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膜樣腫瘤

瘤體較大,直徑可>35cm,表面光滑,偶有表面突起呈乳頭狀生長者。切面為囊性,質脆、軟,腔內可有乳頭突起,有時充滿囊腔。少數腫瘤為實質性,常伴出血、壞死。囊內可為透明水樣液、粘液或血性液體。

基本介紹

  • 別名:內膜樣腫瘤
  • 多發群體:30~40歲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子宮
發病原因,檢查,

發病原因

對於子宮內膜樣腫瘤的組織起源有幾種學說,如:①殘存的胚胎殘跡;②月經期子宮內膜組織經輸卵管轉移種植於卵巢表面或卵巢內;③體腔上皮化生;④子宮內膜經淋巴或血管擴散。多認為這類腫瘤與其他普通上皮性腫瘤一樣為卵巢表面上皮或表皮包涵性囊腫的化生。有人(1977)研究75例子宮內膜樣癌,僅17%伴子宮內膜異位症。分析其可能為由於子宮內膜樣癌瘤的浸潤性生長,已經看不到原有的子宮內膜異位灶,但更可能是起源於卵巢表皮包涵性囊腫的上皮化生,而且其他類型的上皮性腫瘤如透明細胞瘤、粘液性腫瘤也能起源於異位的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樣腫瘤占所有卵巢腫瘤的5%以下。良性和交界性腫瘤均少見,尤其交界性腫瘤。有人曾描述這類交界性腫瘤由增生的乳頭構成,但缺乏間質的浸潤。由於罕見,尚無完整的臨床和病理資料。
子宮內膜樣瘤,為被覆子宮內膜樣腺體和間質的囊性腫瘤。最常見於30~40歲,近半數為雙側。

檢查

【光鏡檢查】半數以上的子宮內膜癌屬1~2級,分化較好。腫瘤上皮與子宮內膜上皮類似。單純型者,癌細胞為立方或柱狀,呈腺腔、乳頭或實性細胞巢排列。與子宮內膜癌一樣,可形成乳頭狀結構,甚至存在砂粒體。最為典型部位的子宮內膜癌組織學圖象,是發現鱗化區,而在其他囊腺瘤中則看不到鱗化,可與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鑑別。
【電鏡檢查】典型的子宮內膜樣腺癌的癌細胞呈柱狀,其頂端有微絨毛,細胞側緣彼此以橋粒、張力纖維及頂堤相連。呈腺腔樣排列,有連續而清晰的基底膜圍繞。核大小不等,核膜光滑;核孔顯著,核仁明顯(1~4個)。染色質多盤卷呈“網籃狀”。常見纖維性核小體。胞漿內有數量不等的粗面內質網及中等數量的游離多聚核糖體,豐富的高爾基氏器及溶酶體,偶見巨大溶酶體、多泡體及髓磷脂複合體。細胞頂端可見粘液滴,僅少數細胞含無定型糖原,偶見類脂滴。核周微絲是子宮內膜細胞的特點,這在漿液性囊腺瘤細胞中看不到。腫瘤中的鱗化上皮一般為非角化型。鱗狀細胞通過發育良好的橋粒-張力纖維複合物與鄰近的腫瘤腺細胞連線。鱗化細胞表面有粗短的微絨毛,顯示其不成熟性。在鱗化灶中偶而可見宮頸內膜粘液細胞。
此瘤常伴有其他類型的苗勒氏上皮,例如國外報導的75例中,18例含透明細胞癌,7例含漿液性囊腺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