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維酸

克拉維酸等屬於不可逆性競爭型β--內醯胺酶抑制劑,與酶牢固結合後使酶失活,因而作用強,不僅作用於金葡菌的β--內醯胺酶,又對革蘭氏陰性桿菌的β—內醯胺酶也有作用。與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合用極大地提高了抗菌活性,可使其最低抑菌濃度(MIC)明顯下降,藥物可增效幾倍至十幾倍,使耐藥菌株恢復其敏感性。 本品又稱棒酸,為鏈黴菌產生的新的含氧母核β—內醯胺抗生素。克拉維酸鉀為針狀結晶,易溶於水。

基本信息,前言,藥理毒理,抗菌作用,作用原理,製劑,臨床套用,不良反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克拉維酸
CAS NO.58001-44-8
中文別名 (2R,3Z,5R)-3-(2-羥基亞乙基)-7-氧代-4-氧雜-1-氮雜雙環[3.2.0]庚烷-2-羧酸
英文名稱 Clavulanic acid
英文別名 (2R,3Z,5R)-3-(2-Hydroxyethylidene)-7-oxo-4-ox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EINECS 261-069-2
分子式 C8H9NO5
分子量 199.16

前言

細菌產生的β—內醯氨酶使某些β—內醯胺類抗生素水解失活是細菌耐藥性產生的主要機理。甲氧青黴素為第一個半合成耐酶青黴素,隨後,又有許多半合成耐酶青黴素問世,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和雙氯西林。耐酶青黴素屬於可逆性競爭型β--內醯胺酶抑制劑,當藥物抑制劑消除後,酶的活性可以恢復,因而對青黴素酶的抑制活性差,給臨床套用帶來極大不便。

藥理毒理

本品為廣譜β-內醯胺酶抑制劑,本身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對各種β-內醯胺酶有強抑制作用,可與大多數的β-內醯胺酶牢固結合,生成不可逆的結合物,從而使不耐酶的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免遭酶的破壞,增強抗菌活性並擴展抗菌譜。與青黴素類及頭孢菌素類藥物合用,可大大減少這些藥物的劑量。
克拉維酸鉀為針狀結晶,易溶於水。

抗菌作用

克拉維酸為廣譜抗生素,但抗菌活性很弱。它對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抑茵濃度多為30~60μg/m1,對綠膿桿菌與腸球菌無效,對淋球菌的MIC為5μg/m1,對金葡菌、肺炎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的MIC為12~15μg/m1,對脆弱擬桿菌的MIC為13.1μg/m1,對其餘多數菌MIC為30~125μg/ml。

作用原理

克拉維酸為廣譜抑制劑,對革蘭氏陽性菌(如金葡球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與革蘭氏陰性茵產生的Ⅰ、Ⅱ、Ⅳ及V型β—內醯胺酶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但對I型頭孢菌素酶的抑制作用甚弱。
克拉維酸可使不耐β—內醯胺酶的抗生素如青黴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頭孢菌素Ⅱ(頭孢噻吩)的抗茵譜增廣,抗菌活性增強,且對多種產β—內酞胺酶的細菌產生明顯地增效作用,如金葡菌、大腸桿菌、肺炎桿菌、奇異變形桿菌、普通變形桿菌、流感桿菌及脆弱桿菌等。但對阿莫西林或頭孢噻啶敏感菌,與克拉維酸合用並無增效作用。
克拉維酸單獨套用無效。通過與β—內醯胺酶牢固地結合使酶不可逆地失活,保護不耐酶的青黴素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免遭破壞,從而使後者更多地進入作用部位,而發揮其抗菌作用,克服細菌產生耐藥性以提高療效。

製劑

(1)阿莫西林三水化合物與克拉維酸鉀(2:1)250mg,125mg,複合製劑(稱BRL 25000或Augmentin)。
(2)阿莫西林三水化合物與克拉維酸鉀(4:1)500mg,125mg。

臨床套用

BRL 25000的醫學資料報導,口服給藥對大腸桿菌、各種變形桿菌、炎桿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等所致的尿道及呼吸道感染有良好的療效。

不良反應

克拉維酸毒性小,臨床套用副反應小。對青黴素等過敏者不宜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