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白衣裳憑朱闌立

《採桑子·白衣裳憑朱闌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詞的上片使用典故表達了詞人對所念之人的思念之情, 下片藉以大雁這一意象來抒發苦等書信的一味相思。此篇形象勾勒,景物描寫,心理刻畫,處處表現其“一味相思”的情結。全詞平淡語淺而流美深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採桑子·白衣裳憑朱闌立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採桑子
白衣裳憑朱闌立,涼月趖西。點鬢霜微,歲晏知君歸不歸
殘更目斷傳書雁,尺素還稀。一味相思,準擬相看似舊時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

①採桑子:詞牌名,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②朱闌:即朱欄,朱紅色的圍欄。宋王安石《金山寺》詩: “攝身凌蒼霞,同憑朱欄語。”
③涼月:秋月。趖(suō)西:向西落去。趖:走,移動。
④歲晏:一年將盡的時候。唐白居易《觀刈麥》詩: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⑤準擬:料想、希望。

白話譯文

身著白色華裳靠在朱紅色的圍欄,秋月慢慢向西落去。點染兩鬢,已經發白,一年將盡,不知道君還能不能歸來呢?
天已經很晚,還在苦苦等待傳信的大雁,細小的手絹還是那么稀少。一味的想思,希望可以和原來一樣彼此想看。

創作背景

該詞乃詞人歲末懷人之作,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考證,所懷之人是誰也已難考證。或是久思未見的初戀,抑或是亡故的妻子,抑或紅顏知己沈宛,又或者是摯友貞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寫自己在月夜憑欄遠望,思念友人,希望友人早日歸來。在思念中微蘊年華凋零的身世之感。白衣朱欄,色彩明艷,形象鮮明。細品這詞,頗有意味,善於用典的納蘭,仍舊在短詞之中,巧妙化用了前人的語句。詞中上片的首句就是取白明代王彥泓的《寒詞》十六之一,文曰:“從來國色玉光寒,晝視常疑月下看。況復此宵兼雪月,白衣裳憑赤欄乾。”
下片藉以大雁這一意象來抒發苦等書信的一味相思。大雁有典,取自《漢書·蘇武傳》。因而有了鴻雁傳書一說,大雁這個意象也在詩歌中蔓延起來。文人寫雁,用以表達思鄉懷人的情思。最後,末句引用宋時晏幾道《採桑子》:“秋來更覺銷魂苦,小字還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舊時。”秋來銷魂之苦,苦之深,思之切,叫人亂了心緒,坐想行思,怎也無法躲避開這紛亂的回憶,對故人的相思。怎得想看似舊時,懷念過去之人深切苦楚,可如何能回到舊時的時光,不再為這時光漸遠而傷懷嘆息?恐怕時光的腳步還是聽不見他心底恰似痴狂的吶喊,無法讓他如願穿梭回到過去。
“一味相思”是這首詞主旨,全詞圍繞此句展開二詞平語淺,文不甚深,但是行文流美深婉,刻畫細膩。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是闋為懷念南方友人之作。”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