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

《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組詞《採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詞寫暮春依欄觀湖遊興之感,描寫了潁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詞人在暮春美景中寄託閒適之情。上片寫暮春之景,下片言眾人歸去之靜。全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詞以細雨雙燕狀寂寥之況,於落寞中尚有空虛之感,文字疏雋,感情含蓄。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詞牌格律,詞牌說明,格律對照,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採桑子
群芳過後西湖好⑴,狼籍殘紅⑵,飛絮濛濛⑶。垂柳闌乾盡日風⑷。
笙歌散盡遊人去⑸,始覺春空。垂下簾櫳⑹,雙燕歸來細雨中。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群芳過後:百花凋零之後。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⑵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⑶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濛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⑷闌乾:橫斜,縱橫交錯。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
⑹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帘子。

作品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濛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遊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濛濛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帘子。

詞牌格律

詞牌說明

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令“、”羅敷艷歌“、”羅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楊下採桑》,南卓《羯鼓錄》作《涼下採桑》,屬“太簇角”。此雙調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為之。《尊前集》注“羽調”,《張子野詞》入“雙調”。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

格律對照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
飛絮濛濛,垂柳闌乾盡日風。
中仄平,中仄平平中仄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中仄平,中仄平平中仄
(說明: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加黑體字為韻腳所在。)

創作背景

本詞作於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遊玩,心生喜悅而作《採桑子》十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甚愛潁州西湖風光,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閒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由此引出“群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群芳過後”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讚美說“好”,並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於此。
過片表現出環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遊樂的盛況。“笙歌散盡遊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遊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遊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複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後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裡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後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後,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後的閒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於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全詞取境典型,敘事抒情結合。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名家評論

劉永濟詞論》:小令尤以結語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勢,於結句得之,自然有神韻。如永叔《採桑子》前結“垂柳闌乾盡日風”,後結“雙燕歸來細雨中”,神味至永,蓋芳歇紅殘,人去春空,皆喧極歸寂之語,而此二句則至寂之境,一路說來,便覺至寂之中,真味無窮,辭意高絕。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此詞工於雕琢,琢靜境,靜怡人心。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上片言遊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通篇於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並可想像而知也。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西湖在宋時,極游觀之盛。此詞獨寫靜境,別有意味。
語言學家劉征評此詞:語言輕重有致,描繪優美,情感真摯,是醉翁一篇優秀的代表詞作。
陳寅恪:歐陽修工於靜景,《採桑子》十首可謂其晚年一大力作。“群芳過後西湖好”一詞,著力寫得心景相通,呈現的是西湖的靜,這與心態是相合的。他為我們展現的是西湖殘紅、蒙蒙飛絮、人歌散盡的場面,這要聯繫歐陽修的生活看,雖然適居潁州,但晚年的悲涼不可避免,所以首先刻畫得悲涼些。“好”字可以看做是一些自我安慰吧。“始覺”在此很重要,這意味著他突然悟透了人生悲歡離合。這樣的措詞與他晚年信禪有關。人生也許就是如此,在詞中,作者已經表達出了對生活的看法,總結了自己的一輩子,“雙燕歸來細雨中”是對自己的感嘆罷。這首詞取境與別人不同,是不俗的,融合自己對人生的總結也是不俗,這點就不愧是八大家了。整體看,全詞大概是《採桑子》十首的縮影,依愚論,它是歐陽修一大佳作。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修畫像歐陽修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