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白話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採桑子十首》分別從不同角度描繪了西湖之美,表達了詞人留連光景的喜悅心情。作為歐陽修山水詞的代表作,《採桑子十首》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一、化整為零的藝術構思
所謂化整為零的藝術構思,即在進行藝術構思時,按照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將表現對象分成若干單元而分篇詠之。在作品中,這若干個單元相互獨立、互不重複,但又有著密切的聯繫,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採桑子十首》就是詞人化整為零的藝術構思的結果。
歐陽修徜徉於西湖之濱,醉心於山水之間,把西湖異時之景行諸筆端;一首詞就是一組鏡頭,構成了西湖美的一個側面。這樣,十首詞就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描繪西湖之美,從而形成了作者和讀者心目中的西湖整體和全貌。可見,歐陽修是有意把這十首詞作為一個整體來寫的。
十首《採桑子》有五首是以時間開頭的,分別寫不同時間、場景下的西湖美景。凡西湖之所見,西湖之所有,盡囊括於詞人筆下,統一於作者刻意營造的意境之中,統攝於和諧寧靜的基調之下。詞人選擇了“春深雨後”、“群芳過後”、“ 清明上巳”、“荷花開後”、“殘陽夕照”這些時刻描寫西湖之美。春深雨後的“百卉爭妍”、清明上巳的 “滿目繁華”之美自不待說,即便是群芳過後的“狼藉殘紅”,也給人以無限的美感。試看第一首和第三首: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其一)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其三)”
前者描繪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遊春圖景:泛舟湖中,觸目所及,“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顯示出春的生機;用琉璃類比水面,又顯出湖面的平靜與明淨。所有的一切,包括“綠水”、“芳草”、“長堤”、“笙歌”、“沙禽”,還有遊船,都融化在一個極其靜謐的背景之中。後者同樣是寫泛舟湖中,以酒後微醉者的眼光來打量西湖美景。“行雲卻在行舟下”句,細緻地寫出了水天上下輝映的晶瑩境界,寫雲的倒影用“卻在”點明,接著以“空水澄鮮”進一步描繪水之清澈,最後以“疑是洞中別有天”出之,顯得委婉含蓄。兩詞著眼點雖然相似,情感基調也一致,但所涉內容有較大差異,因此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和認識西湖之美。
前九首寫山水、花草、蜂蝶、雲霞,從不同的角度描繪出了西湖美景的全貌,並統一於同一基調之下。第十首寫人生感悟,則明顯帶有“總結”的性質。退居潁州,詞人如願離開了充滿險惡是非的官場,在與西湖的親近中,內心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一切都歸於平淡,這也是詞人在歷盡繁華之後的人生感悟。此次歸潁,“誰識當年舊主人”,既有人世滄桑之感,更含有要在此開始新的生活之意。這種生活感悟,顯然是建立在前面所描繪的西湖勝景和獲得的適意心態基礎之上的。
現代系統論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如單就其中某一首來看,顯然只能窺見西湖美景之一隅。而把這十詞聯繫起來,視其為一個整體,則能感受到作者筆下西湖美景之全貌,感受到作者構思之匠心。面對西湖,詞人顯然有太多的話要說,而作為小令,由於篇幅短小,含載的信息量較少,因而詞人借鑑民間鼓子詞的形式,創造性地運用“組詞”的方式,化整為零,構思成詞。
二、動靜結合的描寫方式
古人在創作詩詞時很注意運用“以動襯靜”或“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創造出美好的意境。歐陽修以靈動的筆觸、動靜結合的方式描繪了西湖的景色,給我們展現了一幅俊逸明秀的西湖美景圖。
如第一首緊扣“西湖好”這一主旨來寫,上片突出西湖風光之美:輕舟短棹,暢遊西湖,湖面綠水逶迤、碧波蕩漾,長堤上芳草繁茂、一片生機。在優美秀麗的景色中,笙樂隱隱,歌聲處處,更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風光與人物的愉悅心情融為一體,構成了明秀的意境。下片寫湖水平滑明淨,猶如琉璃,船行其上,平穩悠閒,稍稍碾出了道道漣漪,驚起了棲息於沙灘的水鳥;以動襯靜,突出了水面的平靜,也襯託了詞人心態的平靜。靜態的湖水與動態的遊船和沙禽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再看第八首和第九首: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具鮮。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弦。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其八)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苹汀。十傾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西南月上浮雲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其九)”
兩首詞側重於靜態景物描寫:風清月白的夜幕下,西湖如一片晶瑩的瓊田;岸邊小舟橫放,放眼望去,寬闊的湖面波平如鏡。美景迷人,吸引詞人蕩舟西湖,以致產生了“人在舟中便是仙”的錯覺,將大自然難以形容的風態和人物悠閒飄逸的心境同時呈現了出來。詞作的大背景是靜態的,水面、鷗鷺、小舟是靜止的,如果沒有管弦聲響、風吹水面的動景,這靜景便會成為毫無生氣的滯景、死景,有了人與物的活動,畫面便活了起來。
這十首詞,有些側重於靜態描寫,靜中有動,以動襯靜;有些側重於動態描寫,動中有靜,以靜顯動。詞人用心感受西湖山水物情之美,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在景物描寫的方式上,表現出靜與靜結合的特點。
三、平淡清新的藝術風格
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其風格往往是發展的和多樣的;歐陽修就是這樣一位作家。其詞風格,主要有疏雋和深婉兩種,《採桑子》組詞,則又顯示了另一種風格特徵:淡雅清新。
“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作詞尤為如此。詞為主情文學,有自己的文體特徵。汪莘《方壺詞自序》說:“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
詞為艷科,一般具有艷麗婉轉形式特徵與蘊籍風流的情感特徵,要做到平淡自然實屬不易。歐陽修詞風就經歷了一個由麗柔婉到平淡清新的轉變過程。他早年的詞作《南歌子》,為詠新嫁娘之詞,題材和風格都襲晚唐五代傳統。中期之詞,多抒寫人生感慨,如《朝中措》,借送別以抒情,表達了“揮毫萬字,一飲千鐘”的豪邁情懷。晚年詞風走向平淡,《採桑子》組詞即是代表作品。試看第四首: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垂柳闌乾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
寫暮春憑欄所見之景,雖然百花凋零,景色依然迷人。上片寫群芳凋後,殘紅鋪地,飛絮繚亂,一片春光衰殘;下片言遊春過後,笙歌散盡,遊人歸去,一湖暮色沉寂。微風之下,殘花散亂、飛絮迷濛、楊柳搖曳,景象迷離婉麗;但若細加品味,則能給人一種特別的審美享受。儘管“始覺春空”給人一種寂寥的感覺,但詞人淡淡地以清曠自適出之,因此,雖有寂寥,但並不傷感。這種失落繁麗後的虛寂、幽寂、閒寂,是一種經歷了人生諸多坎坷之後的淡定心態,是一種“豪華搖落見真淳”的人生的最高境界。詞的收束,收得自然而有神韻,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再看下面兩首:
或置身於畫外,或身處於畫中,詞人在用心體會著西湖無所不在的美。雖然熱鬧繁華的西湖是美的,但我們可以看到詞人更欣賞那種繁華過後的自然平淡之美。其五下片描寫主人公靜靜地憑欄欣賞芳草斜暉、水遠煙微、白鷺自在飛翔的場景,給人一種安詳靜謐的感受;其七的結句,“一片笙歌醉里歸”,則完全可以想像到游湖醉歸時詞人內心復歸平靜的境況。
相對於晚唐五代麗的詞風,《採桑子十首》的審美風格都極為平淡清新。由絢爛歸於平淡,由麗轉向清雅,這或許可作為歐陽修一生及其創作的總結。
名家點評
後世影響
首先,《採桑子》組詞在內容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作專以抒寫濃重的憂傷情緒為主要內容的格局,以清麗明快之景入詞,抒發詞人對西湖勝景的喜愛之情和恬淡自適的生活情調,從而拓展了詞的表現內容。在詞作之前有一段《西湖念語》:
“西湖之勝概,擅東潁之佳名。雖美景良辰,固多於高會;而清風明月,幸屬於閒人。並游或結於良朋,乘興有時而獨往。鳴蛙暫聽,安問屬官而屬私?曲水臨流,自可一觴而一詠。至歡然而會意,亦傍若於無人。”
作為組詞的開場白,念語交代了歐陽修創作這一組詞的背景與心態:歷經患難之後退居西湖,置身於佳山勝水之間,一觴一詠而興味無窮。從表現內容上看,組詞儘管偶爾也流露出微微的惆悵,但總體上都是以清麗之景來寫愉悅之情,而詞人作為“閒人”對各種景物歡然欣賞,其深層的文化內涵是以“屬私”之“自我”與“屬官”之“他我”相抗衡,從而標舉了文人士大夫人格獨立的價值。從題材內容上看,《採桑子十首》突破了傳統詞作多以男歡女愛、離愁別緒為基本內容的創作傾向而趨向於雅,使詞的表現內容得到了拓展。抒發真實情感,表現嚴肅的人生主題,是歐陽修這一組詞作對後世詞的創作能突破“艷科”籬藩所產生的重大啟示。
其次,在宋代,歐陽修是最早將民歌鼓子詞的聯章體形式引入詞的創作的文學家,為宋詞的創作發展了一條新的途徑。所謂聯章體,是指由兩首以上相同詞牌的詞聯合組織在一起,歌詠同一類事物或性質相同的事物的詞體形式。《採桑子十首》合詠西湖美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有機的形式集中地表達了詞人的思想情感,從而成為宋詞聯章體形式的創作典範。後來效仿者頗眾,如趙令《商調蝶戀花十二首》,黃裳《漁家傲・詠月七首》、《蝶戀花・月詞十首》,洪适《漁家傲引十二首》,李子正《減蘭十梅》,王安中《安陽好九首》等,均為以聯章體的形式來體物抒情的組詞。這與歐陽修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再次,《採桑子十首》中所體現出來的明麗輕快的情調與清新淡雅的風格,與晚唐五代以來或柔婉或麗的詞風,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從而引領了宋詞的一種新的風尚。雖然這些清新、淡雅的詞在歐詞中只占一小部分,但其所呈現出獨特、趨新的風格特徵,給詞壇帶來了一番新氣象,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如毛滂、朱敦儒等創作的詞作,在題材、情感表現和審美風格上,都與歐陽修的《採桑子十首》有較多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