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流年

俯仰流年

《俯仰流年》是詹福瑞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6月。

該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輯追憶童年往事,還原故鄉舊景,追思故人,感懷生命流逝;第二輯緬懷前輩學者,散記文壇趣事;第三輯追思學問生涯,感懷人世滄桑;第四輯收入作者對當下熱點話題的回應文章,涵蓋大學教育、自尊人格、清雅格調等,漫談文化生活,針砭時弊。全書回憶了作者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濃縮了其至誠、至善的人生信仰與人格操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俯仰流年
  • 作者:詹福瑞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首版時間:2017年6月
  • 字數:221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俯仰流年》,取歐陽修採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俯仰流年二十春”之意,是作者的第一部散文集。全書共分為四輯,第一輯回憶鄉土生活,作者以濃重的懷舊情調寫故鄉、故人,讓人真切地體會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生活的實況。文字滲透著溫情、無奈與悲憫,折射出中國農村由傳統到現代的變革,更具當代感。第二輯緬懷前輩學者,寫老一輩學者惟精惟一的治學態度,寧折不彎的人格操守,扶持後學的無私精神,讓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人的可親、可敬、可愛。第三輯追思學問生涯,感懷人世滄桑,再現了作者作為文人、學者、師者、圖書館館長多元豐富又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第四輯中收入作者對當下熱點話題的回應文章,涵蓋大學教育、自尊人格、清雅格調等,漫談文化生活,針砭時弊,反映了一位有擔當人文學者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

作品目錄

第一輯
姥姥家
冬暖
跟著父親闖關東
家常菜
關帝廟
青龍河
村裡的同伴
丁印校長
班主任
我的國小
與《三國演義》的緣分
疏淡了回家的念頭
第二輯
北方之大儒
胡適的學生
一代學人的良知
著者不朽
先生不填表
禪邊風月
學者歸來
一封推薦信
國家圖書館的310室
落寞的紀念日
悼李離
雷公與三位女性
茶緣
記紅梅
一雙撲閃閃的大眼睛
第三輯
賀年卡
吳公館
與影子為鄰
旺角書店
會稽山之夜
吉古阿機
杭州女子
《文學遺產》編輯們的印象
尋蹤古代讀書人(上)
尋蹤古代讀書人(下)
第四輯
人:大學永恆的主題
接軌乎?錯位乎?
養士的氣度
不能自持
魂兒的丟失
我們正忘掉自然
清雅與現代城市品格
傳統文化的回歸
活性的文化
國學就是經典之學

作品鑑賞

《俯仰流年》最感性也最為動人的部分,當屬第一輯中作者對於自己童年少年生活往事的追憶。作者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回憶中既有超越具體時空的兒時情趣,也有那個時代所獨有的印痕。《姥姥家》里的姥姥、姥爺、舅舅、大姨和二姨,命運大多坎坷侘傺,悲苦之處令人唏噓不已。《村裡的同伴》中那些兒時夥伴,弱智的四頭,俊俏的表妹素素,綽號“二特務”的國小同學,因了稟賦、個性以及與時代的糾纏,而擁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際遇,其間的期望與掙扎,幻滅與無奈,讓人感慨。即便是日常生活,尋常物事,被時光窖藏後,回憶中也沁溢出一縷別樣的溫馨。《冬暖》一文,對於故鄉冬天砭骨嚴寒的描繪真切細膩,北風怒號,土地凍裂,屋子仿佛冰窖,讀來恍如身臨其境,而來自父母的關愛,仿佛炕沿上那盆紅紅的炭火以及被母親提前焐熱的被窩一樣溫暖。《家常菜》如數家珍般盤點了那個貧瘠年代的美食,無非是凍豆腐小蔥蘸醬土豆燉豆角、酸菜粉條汆白肉等家常菜餚,但因為和家鄉、童年有關,也就具有了特別的滋味。這些篇章中,作者封存的記憶被喚醒,藉助大量真切生動的細節,出色地實現了對往事情境的還原。每一篇文章都是真情灌注,卻不泛濫誇飾。即便是表達至為深切的哀痛之情,文字間氤氳出的情感色調也是哀而不傷,具有一種節制蘊藉的氣質。
書中的排序其實也是應和著作者的生命流程,回憶中開始走來眾多的學界人物。第二輯的內容,大部分是緬懷前輩學者。韓文佑先生,魏際昌先生,詹鍈先生,傅璇琮先生,任繼愈先生,雷石榆先生……既有作者不同求學階段的恩師,又有工作中結識的長輩和同事,交誼深篤,聲氣相投。他們身上突出地體現了老一輩知識分子心憂天下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標舉的“士人”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質。他們的道德風骨和學術文章,淡泊名利和潛心向學,堪稱讀書人的楷模。他們的個性氣質,在書中也多是通過生動的細節予以呈現的,雖然經常只是寥寥幾筆。如李白研究專家蘇仲翔先生亦是書畫名家,飽經磨難依然不改豪爽曠達,旅次中見到一家“太白酒樓”,酒興大發,便與店家說好,展紙揮毫,以字換酒;擔任多年國家圖書館館長的一代大儒任繼愈先生,則是“望之嚴整,即之溫厚,聽其言淬鍊而不乏幽默”,以其思想、學問與人格的力量,營建了一個雖然不見形跡但又確鑿存在的氣場,讓每個員工內心都存有一種底氣。
書中表露的撫今追昔之感,不但體現在對於具體的人和事的追懷上,而且也體現在情和理的發抒和探究上。這一點主要見於後面兩輯的文章中。古典文學研究是作者的本行,因此很自然地,他多以這方面內容作為激發情感、啟迪思想的線索,於出文入史中,展開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會稽山之夜》細緻入微地描繪了自己夜宿會稽山的感受。夜色清寂,萬籟俱靜,唯有月光無聲地流淌,他想到了在此留下不少佳話的謝安王羲之等古代名士,愈發理解了他們寄情山泉林壑、與大自然無比親近的心性,領悟到這座名山正仿佛是一隻“澡雪精神的淨瓶”。《尋蹤古代讀書人》可謂是對這一群體最為主要的精神屬性的詳盡描述:修齊治平致君堯舜的救世理想,優遊林泉、沉醉煙霞的遁世情懷,安貧樂道、威武不屈的人格操守,手揮目送、求真問玄的自由心靈。
當然,作者並非泛泛地發思古之幽情,更主要是為療治當下的諸多弊端,尋求一份來自時光深處的啟迪。不少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進入他關注的視野,他的貶責和倡導,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的深刻認知。《我們正忘掉自然》一文視域開闊,既詩意盎然地描摹了古代中國人和大自然水乳交融般的和諧關係,又通過西方當代生態文學作品揭示了歐美作家對自然的傾心,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徵”,不但給人們提供生存的資料,也參與了對人的靈魂的塑造。當前人們精神生活的格調變得越來越卑下,與日益疏遠大自然有著密切關聯。有鑒於當前城市建設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在《清雅與現代城市品格》中,他將“清雅”這個原本衡量古代士人審美情趣的指標,作為當下城市建設應該具有的品格,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居處的人文氣息,以期糾正貪大求全、追逐奢華、過分物質化的弊端。這些文章的共同之處,便是作者從所安身立命的傳統文化中,發現了對於當下生活具有借鑑乃至警示作用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不妨說,他的所思所感,也正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時代命題的個性化、具體化的表達。同樣,這種面向重大問題的發聲,又可以看作是對傳統知識分子心憂天下的價值關切的接續。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8月9日,《俯仰流年》入圍中華讀書報8月推薦榜。
2018年5月16日,《俯仰流年》入選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作品評價

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陳建功:《俯仰流年》這本書,有鄉土氣、書卷氣、名士氣,表達了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家國之憂。
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延青:人的一生紮根於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俯仰流年》是一個六十多歲的人回憶青少年時期的一些經歷,從中讀者看到了當年的時代風貌,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也看到了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意義。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鵬:他的散文敢思、敢寫、有真情、說真話,比如說關於傳統文化,現在很多人一說傳統文化就好得不得了,忠孝仁義好得不得了,但是福瑞他就說傳統文化有好的、有壞的,要做好精華與糟粕的剝離……有關大學辦學就一句話,“人:大學永恆的主題”。大學就是培養人的,應該有氣氛、有抱負、有胸懷、有容納、有容量、有涵養。這寫得就跟別人不一樣,有見地。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管士光:作為一個學者,他對文學的感覺非常敏銳,細節也非常真切。比如他寫到母親把棉襖蓋在他身上,很簡單的一個細節,他在想母親是怎么把棉襖蓋在自己身上的,寫得很真摯。這本書很多地方都是這樣。有些作家、有些學者在寫作的時候容易大而化之,寫得絕對正確,但是讓你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福瑞的這本書中的很多細節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許有些文章我們會慢慢淡忘,但是有些細節我們肯定會記住。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書里穿插了一些照片,而且是黑白照片,我覺得在看這些照片的時候感觸非常深。我覺得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輓歌或夜歌。讀第一輯的時候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觸,它這裡面所記述到的一些空間、物器在這個時代已經不見了,它已經被徹底地連根拔起,成為一個時代的鄉村遺棄物……當我們兒時熟悉的那些鄉村事物到了現在完全不見的時候,那種感受,那種對故地、故事、故人的記憶也好或者說追挽也好,這種故鄉被懸置的狀態,我覺得它為每一個中國的讀者提供了一個黑白的精神雕像。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俯仰流年》
2017年6月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978-7-80768-191-5

作者簡介

詹福瑞,河北青龍人,1953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長期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南朝詩歌思潮》《中古文學理論範疇》《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論經典》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另著有學術隨筆集《不求甚解》、詩集《歲月深處》、散文集《俯仰流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