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樹蛙

雙斑樹蛙

雙斑樹蛙(學名:Rhacophoridae),體多細長而扁,後肢長,吸盤大,指、趾間有發達的蹼。末端兩指(趾)骨節間有介間軟骨(科征),與樹棲生活相適應。雙斑樹蛙分布於我國西藏等地,為樹蛙科樹蛙屬的兩棲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Rhacophorid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兩棲綱 Amphibia
  • 無尾目
  • :樹蛙科
  • :樹蛙屬
  • :bipunctatus
  • 國內分布:西藏
分布範圍,形態形態,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亞種分化,

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東南部。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已經確定分布區包括印度,緬甸和中國南部西藏等地,但可能分布區范南達馬來西亞。

形態形態

雄蛙體長31.6~38.7 (34.9) mm (n=3),雌蛙體長50.1~55.7 (52.9) mm (n=2)。吻端圓或有一個尖膚突,吻與眼徑等長; 鼓膜為眼徑的一半; 犁骨齒兩斜列,位於內鼻孔內側前緣。背麵皮膚光滑,腹面具顆粒狀扁平疣,前臂到第四指、跗部到第五趾的外側和肛上方有弱膚棱,跟部有一個小的三角形膚褶。指吸盤大於趾吸盤,幾乎與鼓膜等大,指間近似於全蹼; 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或鼻孔,趾蹼達趾吸盤處,趾腹面關節下瘤發達。背面顏色和斑紋變異頗大,多為綠色、藍色、灰藍色或灰紫色等,無斑或散有深色小斑點; 肱部無色斑,體側腋部有大小黑斑各一個,其後常常有一個較小的黑斑; 指、趾橙黃色或外側指、趾綠色等。幼蛙背面淺黃褐色,腹面白色; 四肢黃色。西藏墨脫南部(羅龍)的標本趾蹼鮮紅色,體側沒有黑斑。雄蛙有咽下聲囊。第25期蝌蚪全長26 mm,頭體長11 mm左右; 背面灰色,腹面帶有黃色,無斑。鼻孔位於吻眼之間; 眼位於頭背側,出水孔位於體左側;肛孔位於尾基右側; 尾末端圓,上尾鰭較下尾鰭略高; 唇齒式為Ⅰ:5+5/Ⅲ(或1+1:Ⅱ); 口角處有唇乳突1~2排,下唇緣為連續的兩排。
雙斑樹蛙雙斑樹蛙

生物學資料

本種標本生活於西藏墨脫縣南部的羅龍地區,海拔400 m。

種群狀態

該蛙僅在中國西藏地區發現一個分布點,其種群數量缺乏數據。受脅等級:未定。

亞種分化

斑腿樹蛙生活在池塘或稻田旁邊的草叢中,卵泡產在草間或浮於水面。海南樹蛙棲息在小溪附近,卵產在溪邊的水坑內,無卵泡。在中國的樹蛙中僅此種不產卵泡。斯里蘭卡的小鼓膜樹蛙在陸地上產卵約20粒,無卵泡。雌蛙有護卵習性,直接發育成幼蛙。種很多,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亞熱帶和熱帶濕潤地區。中國有29種。斑腿樹蛙分布最廣,北達甘肅南部,南至西藏南部。多種樹蛙棲息在潮濕的闊葉林區及其邊緣地帶。體背多為綠色或隨環境而異。繁殖習性反映了樹棲的生活方式,多數種類在伸向水塘上空的枝葉上產卵。例如峨眉樹蛙,在4~5月雨後傍晚,雄雌擁抱著爬到樹上,選擇垂向水池的枝葉產卵,雌性產卵時先排出液體,借左右脛跗關節相互攪拌,形成泡沫狀,卵即產於泡沫內;雄性排出精液,使卵受精。如此反覆,歷時2~3小時。產卵後,雄性隨即離開,雌性以後肢將卵泡用葉片包捲起來之後才離去。卵泡乳白色。孵化前後泡沫液化。小蝌蚪通過運動或被雨水沖刷,到達樹下水池,在此繼續生長發育、完成變態。
雙斑樹蛙雙斑樹蛙
黑蹼樹蛙樹棲性強,體極扁平,胯部細,指、趾間的蹼發達,肛部和前後肢的外側有膚褶,增加了體表面積。從高處向低處滑翔時蹼張開,可以減慢降落的速度。黑掌樹蛙可從4~5米的高處拋物線式滑翔到地面,從而有飛蛙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