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衣隊

便衣隊

便衣隊最早出現於1933年7月間,時值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為了既能反擊敵人對革命老區的瘋狂進攻和血腥報復,又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中共紅安縣二程區委和仙居區委摸索和創造出了這種獨特的對敵鬥爭武裝。他集黨政軍的職責於一身,既是當地黨的區委(工委)或支部,又是當地的蘇維埃政權和軍事組織。便衣隊不愧是鄂豫皖邊區黨組織和紅軍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的一大創舉。他不僅是邊區黨組織和紅軍堅持游擊戰爭的一支戰略鐵拳,而且,也為以後我黨我軍在開闢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鬥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便衣隊
  • 外文名:Plainclothes team
  • 成立時間:1933年7月
  • 性質:游擊戰爭的一支戰略鐵拳
  • 作用:蒐集情報,偷襲敵據點,捕捉反動派
  • 其它名:靈山便衣隊
  • 類型:連環畫/小人書
歷史影片,基本信息,劇情介紹,相關資料,革命武裝,便衣隊的建立,便衣隊的發展,便衣隊的意義,

歷史影片

基本信息

片名:便衣隊
題材:革命、歷史
製片人:於德水
年份:2011年

劇情介紹

該片以北京軍區原司令員李來柱上將為原型,塑造了李來柱上將以基層指戰員的親身經歷,記述了中野二十八師英雄四連從華北到中原直至湘雲貴川的戰鬥生活。

相關資料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由中國黨建網牽頭隆重推出的紅色革命歷史影片《便衣隊》正在進入緊張的籌備工作中。通過該片展示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進行的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鬥爭,體現了共產黨人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

革命武裝

便衣隊的建立

便衣隊最早出現於1933年7月間,時值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為了既能反擊敵人對革命老區的瘋狂進攻和血腥報復,又能更好地保存自己,中共紅安縣二程區委和仙居區委摸索和創造出了這種獨特的對敵鬥爭武裝。他集黨政軍的職責於一身,既是當地黨的區委(工委)或支部,又是當地的蘇維埃政權和軍事組織。便衣隊人員少而精,三五人一隊,身藏短槍、匕首進行活動。隊員基本上是當地人,熟知民情、地形,戰時是兵、平常是民,來得快,去得也快,因而不易被敵軍發現,但卻最容易發現敵軍,善於避敵之長,擊敵之短。
天台山便衣隊天台山便衣隊

便衣隊的發展

便衣隊成立後,在為紅軍籌糧籌款,蒐集敵人情報,偷襲敵人的據點、碉樓,捕捉反動分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鄂豫皖省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兼鄂東北游擊總司令鄭位三對這種對敵鬥爭形式給予充分肯定,說它是個了不起的創舉,並以鄂東北道委書記的身份,舉辦便衣隊訓練班,向鄂東北各縣推廣這個經驗。他將便衣隊的任務概括為:做民眾工作,偵察敵情,發展黨組織,擴大武裝,打擊小股敵人,處決地方反動分子,負責上級黨政軍機關和紅軍的給養。鄂豫皖省委書記沈澤民在1933年11月10日給黨中央的報告中說,便衣隊是“極為適宜的一種游擊武裝的方式”,“要建立白旗下的民眾工作與秘密組織工作,首先最有效的還是發展便衣隊的組織”;“現在最有希望及最重要的運動就是便衣隊的運動”,省委“決定用黨、蘇維埃、紅軍及游擊隊的全部力量,去發展這種武裝形式”。在省委的領導下,便衣隊迅速發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形勢由此出現轉機,局面大為改觀。
紅二十五軍離開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後,根據地的鬥爭形勢更加嚴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在革命的危急關頭,根據省委指示,將分散的紅軍集中起來,迅速重建了紅二十八軍來堅持鄂豫皖邊區的革命鬥爭。紅二十八軍自成立之日起,幾乎天天處於敵人的圍堵之中,部隊根本無法在一個地方長時間立足。於是便衣隊這一對敵鬥爭的形式便引起了以高敬亭為首的邊區黨組織和紅軍的重視。鬥爭的實踐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便衣隊是對敵鬥爭的一支堅強的重要力量,能完成主力部隊不能完成的某些任務,已成為堅持老區,開闢新區的重要力量,是黨和紅軍聯繫民眾的橋樑,主力紅軍的得力助手,插向敵人心腹的利刃。”於是,邊區黨組織和紅軍就把組織與發展便衣隊放在了重要的戰略位置。
高敬亭不僅要求地方黨要大力發展便衣隊,還親自選派富有民眾工作經驗的幹部、戰士,協助地方黨組織來發展便衣隊,並給他們獨立處理黨政軍大事的權力。便衣隊經過殘酷鬥爭的鍛鍊,獨立作戰的能力很強,紅軍主力部隊在外線牽著敵人兜圈子,便衣隊就潛入基層大顯神通,開闢出一小片又一小片的游擊根據地,來作為紅軍的依託。他們開展工作的主要方法是:“依靠地下黨和革命民眾,從單莊獨戶開始,立穩足後,再用親連親、鄰連鄰由點到面開展工作,由山區到平原,由一點到多點,點面開花連成一片,由一個隊到幾個隊,由秘密活動(組織秘密的農民小組、婦女小組、青年小組、發展地下黨員)到建立隱蔽的游擊根據地,逐步到公開建立小便衣隊和游擊隊,成立黨的領導機關,掌握基層政權,開設山林醫院、被服廠、修械所,建設比較鞏固的後方基地。”便衣隊日益發展壯大,敵人視為心火之患,開始動用主力部隊分片清剿。高敬亭則令各支便衣隊:“以智慧與勇敢,與敵巧周旋,以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粉碎敵人的清剿,不滿足於虎口餘生,而要在鬥爭中進一步得到壯大與發展。”於是,在各地的便衣隊中,便開展起“七破”殺敵立功活動,破並村、破搜山、破坐探、破清鄉、破連坐、破碉堡、破封鎖。敵人對便衣隊的發展和作用既震驚又無奈。國民黨豫鄂皖綏靖公署在檢討其清剿失利的原因時,也不得不說:皆緣此等赤匪,多為本地土著,所到之處,又有人從而勾引通窩,以致行動自由,飄忽無定,兵來匪去,已成慣技……”老便衣隊長、原水利部副部長汪少川將軍在回憶便衣隊的這段歷史時曾經形象地說:“便衣隊星羅棋布,形成夾攻敵人的奇觀。”

便衣隊的意義

三年的游擊戰爭中,鄂豫皖邊區共有大小111支便衣隊,600餘人,分布在鄂豫皖邊界的22個縣境內,活動範圍東迄霍山潛山,西跨平漢鐵路至應山,南抵蘄春黃梅、廣濟(今武穴市)和黃岡(今團風縣),北達信陽、固始。這種以民眾工作為主的武裝工作隊黨政軍三位一體,在上述廣大的區域內,深深地紮根於廣大的人民民眾中,積極配合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給國民黨軍以沉重的打擊。可以說,便衣隊不愧是鄂豫皖邊區黨組織和紅軍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的一大創舉。他不僅是邊區黨組織和紅軍堅持游擊戰爭的一支戰略鐵拳,而且,也為以後我黨我軍在開闢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鬥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