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蜥(學名:Chlamydosaurus kingii):體長60-100厘米,0.5-1千克。擁有長長細細的尾巴,光尾巴就占了身長的2/3,頸部四周長有舌骨所支撐的傘狀領圈皮膜,其色澤帶有令人炫目的亮彩,當求偶或受威脅時,這種頸部薄膜會張開,伸展到最大,可以對敵人起到威懾作用。比較喜歡待在樹上。只有發現昆蟲時,才會從樹上爬下來追捕蟲子。旱季期間,傘蜥會在高聳的樹洞裡蜷起身子開始夏眠,直到潮濕的天氣再度降臨。交配季期間,雄蜥蜴在爭奪地盤時,會對敵手展開皮褶。傘蜥體溫偏低時,皮褶能吸收更多陽光,也可以在體溫過高時幫忙散熱。
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蟑螂、甚至小老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水果、魚肉、蝦仁等。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紐幾內亞南部的乾燥草原,灌木叢及樹林等地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人工養殖,
形態特徵
傘蜥體長60-100厘米,0.5-1千克。擁有長長細細的尾巴,光尾巴就占了身長的2/3,頸部四周長有舌骨所支撐的傘狀領圈皮膜,其色澤帶有令人炫目的亮彩,遇到外敵時會瞬間張開獨特的頸傘,並張大嘴巴,威懾力十足。幼體的領圈較小,隨成長而變大。
屬中大型蜥蜴,體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區域性的變化。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特別是在幼體階段,大致來說,成體的雄性體形比雌性大很多,頭部和頸傘也比較大,尾巴較細長,泄殖腔下方又會有凸起,體色比較鮮明和性反而比較溫和。
身體微扁並覆蓋著細小的鱗。不僅能用後腿站立,前肢和尾懸空,且身體能直立著跑,平常以四足行走,逃跑時用後足。而且能用頸部周圍的鱗狀膜進行防禦。頸部周圍的鱗狀膜皺褶很寬,相當於其身體的寬度,並像披肩那樣壓在肩上。被激怒時皺褶豎起,口部張大,好像頭部突然擴大了好幾倍以嚇退對方。通常皺褶呈黑色,而當受到威脅或求偶期間張開嘴和皺褶;而皺褶則出現黃、白、鮮紅等色彩。
棲息環境
主要分布在澳洲北部,紐幾內亞南部的乾燥草原,灌木叢及樹林中。
生活習性
傘蜥的性格較為膽小且神經質,大部分的時候都在閒晃,順便獵捕昆蟲和其他小型獵物。它看起來不過是一隻頸部掛著披肩的大蜥蜴,但一有捕食者接近就須小心,它會突然用後腳站立,張大嘴巴發出嘶嘶聲,並展開頭部兩側的巨大的傘狀皮褶,擺出要玩命的狀態,如果威嚇失敗或者乘對手被嚇呆時就會放逃跑,它狂奔到安全的樹上,然後用鄙視和警惕的眼神注視著對方。
傘蜥比較喜歡待在樹上。只有發現昆蟲時,才會從樹上爬下來,用後腳邁開大步追捕蟲子。旱季期間,傘蜥會在高聳的樹洞裡蜷起身子開始夏眠,直到潮濕的天氣再度降臨。交配季期間,雄蜥蜴在爭奪地盤時,會對敵手展開皮褶。傘蜥體溫偏低時,皮褶能吸收更多陽光,也可以在體溫過高時幫忙散熱。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
繁殖方式
傘蜥在春末夏初進行交配繁殖。傘蜥產卵於溫暖潮濕而隱蔽的地下的巢里。卵數由一二枚到十幾枚不等。卵殼鈣質較多,殼硬而脆,卵多為長橢圓形。傘蜥有的精子可在雌體內保持活力數年,交配一次後可連續數年產出受精卵。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人工養殖
不但容易飼養,個性也十分溫和而且活潑,是蜥蜴中少數最適合做為寵物的種類。不過同種間還是會有爭鬥,所以混養時要注意體形,不可相差太多。屬於日行性的樹棲型,因此飼養箱要以高度為主,底材可用樹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幹以供攀爬。UVB燈和水盆都是必須的設施。其在地面活動時,大多只利用後肢站立行走,有別於一般的蜥蜴。傘蜥通常是在遭到威脅或是驚嚇的情況下才會張開傘,因此一般馴養的傘蜥張傘的機會就會比較少見。
卵生,傘蜥在一年左右就會繁殖,不過最好養到兩年以上在繁殖比較安全,以免雌性體形過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過程中讓它們經歷一段低溫乾燥的期間,可以促進交配行為,交配通常在地面進行,在自然環境中,雌性會將卵產在樹灌或樹洞中,而在人工繁殖時,需要事先準備供雌性產卵的土堆,每次產下10-13顆卵,孵化溫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間,不要超過30度,否則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約一個半月幼蜥會孵化出來。在正常的飼養狀態下,傘蜥的壽命是15年。傘蜥的尾部是體長的兩倍,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斷。
傘蜥的食量很大,且主要以肉食為主,食性也很廣泛,在肉食方面可以提供蟋蟀、麵包蟲、超級麥皮蟲、蟑螂等等,體型大者可以提供乳鼠與小白鼠;傘蜥偶爾也會攝食植物性食物,例如一些身綠色的葉菜類、豆子類與某些水果,某些個體甚至可以接受魚蝦肉或人工飼料,可提供多樣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