保護有力、轉型發展成效好的盟市、旗縣(區)給予獎勵,對生態功能重要、公共服務短板較多的盟市、旗縣(區)給予補助。完善以水量、水質為補償依據的黃河幹流和主要支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爭取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探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計量,逐步推進綜合生態補償標準化、實用化、市場化。積極推進沿黃盟市間水權置換,參與開展排污權等初始分配與跨省交易。鼓勵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積極創建綠色金融試點。
第三節 推動市場化改革
堅持問題導向,發揮營商環境評估的引導督促作用,推動自治區最佳化營商環境改進措施落實落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借鑑複製先進經驗做法,全面實施權責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入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打造數字政府和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環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鼓勵各類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重點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分類推動壟斷行業改革。依法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保護合法權益,清除市場壁壘,全面清理歧視性規定和做法,積極吸引民營企業、民間資本投資興業。探索特許經營方式,引入合格市場主體對有條件的支流河段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蒙西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鼓勵耕地占補平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跨市域流轉調劑,減少勞動力要素流動障礙,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發展培育技術、數據要素市場,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第四節 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為引領,聚焦關鍵通道、關鍵項目,配合國家推動聯通蒙古國、俄羅斯的鐵路、公路、電力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口岸通道功能。依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等開放開發平台,圍繞終端產品出口,重點培育礦產資源、能源化工、機械設備、農特產品等外向型企業,推進跨境電商、國際貿易等產業聚集發展。鼓勵企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參與國外合作,重點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相關的境外投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和國際產能合作,支持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境外投資活動,帶動我區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輸出。支持相關盟市高質量開行中歐班列,依託班列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蒙古國、俄羅斯在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衛生、傳媒等領域的人文合作。
第五節 健全與沿黃省區及毗鄰區域合作機制
加強與陝西、寧夏等毗鄰地區的合作,促進能源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和水污染共治。推動蒙陝晉(鄂榆忻)跨省區合作,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等領域合作。促進黃河流域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合作,構建生態保護和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合作共享平台。依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作區平台,不斷深化與沿黃省區合作。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吸引承接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推進蒙晉冀(烏蘭察布—大同—張家口)長城金三角合作區建設,支持烏蘭察布建設冬奧會輻射延伸產業基地。
第十三章 推進規劃實施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既是長期戰略任務,也是重大系統工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把握好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先為與後為、快為與慢為的關係,對當下急需的政策、工程和項目,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進,早見成效;對需要長期推進的工作,要久久為功,一茬接著一茬乾,確保規劃有效實施、目標如期完成。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領導作用。沿黃各盟市黨委和政府(行政公署)、自治區相關部門要堅決扛起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從講政治的高度、抓重點的精度、抓到底的深度,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始終保持正確方向,不折不扣推動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第二節 完善法規規劃政策
制定和完善有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法規和制度,強化有關節水、地下水開採和保護、水生態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有效落實。編制與國家規劃體系相銜接的重點專項規劃,制定自治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沿黃各盟市和自治區相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制定“十四五”實施方案。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推進機制,依託重大項目庫進行項目儲備和動態管理,做好用地、環評等項目前期工作,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項目建設。規劃實施過程中涉及的重大事項、重要政策、重點項目按規定程式報批。健全統計指標體系,加強黃河流域相關指標數據統計監測、數據發布與解讀分析。
第三節 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自治區負總責,盟市、旗縣(區)落實的工作機制,確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2025年前取得明顯進展。成立自治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指導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審議黃河流域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協調推動解決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沿黃各盟市要建立相應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方案,抓好推進落實。自治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指導服務和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充分發揮流域內各級河湖長作用,為領導小組工作提供支撐保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做好政策研究、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等工作。重大事項及時向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報告。
第四節 擴大社會參與
圍繞建設美麗黃河、安瀾黃河、活力黃河、融合黃河、魅力黃河、幸福黃河,系統性加強宣傳報導,加大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宣傳力度,營造全面參與、人人遵守的法治氛圍和良好輿論氛圍。擴大規劃實施的公共參與,匯集智慧,凝聚共識,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
出台背景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黨中央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沿黃省區,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黃河流經內蒙古800多公里,沿黃地區資源條件、基礎設施、產業基礎相對較好,要統籌謀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我區做好黃河流域保護和發展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黨中央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緊扣習近平總書記為內蒙古確定的“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印發了《規劃》。《規劃》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和工程項目,為自治區落實好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主要內容
《規劃》參照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框架,共13章。第一章發展背景,提出了基礎條件和問題挑戰。第二章總體要求,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布局,明確了到2030年、2035年的分階段發展目標。第三章到第十二章,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等5大任務為主體,分10章內容提出在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強化環境污染系統治理、加強流域水資源高效節約集約利用、科學推進黃河安瀾體系建設、促進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等領域的具體工作任務。第十三章為推進規劃實施,為規劃的推進提供組織保障。
重大意義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既是內蒙古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必須承擔好的政治責任,也是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機遇,對於我區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於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基礎脆弱,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嚴重,部分耕地鹽鹼化,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生態系統極易發生退化,個別支流監測斷面水質仍為劣Ⅴ類,部分重點湖庫治理成果仍不穩定,水質持續改善壓力巨大,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依然突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流域生態保護修復,通過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解決環境污染難題,有利於不斷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維護內蒙古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
二是有利於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黃河流域是我區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能源基地。沿黃地區經濟發展較多依賴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倚能倚重”特點明顯,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脆弱矛盾突出,新舊動能轉換壓力巨大,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立足內蒙古黃河流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走低污染、低排放、低耗水的綠色發展道路,有利於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大局,更好承擔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構建形成符合大保護戰略定位、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產業格局。
三是有利於我區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我們必須把內蒙古發展放在“兩個大局”中考量,放在國內外發展大勢中審視。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利於充分發揮內蒙古區位優勢,融入“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發展泛口岸經濟,進一步推進與沿黃省區及毗鄰區域合作,融入黃河流域“幾”字型、“十”字型立體交通網,推進沿黃地區清潔能源輸送走廊建設,加快把內蒙古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
四是有利於緩解我區水資源矛盾,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我區黃河流域內自產水量少,人均水資源量不到全區平均水平的40%,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用水嚴重不足。幹流險工險段頻繁出現,部分河段已經形成“懸河”,部分河段沙漠入侵,水利工程泥沙淤積問題顯現。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統構建防洪減災體系,有利於全面貫徹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強化水資源作為稀缺資源的剛性約束,最佳化用水結構,通過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把防風險融入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實現黃河長治久安。
基本原則
要準確把握重要邏輯關係和重大實踐問題,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一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要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切實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要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在開發建設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和資源特別是水資源開發利用上線,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用強有力的約束催生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二是堅持以人為本、造福民生。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視水安全風險,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推動全社會節約用水。要深入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給防災減災工作帶來的複雜深刻影響,從安全形度出發,積極有效應對。要切實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增進民生福祉,讓黃河更好造福人民。三是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推進。用系統觀念指導和推動工作,要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關係,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統籌謀劃上下游、乾支流、左右岸的保護和治理,加強與上中下游省份的協作聯動,加快建立共抓大保護的體制機制。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要深入貫徹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大力推進能源生產結構有序調整,高度重視煤炭清潔利用以及發展非煤產業和低碳經濟,找準接續替代產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促進流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