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紡織技藝是邢台廣宗縣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紡織技藝
- 編號: 3—8—25
- 申報地區: 邢台廣宗縣
-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紡織技藝是邢台廣宗縣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紡織技藝(平湖杜經布製作技藝),中國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傳統技藝,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平湖的棉花生產歷史悠久,東漢時生產的“越布”曾受光武帝的青睞,成為貢品。到20世紀60年代,杜經布一直是平湖人民服飾的主要原料,形成了服裝用料、飾品用料、鞋帽用料、床上用品用料和門帘窗簾用料五大...
傳統紡織技藝是邢台廣宗縣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簡介 廣宗縣傳統紡織技藝已有600多年歷史,世代相傳,口傳心授。傳統紡織技藝源遠流長,在以前是農民(主要是婦女)必須掌握的技藝。近些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現代化的紡織逐步取代了過去傳統的手工紡織技藝。現在能夠熟練掌握這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分布在...
蠶絲織造技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由余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杭羅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潞綢織造技藝四部分組成。杭羅歷史悠遠,至遲在宋代方誌中已屢有記載。杭羅的織機幾經變革,然而在它的生產流程中仍然保持著大量的手工技藝,精緻縝密,要求極高,由於工藝複雜,歷來傳人不多。據有關方面反覆...
傳統棉紡織技藝(豐縣棉紡織技藝),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歷史淵源 豐縣民間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西漢時期,北至臨淄、南及廣陵一帶盛產絲綢,豐縣居其中。張騫出使西域,鑿通了“絲綢之路”,豐縣隸屬豫州,中原絲綢傳入西域,致中原絲綢聞名於世。劉邦從一個平庸的布衣而成為大聖...
夏布織造技藝,中國漢族地方傳統織造技藝,流傳於重慶市榮昌區、江西省萬載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夏布織造由手工織造,其生產過程主要有苧麻處理、績紗、織布三個部分,需要多道工序才能織就。2008年6月7日,重慶市榮昌區、江西省萬載縣聯合申報的夏布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魯錦織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103。歷史淵源 魯錦的織造歷史悠久,元明之際,隨著棉花在黃河流域的大面積種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葛、麻、絲、織繡工藝揉於棉紡,形成了魯西南棉錦。當時的魯錦工藝比較粗糙,花色單調,品種較少。隨著紡織...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
蠶絲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浙江省湖州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綾絹是綾與絹的合稱,“花者為續,素者為用”。 1958年雙林鎮西北的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有未碳化的呈黃褐色的組片。經測定,與當今令的用織物結構基本間。東晉太元六年(381)王獻之任吳興太守,已用白練...
傳統棉紡織技藝(雷溝大布製作技藝),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歷史淵源 雷溝,地處蘇州張家港市金港鎮後塍、南沙一帶。宋元年間,雷溝民間廣植棉花,百姓都紡紗、織布,“家家機聲,戶戶紡紗”。民間自紡自織為土布,這種布,最早為杜經杜緯,故稱雷溝杜布,因為方言“杜...
萬載夏布製作技藝是江西省萬載縣的傳統手工技藝。萬載夏布作為當地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一種文化載體,有獨特的品質,其紗質細膩、經緯鹹宜、不皺摺、不變形、易洗滌,涼爽清汗,是一種純手工的環保產品。1936年,萬載夏布參加粵、湘、鄂、贛特產聯合展銷會、江西省運杭展銷會和1942年江西省國貨陳列館特產展覽會,均...
隨著大工業生產的發展,成品布料的傾銷導致了苗族傳統服飾需求量的減少,而且苗錦手工織造費時費工,又以家族傳承為主,年輕苗族女性逐漸走出大山學習工作,疏於關注這些傳統手工技藝。隨著工藝精湛的手藝人的老去和年輕繼承者的缺乏,苗族織錦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傳承人物 甘小芝,女,苗族,1985年1月出生,桃江...
受到現代文化生活和各種高科技術的衝擊,喜歡並願意學習黎族傳統紡織工藝的人越來越少。現在黎族山區除少數人懂一些織錦工藝及剌繡外,紡、染技藝幾乎沒有年輕人學習了。那些曾織出斑斕錦繡的織機,早成了堆在角落中的古董。隨著掌握古老織錦工藝的民間藝人相繼過世,傳承了數千年的黎族織錦工藝瀕臨失傳的危險,對傳統棉...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發展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歷程。特別是遺留下來的大量雲錦實物對於研究中國紡織品的發展歷史、探索紡織品的織造工藝、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取向和審美觀念,以及歷代職官制度、服飾制度和工匠體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是一項嚴密而系統的工程,其包含的科技...
其傳承技藝採用的是家庭傳承模式,家中的女性長輩會手把手地把紡織技藝傳承給下一代,很多人家能獨立進行不同工藝。基本內容 黛眉手織布織造工藝複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主要經過紡線、染線、經線、刷線、織布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這種布採用純天然彩棉為原料,按照我國古老的傳統工藝,用腳踏木板機精心織出,又...
印花布織染技藝用雕刻成各種圖案的木模戳蘸上染料戳印到手工紡織的土白布上,使多種不同的木模圖案組合在一起,形成彩印花布。按工藝分刻版印花、染印花、模戳印花,在新疆,以模戳印花流傳較廣、使用時間較長。模戳印花織染有選布、上漿、印花、漂洗等主要工藝流程,其中以刻制木圖章和圖案拼合排布為關鍵。顏料...
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8。歷史淵源 湘西土家族織錦技藝歷史悠久,自成形以來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其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時期。作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善於紡織,其“桑蠶”、“麻”甚至成為了貢品。到了...
傣族織錦技藝,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方傳統手工織錦技藝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傣族織錦技藝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工藝,圖案的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2008年6月7日,傣族織錦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於傳統的藏族牛羊毛編織技藝的工序複雜、繁瑣,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少,現代已經很少有人使用和懂得牛羊毛編織技藝。這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年輕一代傳承下去。傳承人物 冬措,女,藏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毛紡織及擀制技藝(藏族牛羊毛編織技藝)...
壯錦是壯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可為中國少數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生動的實物材料,還可以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史增添活態的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起到積極的作用。傳承人物 李村靈,女,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人。2018年5月,李村靈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西...
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絲、麻紡織工藝糅於棉紡織工藝,織成的棉布就是我們所說的魯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紋織錦,其精美的圖案顯現出起步階段的嘉祥民間織錦技藝已經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開始在魯西南地區大面積種植,棉紡織技藝日趨成熟。隨著明清兩代織具的改進和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魯西南地區的棉...
墩頭藍紡織技藝作為當地傳統紡織技藝的一種,其傳承歷史悠久,仍保留了嶺南地區傳統紡織染整技藝的精髓,其製作流程繁複,製成品精緻,被廣泛套用於民眾的生產生活當中,兼具歷史價值與實用價值。墩頭藍紡織技藝的傳承主要是以家族方式傳承,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村規。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紡織技術日益...
社會影響 杭緞織造技藝具有較高的價值,首先表現在歷史價值,杭緞作為杭州最具地方特色的紡織品,在杭州乃至中國的紡織歷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表現在經濟價值,可以進行生產性保護。第三具有研究價值,可通過技藝的變化研究相應的歷史變遷、制度更替、習俗演變、階級分層等。
侗錦織造技藝,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侗錦織造技藝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兩漢至唐宋時期,侗族先民的紡織和印染工藝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明清時期,隨著侗民族的形成及其民族傳統文化的日趨成熟,侗錦織造技藝也得到極大的發展。2008年6月,侗錦織造技藝被中華...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清代達到繁盛時代。2006年5月20日,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7 ...
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基本解釋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名錄簡介 威縣土布紡織工藝形成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主要是世代相傳,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無確切文字記錄,由於土布紡織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受自給自足觀念的影響,土布紡織通過家傳,農民相互幫助借鑑,其技術廣為普及。土布紡織...
1980年代,出身於紡織世家的王玉祥進入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研究復原通緙技術,先後復原出了代表唐宋緙絲特點的本緙絲以及引箔緙絲等技藝,並被評選為南通緙絲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最近十年,王玉祥更關注緙絲作為一門傳統技藝在當代生活中的套用。清朝覆亡後,這門昂貴的技藝隨之而沉,以至於幾十年來,國內的緙絲...
此外,宋代的緙絲,元代的棉紡.明代的織錦,都有較高成就、清代的刺繡工藝則由於地區的不同與技藝的演變,形成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叫四大名繡,更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中國織繡工藝品的分布有:刺繡、織錦、緙絲工藝主要產在江蘇、浙江、廣東、湖南、四川等地;地毯工藝主要產在新疆、寧夏、青海、西藏、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