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體與用

儒家倫理:體與用

這是一部出色而富啟發性的論文集。黃慧英博士巧妙地將儒家倫理和當代英美道德哲學結合在一起,使二者得以相互發明。她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論證,儒家傳統中有著與道德倫理之概念相關聯的特徵,而反理論者針對倫理學理論的批判,對儒家傳統並不容易奏效。同時,她富有啟發性地運用當代道德心理學的概念來闡明儒家文本的意義。適合對儒家思想和當代道德哲學,尤其是對這兩種思想傳統的相互影響有興趣的讀者。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家倫理:體與用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頁數:368頁
  • ISBN:7542621831
  • 作者:黃慧英
  •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1日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黃慧英,生於香港,哲學博士,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英國約克大學哲學系,現為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系副教授。

圖書目錄

勞序/ 勞思光先生
信序/ 信廣來先生
彳亍獨行的儒者(代序)/
鳴謝/
道德理論·儒家倫理·德性倫理
1.道德理論的考察——對反理論者之回應
2.道德原則之建構與意義——以生命倫理之方法論為例
3.儒家倫理與道德“理論”
4.儒家倫理與德性倫理
5.儒家德性中之人我關係
6.儒家對道德兩難的根本立場
7.再論儒家對道德衝突的消解之道
——藉《公羊傳》中“權”的觀念闡明
8.儒家形上學型態的再思——境界形上學?實有形上學?
人禽之辨
9.孔孟學說之偏重——從“人禽之辨”出發
10.價值與欲望——孟子“大體”與“小體”的現代詮釋
11.理性的欲望——儒家關於內在轉化的睿智在道德上的意義
踐仁盡性
12.儒家倫理各層面的實踐
13.牟宗三先生關於道德踐履之議論
14.道德創造之意義——牟宗三先生對儒學的闡釋
15.陳白沙之工夫論
承體起用
16.儒家倫理學與德育的重點
17.普遍道德戒律與德育——對一個後現代觀點的批評
18.企業倫理的預設——從亞里士多德進路到儒家倫理
人文化成
19.道德理性與人文關懷——牟宗三先生論人文主義
20.哲學與文化發展——勞思光先生對文化路向的檢討
21.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勞思光先生關於歷史的哲學省思
22.“儒家文化圈”學習現象之反思
附錄
道德理性(Alan Gewirth著,黃慧英 中譯)

文摘

書摘
另一意義的“普遍地有效”,並非著眼於原則套用的經驗範圍上,要求此有效性保證的是道德判斷的一貫性,因而屬於套用上的邏輯可能性,但對一貫性的堅持不獨是邏輯方面的要求,卻是源自對“無私”的期望。換另一種說法,假若我們同意,“無私”是道德之為道德的一構成要素,則我們必定要求同一道德判斷必須套用於在相干方面相似的境況,這些境況不必在實際上出現,故若要實現此種普遍性,便得承認道德判斷的規範力量延伸至想像中的可能世界。這種普遍的判斷由於不是追求能夠廣泛地套用,所以不必是高度一般的,若情況很特殊,甚至可以是度身定造般特定。在這裡,特定並不與普遍矛盾,因此可逃避上述反理論者對於普遍原則的存在之可能性及可欲性的詰難。
①由上可見,假若道德理論中所包含的普遍道德原則,其中的普遍性是第二種意義的普遍性,則起碼在反理論者給出的理由下,毋須予以反對。
反理論者也許會爭論,根本上,“無私”並不是道德的基本性質,因為無私蘊涵道德判斷從特殊的人物與特殊的關係中抽離出來,因而忽略了主體與處境的特殊性,而這後者正是反理論者十分重視的。然而,雖然“從非個人觀點出發”是無私的道德判斷的要求,但不必背離特殊性。因為“從非個人觀點出發”可以理解為與“單從個人觀點出發”對立.。
②從這種對立的關係中,我們可以見到,前者只是將自己置身於各個受影響的個體與處境中,我們稱此為角色互換,因此我們無論身處哪一角色與處境,都可就需要而顧及若干程度的處境的特殊性。由此看來,與“普遍性”一樣,無私並非必定須與“特定性”相排斥,因而亦同樣不是反理論者所需反對的。
至於上面提到的普遍一特殊之爭,即我們需要的是普遍——取第一種意義,即“一般”——的道德原則,還是特殊的?這本來與正在處理的課題沒有直接關係,故不擬在此詳細討論;我們已指出,普遍(第二義)的道德原則或判斷可照顧到處境的特殊性,這便已足夠了。況且,我們並不必在普遍原則與特殊原則之間,作出非此則彼的選擇。
P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