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構念理論

個人構念理論

個人構念理論悄悄地出現於心理學舞台上,並且完成於凱利(1955)。它與傳統心理學理論的區別在於它的關於人即科學家的中心思想。從歷史上看,心理學仿效自然科學把有目的和有知性的科學家與科學家的無知性的和機械的研究課題區別開宋;凱利則堅決主張人人都是科學家或心理學家,他們推斷著自己的本性和世界的本性:他們的行為就是基於由其理論得出的預期而不斷進行的試驗;他們按照他們的預期與隨後出現的事件之間的關係改變著自己的推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個人構念理論
  • 外文名: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 中心思想:人即科學家
起源,詳細內容,

起源

喬治·凱利(George Kelly)在50年代中期提比了較有影響的人格認知理論,稱為個人構念理論( personal construct山eorv)這一理論突出強調人以自身主觀世界的主動的認知性的構造。凱利指出,人不是環境的犧牲品。環境事件本身雖不可改變,但人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對它進行解釋。人總是不斷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構造(認識)自己的過去(反省歷史),定義自己的現時問題(檢驗現實),預測未來的環境。

詳細內容

凱利認為,每個人都像是個科學家,建立種種理論來理解和預測周圍的世界,特別是人際環境,這些理論就叫作個人構念。具體地說,一種個人構念就是人關於兩個事件如何相似而區別於第三個事物的觀念。它並個是簡單的標籤,用來給觀察到的行為做標記。它指引人們在巡視環境對應去廠解哪些方面,並影響人們對這些方面的反應。
凱利認為,一套個人構念組合起來就構成一個人的觀念系統,這個系統決定著他如何去思想、體驗、行動和認識新情境。換言之,整個系統就是人的人格;構念系統完傘是個體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構念系統,內容小同,數量不同,構念不同相聯繫的方式以及複雜性均不同。因此,要想理解人,就須努必力以對方的方式看世界,以對方方的構念系統而行,以自己的構念系統為基礎。
凱利認為構念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特殊的,雖然它們經常以相似的辭彙來表示。每個人的構念與他人的構念有潛在的不同,那么人們之間如何進行有效的互動就成為一個問題。凱利認為認識他人意味著檢驗自己的構念與他人構念的不同之處,他們的構念體系在多大程度上相似,他們就在多大程度上相似。在這個觀點中,人際互動包括體驗他人的角色,角色體驗需要建構他人然後建構你的角色。核心角色對一個人的認同感是相當重要的。
用Rep Test對凱利的觀點進行評鑑,評鑑人們在建構他們的角色關係和他們經驗的其他方面時套用的構念。凱利關於自我管理問題的觀點是,當事件在構念體系合宜範圍以外時人們就會體驗到焦慮,當他們預測構念體系的重要方面由於不佳的預測效率而需要重新組織時,人們就會體驗到威脅。凱利發展了一種固定角色療法,使人們從事平常不能從事的行為,目的是發展他們建構事件的不同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