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建構理論

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一譯“個人構念理論”,亦稱“個人構念心理學”。美國心理學家G.A.凱利1965年提出具有現象學特徵的認知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人都是科學家”,即所有人都像科學家一樣通過創立能使自己準確預期未來的理論,力求減少不確定性,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個人預期未來的主要方法是個人構念,即個人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解釋和賦予意義的過程。若由構念產生的預期與經驗相符,則構念系統有用,反之,則構念系統應加以修改或拋棄。個人建立的構念系統通過預期未來事件指引其生活傾向。

個人構念一般用語言表達,其性質和形成原理包括11條定理或推論,即建構定理、個性定理、組織定理、二分法定理、選擇性定理、範圍定理、經驗定理、調整定理、片斷定理、共同性定理、社會性定理。G.A.凱利反對傳統的動機理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動機。當人遇到新情境時,其行為按詳察一預斷一控制的循環進行。G.A.凱利認為健康人格有下列特質:願意評價自己的構念並驗證自己對他人的知覺,及時拋棄、修改自己的核心構念系統,願意擴展自己的構念系統,有充分發展的角色構念庫。他把神經病患者比喻成“蹩腳的科學家”,其構念系統不能有效預期未來,但仍被堅持。治療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成為“好的科學家”,由此設計“角色構念庫測驗”,用固定角色療法治療患者。該理論對理解人如何感知周圍世界具有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價值,在心理治療、教育心理、工業心理、人際關係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套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