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斗篷蜥體長約80-90厘米。身體微扁並覆蓋著細小的鱗。不僅能用後腿站立,前肢和尾懸空,且身體能直立著跑,平常以四足行走,逃跑時用後足。而且能用頸部周圍的鱗狀膜進行防禦。頸部周圍的鱗狀膜皺褶很寬,相當於其身體的寬度,並像披肩那樣壓在肩上。被激怒時皺褶豎起,口部張大,好像頭部突然擴大了好幾倍以嚇退對方。通常皺褶呈黑色,而當受到威脅或求偶期間張開嘴和皺褶;而皺褶則出現黃、白、鮮紅等色彩。
生活習性
通常是在遭到威脅或是驚嚇的情況下才會張開傘,因此一般馴養的傘蜥張傘的機會就會比較少見。其食量很大,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蟑螂、甚至小老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水果、魚肉、蝦仁等。天敵為蛇。形態及行為奇特,具有觀賞價值。
繁殖方式
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特別是在幼體階段,大致來說,成體的雄性體形比雌性大很多,頭部和頸傘也比較大,尾巴較細長,泄殖腔下方又會有凸起,體色比較鮮明。斗篷蜥卵生,在一年左右就會繁殖,不過最好養到兩年以上再繁殖比較安全,以免雌性體形過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過程中讓它們經歷一段低溫乾燥的期間,可以促進交配行為,交配通常在地面進行,在自然環境中,雌性會將卵產在樹灌或樹洞中,而在人工繁殖時,需要事先準備供雌性產卵的土堆,每次產下10~13顆卵,孵化溫度最好控制在27~29℃之間,不要超過30℃,否則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約一個半月幼蜥會孵化出來。在正常的飼養狀態下,斗篷蜥的壽命是15年。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