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35~48mm,犁骨齒兩列,體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圓,吻長大於眼徑,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頰部略向外側傾斜,鼻間距小於眼間距,瞳孔呈橫橢圓形,
鼓膜略大於第三指吸盤的寬度,
顳褶細,較平直,舌後端缺刻探。犁骨齒2列,略傾斜,左右間距小於
犁骨齒列的長度,齒列不超出內鼻孔後緣。前肢粗壯,
前臂及手長大於體長之半,指寬扁,掌部有成行小疣。指關節下瘤小,掌突2個不明顯,雄性婚墊不明顯。後肢細長,全長超過體長的1倍半,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前角,左右跟部重疊,脛長約為體長之半,脛寬為脛長的1/5,足比脛短。指端略呈方形,均具吸盤和邊緣溝,其溝將指端分成背面和腹面,指背面可見到“Y”形骨跡,腹面有清晰的肉質墊,第一指吸盤最小,第三指吸盤最大;趾端與指端同,但吸盤較小,第一、第五趾游離側具緣膜。指式:3>4>2>1;第五趾略長於第三趾,達第四趾吸盤下方。指間蹼發達,外側3指間具全蹼,第二指外側及第四指內側蹼達吸盤基部,內側2指指間蹼小;趾間全
蹼;外側蹠間蹼達蹠基部,趾關節下瘤小,內蹠突卵圓形,無外蹠突。皮膚較光滑,除手足以外,背面密布小痣粒;整個腹面滿布扁平小疣。背面綠色無斑,或頭部有不規則黃斑;從上頜緣經體側至達胯部有一條乳白色寬的縱帶紋,有的在眼下方最寬,體側帶紋寬約2mm左右。上臂顯露部位、肘關節、前臂外側至第四指外側,
肛門上方以及由脛跗關節經跗部至第五指外側均有乳白色帶紋;在上述白色帶紋的上緣或下緣鑲有淺紫色或淺黑色細紋;匍匐時股後面下方、
脛及足部的顯露部位為藍灰色或灰紫色;蹼近於灰黑色或灰紫色;整個腹面為乳黃色。
生活習性
白線樹蛙生活于海拔800m左右的山區竹林里,棲息於水溝邊的竹葉上。
地理分布
白線樹蛙僅分布於我國重重慶秀山,貴州梵淨山,廣西金秀縣瑤山、防城扶隆,國外尚未見有分布。本標本於1985年採集於貴州省梵淨山黑灣河一帶的河邊竹林,海拔約700 m。梵淨山是武陵山脈主峰,山體龐大,地勢隆起顯著, 海拔500~2570 m,總面積567 km,位於黔東北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地理坐標
北緯27°49′50~28°1′30,
東經108°45′55~108°48′30。它是我國亞熱帶
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的典型地區之一。
保護現狀
在貴州省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白線樹蛙 (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 。該標本與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白線樹蛙標本具有穩定的一致性特徵,與廣西金秀白線樹蛙 (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 Liu et Hu) 模式標本特徵相似,同時存在明顯差別。表現為:佛頂山標本指間蹼不發達,外側2指具半
蹼,第三指外側及第四指內側蹼未達吸盤基部,第二、三指指間蹼為1/3蹼,內側2指即第一、二指指間有蹼跡,上臂背面米黃色;白線樹蛙模式標本指間蹼發達,外側3指間具全蹼,第二指外側及第四指內側蹼達吸盤基部,內側2指指間蹼少;上臂背面為白色。佛頂山與梵淨山同屬於黔東北武陵山區,該物種為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新紀錄,地區特異性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