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信義宗教會所尊奉的神學傳統。發端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三原則:“唯靠聖經”、“唯靠恩典”、“唯靠信心”,經由路德與梅蘭希頓等人整理成為體系,由後世信義宗神學家甄別和發展,其核心主張收錄於《協和書》,內容涵蓋:1、使徒信經;2、尼西亞信經;3、亞大納西信經;4、路德的大小教義問答;5、奧格斯堡信綱;6、奧格斯堡信綱辯護;7、施馬爾卡爾登信綱;8、協和信條。概而言之,信義宗神學主張回到《聖經》所啟示的純正福音,即“因信靠恩典稱義”的福音,同時主張在“無關宏旨”的問題上適當保留古教會的禮儀,屬於改教穩健派改教主張。其主要觀點如下:1、唯靠聖經;2、關於稱義;3、關於信心;4、關於善行;5、聖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義宗傳統
- 外文名:Lutheran Tradition
- 屬性:神學傳統
唯靠聖經,關於稱義,關於信心,關於善行,關於聖餐,社會影響,
唯靠聖經
認為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是通過使徒和先知傳達給人的,是衡量基督徒信仰的標準。協和信條稱聖經為“舊約和新約所包含的先知和使徒文獻,是以色列民純全清澈的泉源,是評判所有教師和教訓的標準。”由於上帝拯救的福音通過《聖經》獲得聲言,因此稱《聖經》為causa media,即上帝設立向世人啟示其自身及其美意的中媒。同時認為信心是人對《聖經》宣告的恰當回應,人也只有憑信心的才可以恰當地理解《聖經》,認識上帝及其計畫。
關於稱義
拒絕舊天主教關於人行善工成義的說法,區分“外在的義”和“內在的義”。認為前者體現於社會生活,可以通過正直的品行而獲得;後者則是心靈的純潔和完善,代表人與上帝的正常關係,無法靠外在行為獲取,只能經由上帝的恩寵而賜予。人稱為“義人”完全是仰賴恩寵:上帝因為基督的捨身替人贖罪償還罪債,滿足上帝公義的要求,從而將基督的義歸於那些相信的人,算他們為義人。這裡的“稱義”不僅指赦免罪過,而且是把相信的人算為像基督那樣的義人。《奧格形斯堡信綱》稱“稱義”乃是“憑藉他人的義,即基督的義而赦免有罪的人,宣告他為義。”
關於信心
上帝的恩寵是白白向世人提供的。但是人要獲得恩寵,需要憑信心來接受,就是內心接受基督為自己的罪而受難,委身依靠上帝的憐憫以獲得稱義的地位。信義宗神學十分警惕有人可能把“信心”誤解為善行之一,或者以為可以通過信心而換取恩寵,因此它強調:信心絕非是佳美的善行之一,不是取悅上帝的美德,它是乞丐領受施捨那般的態度:內心承認並完全依靠基督的功勞,而放棄靠自我的道德能力成義的企望。
關於善行
信義宗神學與羅馬天主教最大的分歧在於信心與善行的關係。天主教天特會議申稱:稱義是上帝對初信之人的作為,使人獲得行善的道德能力,有能力通過善行獲得上帝的喜悅。而信義宗神學認為信心關乎人與上帝的關係(Coram Deo),善行關乎人與人的關係(coram hominibus)。人無法靠善行取悅上帝,但信心可以生髮善行:通過信心靠著恩寵稱義的人,由於生命本質的改變,愛和善行自然流露。但善行決不能理解為人可以藉以取悅上帝的功勞。
關於聖餐
主張基督的身體和血真實地臨在於聖餐所祝聖的餅和酒當中。信義宗神學拒絕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但又主張“真在”,這與信義宗的聖經觀有關。信義宗神學家相信:由於《新約聖經》中設立聖餐的經文明確提到信徒在領受餅和酒的同時即領受了基督的身體和血,就絕不能單單把聖餐的奧跡弱化為“象徵”,因為解釋《聖經》的時候,除非有不可拒絕的原因使得象徵解釋更加有道理,否則應當嚴格按字面解釋。因此,聖經說“臨在”,就是真實臨在。
社會影響
信義宗神學緣起和發展在德國,以後隨著信義宗教會的擴展在北歐、北美及今日第三世界都有發展。今日世界信義宗教會的信眾有約7000萬,其中北美有900—1000萬,其信仰受到信義宗神學傳統的塑造和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