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條費樹蛙

側條費樹蛙

側條費樹蛙(學名:Feihyla vittata)是樹蛙科、費樹蛙屬的兩棲動物。頭長略大於頭寬或幾乎相等;吻較短,吻端略尖,吻棱鈍圓;鼓膜輪廓清晰;舌大、呈梨形,後端缺刻深。前肢適中;指間基部略有蹼跡;掌部有小疣,掌突3個,略顯或不顯。後肢細長;外側蹠間微具蹼;關節下瘤小,蹠部有小疣;內蹠突弱,略成橢圓形,無外蹠突;無跗褶。皮膚平滑,上眼瞼及背部有細小的痣粒;顳褶略顯而斜直。腹面咽喉部平滑,胸部無橫膚褶,腹部及股下面滿布扁平圓疣。生活時背面一般為灰黃色或淺黃色。腹面乳黃色或白色。

側條費樹蛙生活在海拔80-1500米處水塘附近的灌叢、蘆葦、香蕉、芭蕉葉上或雜草上,也有在林邊稻田邊的灌木葉或雜草上。鳴聲甚尖而高,發出“吱兒、吱兒”的叫聲,但音節短促。分布於高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 成體
體小窄長,雄蛙體長25毫米,雌蛙體長26毫米左右。頭長略大於頭寬或幾乎相等;吻較短,其長略大於眼徑;吻端略尖,吻棱鈍圓;頰部幾乎近垂直,略向外側傾斜,頰面有淺凹陷;鼻孔略近吻端,在背面僅能看到鼻孔的邊緣;眼間距幾乎等於眼徑,而大於鼻間距;上眼臉寬略超過眼徑之半;眼球明顯向外突出;鼓膜輪廓清晰,緊接於眼後,近圓形;無犁骨齒;舌大、呈梨形,後端缺刻深。
前肢適中,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端均有吸盤及邊緣溝,吸盤背面無“Y”形骨跡,第一指吸盤較小;指較寬扁,指長順序3、4、2、1;第二指的基部低於第三指的基部,其間距大,顯然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伸出;外側第三、第四指的基部極為靠近,與內側的第一、第二指形成相對的握物狀;指間基部略有蹼跡,外側2指緣膜較寬,第二指較窄,第一指幾乎無緣膜;關節下瘤著,第四指中部關節下瘤有一淺縱凹痕,似成一對;掌部有小疣,掌突3個,略顯或不顯。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酣關節達眼,左右跟部重疊,脛長略小於體長之半而長於足;趾端與指端同而吸盤略小;第三、第五趾等長;趾間蹼較發達,約為半蹼,第二、第三趾外側和第五趾內側蹼均達趾吸盤基部,第四趾蹼達遠端關節下瘤,並以緣膜達趾吸盤基部,蹼緣缺刻較深;外側蹠間微具蹼;關節下瘤小,蹠部有小疣;內蹠突弱,略成橢圓形,無外蹠突;無跗褶。
皮膚平滑,上眼瞼及背部有細小的痣粒;顳褶略顯而斜直。腹面咽喉部平滑,胸部無橫膚褶,腹部及股下面滿布扁平圓疣。
生活時背面一般為灰黃色或淺黃色,滿布均勻灰褐色星狀小細點,四肢背面的較體背面的稀疏而略大;上眼瞼部位色黑;體側由眼後方至胯部各有一條淺黃縱紋,上面有極稀疏的小點;自吻端沿吻棱至淺黃線紋下方為深棕色縱紋;頜緣及體側亮黃色。腹面乳黃色或白色。液浸標本背面為灰棕色,體側縱紋呈白色,較為明顯,整個體腹面白色。
  • 第二性徵
雄蛙第一指上有白色婚墊;有一對咽側下內聲囊,外麵皮膚較鬆弛近似外聲囊,聲囊孔長裂形,近下唇緣;有雄性線。
卵群外不呈泡沫狀,卵團成卵圓形,淺綠色;大小為20毫米×14毫米左右;卵粒較小,卵徑1.5毫米左右,連同卵外膠膜直徑1.8毫米,全乳白色。液浸卵粒為白色。
  • 蝌蚪
據Pope(1931)曾描述在中國海南採到的蝌蚪,唇齒式為Ⅰ∶2+2/+1∶Ⅱ,少數為Ⅰ∶4+4/1+1∶Ⅱ;尾肌部位有深色縱紋,縱紋的上面邊緣不齊整。

近種區別

側條費樹蛙外形與背條螳臂樹蛙Chiromantis doriae)相近。但背條螳臂樹蛙有體側及背部有5條深色縱紋;胸部有褶。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

生活習性

側條費樹蛙生活在海拔80-1500米處水塘附近的灌叢、蘆葦、香蕉、芭蕉葉上或雜草上,也有在林邊稻田邊的灌木葉或雜草上。鳴聲甚尖而高,發出“吱兒、吱兒”的叫聲,但音節短促。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高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西藏(墨脫)、雲南(景洪、河口)、福建(武夷山)、海南(瓊中五指山、樂東尖峰嶺、陵水吊羅山)、廣西(憑祥、龍州、上思十萬大山)。

繁殖方式

側條費樹蛙產卵季節頗長,在5-8月均可產卵。產卵在夜間進行,尤其是小雨或雨後的夜晚較多。卵產於水塘或稻田邊的植物葉片上,呈卵圓形,內有卵63-235枚。變態期蝌蚪殘留尾12毫米時,體長為12毫米左右。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