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歷史
相傳,最初的俐侎人由景谷、景東一帶遷徙而來,由於居住地面潮濕,建蓋房屋時,一般要離地3尺5寸,曾稱為"離地人",後改名為"俐侎族"。新中國成立後,把俐侎人劃歸為彝族,作為彝族的一個特殊支系,現主要分布在永德縣烏木龍,此外鳳慶縣郭大寨團山村,營盤鎮,雲縣幸福鄉老街、野豬塘、安太等地也有分布。
民族信仰
俐侎人崇拜自然,崇信萬物有靈,認為世間存在著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人類活動,主宰著人們的幸福安康,各式各樣的祭祀儀式表達了俐侎人對幸福生活的虔誠與嚮往。
民俗文化
俐侎人有祖先崇拜的習俗,家中設有祖神台,凡家中老人去世,埋葬後的都要製作蠟人神偶,將死者亡魂轉變為祖神加以供奉。喪葬習俗里,喪事家人必須請朵希(祭司)誦經開悼、哭婆哭送、後人繞棺、捏制蠟偶進行供奉祭祀,設祖神台、祖神籮、蠟偶祖神等祭拜。祭司,當地成為"先生",也被稱為"朵希"。專門為人舉行喪葬儀式和誦經的經師的稱法,主要職責就是為死者舉行"開弔"誦經儀式,主持宗教活動的人物,誦經方式以念、哼、唱、樂、吆喝相配合。未婚男子去世要舉行結鬼親。
其宗教習俗,在俐侎人的傳統觀念中,具有祭色林(俐侎人祭拜的樹林)、祭山神、祭天鬼、敬天神、祭地公地母、祭田公田母、祭龍、祭火鬼、安山、安水碗; 崇拜樹藤、蘆葦、杜鵑木、三葉草和密花樹等。其中祭田地屬於俐侎人的一種傳統風俗,其祭祀目的在於請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保佑農作物生長旺盛、子粒飽滿、收成良好,生活美滿,且把祭拜的"神靈"作為一種精神來寄託。
祭田地屬於俐侎人的一種傳統風俗,在俐侎人的傳統觀念中,凡是人們耕種的田地都由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主管,俐侎語稱"田公"作"達咪洗頗",稱"田母"作"達咪洗嫫",稱"地公"作"咪洗頗",稱"地母"作"咪洗嫫"。每年農曆六月火把節前一天進行祭祀,統稱祭祀為"氣買們精(祭田)"或"樹嫫們精(祭地)"。祭田祭地除祭祀地點不同外,其祭祀儀式時間、程式、方法基本相同。
祭田公田母,祭祀儀式在秧田(稻穀田)邊舉行;祭地公地母,在包穀地邊舉行。祭祀儀式由家中男子當主祭,可攜帶家人(含女人)到自家祭田祭地邊,由男主人選定火塘,並生火、燒水。其材料是密花樹、蘆稿、栗樹、松明子、乾革把。搭掌作為祭台。公雞一隻、米、茶、酒各一碗,香三柱,豬肉和鹽放置於米碗之上。就緒後雙手抱雞於祭台前作揖,殺雞,將雞血滴於祭台前,再用雞毛蘸血粘在火把祭樹上,並把雞翅毛三根插於祭台前,表示生祭。盛米飯三碗,將煮熟的雞頭、雞腳、雞肝、雞肚、雞血、雞翅、雞翹共九塊分別放於三碗米飯頭上,每碗飯上再放一塊熟豬肉,而後再燒三柱香,點燃火把,用茶、灑一併祭之,表示熟祭。熟祭時,需全家人跪在祭台前叩頭請願。祭畢,撤下祭品,將祭肉回鍋後參祭者野餐。
民族歌舞
"銅號聲聲迎佳賓,嗩吶曲曲迎貴人……"當進入俐侎山寨,你會情不自禁被當地的濃郁風情所吸引住。過山號迎賓是俐侎人婚喪嫁娶、節日喜慶、迎接賓客時所採用的一種隆重歡迎儀式,表達了俐侎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尊貴客人最熱烈的歡迎。
俐侎人是一個能歌善歌的民族,歌舞是俐侎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吹笙、笛或彈奏弦子者為先,眾人尾隨於後踏歌而舞,帶有明顯的打歌樣式。傳統的過山號迎賓主要用銅號、嗩吶、蘆笙、多卡多利等民族樂器。在婚喪嫁娶、節日喜慶、迎接賓客俐侎人都有打歌的習俗,通常分為喜事打歌、喪事打歌,根據人員又分為男好混合和男女分場打歌。
喜事喪事打歌的方式都有不同,俐侎人的喜事打歌所要表達的大意是:"蘆笙曲聲起歌舞,佳賓貴人請你來,山寨男女老少請你來,遠親近友請你來,老人們唱起來,青年們跳起來,龍門詞調迎親人,俐侎人繁衍生息代代傳,俐侎山寨歡迎您"。邊彈、邊跳、邊笑、邊唱,他們的腳步、歌聲與節拍是如此的和諧、統一,仿佛與身俱來便是個藝術家,舉手投足間又顯得是如此的自然,滲透出神秘色彩的元素。
喜好打歌崇尚自由戀愛的俐侎人,善於唱山歌對調子,並且具有自己獨特傳統的節日――"桑沼哩",這也是當地最為隆重的節日。據載,清朝年間,每年農曆2月15日青年男女都會聚集在在溫泉附近洗澡、圍篝火打歌取樂,談清說愛,對唱山歌,交友擇偶的習俗。老者也可與自己的老情人約會,第二天雙方不得再見,直到來年方可見面。
當時的"桑沼哩"節由"頭人"主持,隨著年代延伸,"桑沼哩"逐步演變到趕集交易和自由尋樂的方式,後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桑沼哩"節於1958年中斷,直到1983年,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俐侎族民眾又恢復了這一活動,並將活動主場地遷移到幫賣啞口,從2001年開始,由當地的烏木龍鄉政府每年組織承辦了這一具有民族風味的節日,現已將"桑沼哩"慶祝活動主場地遷移到幫賣天壩,仍舊保持著當時的文化傳統。
節日當天,一進寨中,清亮的歌聲如絲如水般瑩繞心頭將你包圍住, 印入眼帘的是蔥鬱的松枝扎織出的節日字幅,散發出陣陣撲鼻的清新,遠遠便能呼吸到清幽的松枝香味。
俐侎青年男女都喜歡用情歌的方式,表達對對方的愛慕之情。"彈起口弦尋情人,情人聽到來會面。羞羞達達齊開口,說情說愛真快樂",那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在山間迴蕩
到了晚上, 圍篝火而唱,炊煙繚繚中飄浮著清脆的笑聲,盛裝的阿朵曼妙舞姿盡情地展現著美麗的容顏。帥小伙忘情的舞動火把,想與姑娘心與心貼得更近些,火光中閃爍如星的眸子,映襯出姑娘紅紅的面頰,姑娘舞姿輕盈地跳起,那尖細而又有韻的嗓音,似百靈鳥一樣婉轉。頭纏黑包頭,身披羊褂子的俐侎小伙手彈三弦,穿梭在姑娘中間。
清清的水,綿綿的山,濃濃的民族風情無不把你陶醉於此。簡單的愛情,就從炊煙裊裊的日子裡翩飛升華,綿延的情意,是繁茂高山也阻隔不了的驛動。不禁讓你沉浸在節日的熱鬧氣氛之中,享受著他們愛情,分享著他們的甜蜜。
服裝工藝
俐侎人至今仍保存著手工製作服飾的傳統工藝,其服飾都是自己織布、染色、縫製的。特別是嫁妝製作較為獨特,顏色以黑色為主,單一、古樸的顏色,似一張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充滿了許多幻想與神秘的色彩。
當你置身於俐侎村寨中,便會發現這裡的俐侎婦女顯得非常耀眼,除勤勞、負責、善良、溫和、樸實、豪爽,落落大方又隱約帶有羞澀之外,留心觀察便會發現,每位俐侎姑娘雙手都沾滿著藍黑色,這便是俐侎婦女勤勞與智慧的象徵,是她們在製作服飾時留下的。
每個俐侎婦女大約7-8歲開始,就要學習紡線、織布,幾乎家家戶戶的女子都會此項工藝,無論長幼,都會飛車走線。
俐侎人的服裝大部分靠自己織布、染色、縫製。服裝製作工藝主要包括八個流程:
從集市上買來的棉花經過軋花、彈花等工序,在自製紡紗機上紡棉,紡出的棉花線又要經過大鍋內加玉米砂煮數小時,曬乾後,再經過紡線,紡出線球。
用拉線架把18個線圈串在一起,拉成一股,10股為一體,按個人所需,10排(一排為5尺)、20排、60排不等。用織布架、織布機、線唆等組成。一天一人能織5排左右。織布有兩種,一種是織白布(半成品),另一種方格花布,用黑、白兩種線,在織布機上加工(已成品),方格花布,主要用於做婦女包頭。用生石灰浸泡並加少許酒,在自製白布上點上5點、7點、9點不同花點。
傳統飲食
俐侎人好食羊肉,並把羊的精神作為自己的象徵,代表著俐侎人堅忍不拔和不可磨滅的精神,其飲食中"俐侎烤全羊"代表著俐侎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如有貴賓或逢節日來臨,俐侎山寨便會用風味獨特的 "俐侎烤全羊"作為招待,宴席上"頭人"從羊頭、羊身、羊尾各品嘗一小塊後其餘人等方才可動筷。
俐侎人對茶還有著傳統獨特的認識,每年開春俐侎人都要到自家茶樹下舉行祭祀儀式,這樣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幾百年或許是上千年。在他們的茶藝演變過程中所用器具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以當地的一種香竹製成的竹筒做為烤茶的器具,用這種竹筒烤出來的茶葉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氣,又保留了茶葉原有的清香。生活在雪山腳下的俐米人特別偏愛雪山水,清寒凜冽的雪山水是俐米人沖泡雷響茶的唯一用水。
"俐侎人竹筒雷響茶"可謂是小有盛名,一共有8道工序:①、溫水②、破竹③、打茶④、洗具⑤、雷響⑥、苦渡⑦、敬茶⑧、收具。泡製時以當地的一種香竹製成的竹筒做為烤茶的器具,茶葉采自雲霧繚繞的俐侎山寨的大葉種茶,內含胺基酸、維生素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加入雪山清泉沖泡,滋味純正、清腦提神,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思。
古時,俐侎人多數生活在人煙稀少,野獸出沒頻繁的深山裡,族長為了保護族人的安全,便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烤茶的時候不斷的用棍子敲打竹筒,一方面可以起到抖茶的作用,另一方面竹筒發出清脆的敲打聲可以使野獸不敢靠近人群。這樣長期延續下來的習慣就形成了一種俐侎人家特有的邀請朋友喝茶的信號,只要聽到敲打竹筒的聲音,就知道是誰家在打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