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免疫共沉澱法
- 外文名: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 出處:免疫學原理
免疫共沉澱法是以抗體和抗原之間的專一性作用為基礎的用於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經典方法。是確定兩種蛋白質在完整細胞內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當細胞在非變性條件下被裂解時,完整細胞記憶體在的許多蛋白質-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被保留...
免疫共沉是以抗體和抗原之間的專一性作用為基礎的用於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經典方法。是確定兩種蛋白質在完整細胞內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當細胞在非變性條件下被裂解時,完整細胞記憶體在的許多蛋白質-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來。當用預先固化在argarose beads上的蛋白質A的抗體免疫沉澱A蛋白,那么與A蛋白在...
免疫共沉澱法(Co-IP):研究整個蛋白質複合體 染色質免疫沉澱法(ChIP):用來研究DNA上的特定蛋白質 RNA免疫沉澱法(RIP):和ChIP相近,但RNA免疫沉澱法是用來研究會與RNA結合的蛋白質 RIP技術(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NA結合蛋白免疫沉澱),是研究細胞內RNA與蛋白結合情況的技術,是了解轉錄後調控...
免疫受體胞質區ITIM模體通常傳遞抑制信號,某些免疫受體的ITIM可傳遞活化信號,CD96胞漿區有1個ITIM基序,可能參與活化信號的傳遞。為研究CD96的信號轉導途徑,擬將CD96分子ITIM基序中的酪氨酸突變為苯丙氨酸並轉染細胞後,用免疫共沉澱法證實CD96分子ITIM對SHP-2磷酸酶的募集作用;擬建立新鮮NK細胞克隆,用單抗交聯CD...
8.3.2 免疫共沉澱法的實驗流程 8.3.3 免疫共沉澱技術的套用 8.4 藍色非變性膠技術 8.4.1 BN—PAGE技術的原理 8.4.2 BN—PAGE技術的實驗流程 8.4.3 BN—PAGE的套用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蛋白質組信息學 9.1 蛋白質組信息學簡介 9.1.1 蛋白質組信息學的產生與發展 9.1.2 蛋白...
首先運用螢光素酶實驗明確PIAS-NY對STAT4及AR轉錄活性的調節,運用SUMO化法檢測PIAS-NY是否具有SUMOE3連線酶活性。其次構建一系列PIAS-NY及RUVBL2截短片段及缺失突變體質粒,套用酵母雙雜交及免疫共沉澱法確定兩者相互作用的核心區域。利用螢光素酶實驗檢測PIAS-NY對RUVBL2轉錄活性的調節。套用SUMO實驗檢測PIAS-NY與RUVB...
本項目擬通過基因轉染和RNA干擾技術構建NFI-C基因過表達和NFI-C基因沉默的SCAP細胞系,體內和體外實驗研究NFI-C調控SCAP向成牙本質細胞分化及牙本質形成中的作用,進一步通過免疫共沉澱法確定與NFI-C相互作用的轉錄因子,最後通過染色質共沉澱和EMSA等方法確定NFI-C調控的下游靶基因的結合位點,旨在闡明NFI-C調控SCAP...
本課題擬設計體內、外實驗進一步證實iASPP通過該信號傳導通路逃避細胞危象,從而發揮抵抗紫杉醇(卵巢癌一線化療藥)的作用;同時採用RT-PCR技術篩選外源性導入iASPP後呈明顯差異表達的該通路靶基因,運用螢光素酶分析和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法驗證iASPP的轉錄調控功能;運用雷射共聚焦顯微鏡結合免疫螢光法及免疫共沉澱法篩選並...
方法:用免疫共沉澱法檢測ERɑ蛋白與p73ɑ蛋白之間的相互結合;採用蛋白印跡(SDS-PAGE)法檢測ERɑ與p73ɑ在蛋白表達上的相互作用;用螢光素酶分析實驗進一步檢測ERɑ與p73ɑ二基因的轉錄活性,探討ERɑ與p73ɑ蛋白表達改變的原因。結果:1、經蛋白酶抑制劑MG132處理細胞後,ERɑ蛋白及p73ɑ蛋白能結合成複合體。2...
本項目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野生型ABCB6基因、突變型ABCB6基因分別導入黑素細胞以及RNAi抑制黑素細胞ABCB6基因,研究這些細胞內黑素含量、線粒體外相關因子(TRY、TYRP1、OCA2等)及線粒體內相關因子(RISP、F1F0 ATP酶等)表達水平的變化規律;運用酵母雙雜交技術與免疫共沉澱法篩選與ABCB6作用相關蛋白,最後闡明...
採用液相二級質譜的方法,分析細胞株中由串聯親和純化所得的OVOL2結合複合體,並套用免疫共沉澱法加以驗證。小鼠模型方面,採用腸道特異性敲除方法敲除Ovol2,並與Apcmin/+(min:腸道多發性腺瘤)小鼠雜交,分別比較特定基因型老鼠與其對照組之間的表型變化。在含275例結直腸癌的組織晶片中,免疫組化檢測的結果表明,OVO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