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雁塔

來雁塔

來雁塔,座落於衡陽市北部石鼓,為中國名塔、雁城三塔、衡州名勝之一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湘江、耒水、蒸水三江交匯處西北部和衡陽來雁新城中心,南與石鼓書院回雁峰對峙,寓雁有來回,故名為來雁塔,該塔明代興建的目的是用以導航瞭望,類似今日的航標燈塔。塔基為壘石構成,塔身用青磚砌成。整個塔體內為樓閣式,共七層,呈八角形,高36米。塔的第一層東南設門,南向拱門上嵌有清朝兵部尚書彭玉麟手書“來雁塔”橫額的漢白玉碑一塊。從第二層起塔身逐級遞縮,塔的每層皆設有對稱神龕,開兩窗四門。塔檐為疊座,下無斗拱,外壁飾石圖案。拱門上有石質龍鳳浮雕。塔角舊有風鈴,塔上有鐵頂,置相輪。整個塔的結構突出了明代的建築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來雁塔
  • 外文名稱:Laiyan Pagoda
  • 地理位置衡陽石鼓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8:00至18: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區
  • 門票價格:5元
  • 著名景點雁峰煙雨、合江民俗園、梅園、天主聖園、衡州班子園、古城景區
  • 修建時間:明萬曆19年,1591年
來雁塔簡介,古史記載,詳細介紹,古時建塔,名人遊記,建築分析,發展動態,

來雁塔簡介

來雁塔與珠暉塔接龍塔並稱雁城三塔,位於衡陽石鼓區合江套三汲礬上,與衡陽雁峰區回雁峰遙相對峙,故稱。塔通高36米,下為須彌座,壘石而成。塔身磚砌,七層、八楞、空心。塔為密檐式,從第二層起,塔身遞縮,愈往上收縮愈大,各層檐緊密相連。每層設對稱佛倉,開兩窗四門,可憑遠眺。一層正門上有龍鳳石雕,嵌漢白玉“來雁塔”橫額,為清代兵部尚書彭玉麟手書。兩旁有楹聯:“登七級浮屠;觀十方世界。”二、三層沿外壁置迴廊,邊上設石欄。塔內有石磴盤旋至頂層。七層棚頂為圓形藻井,飾星象分野圖和繪畫,中開圓形小孔,直穿塔尖,晚上可從孔中觀察天上星象。外面角翹吊風鈴,習習風來,鈴聲悠揚,如奏官商。塔剎為鐵頂,置相輪。全部結構表現了明代的建築風格。此塔為鎮江、導航塔。
衡陽來雁塔簡介衡陽來雁塔簡介

古史記載

清乾隆《衡陽縣誌·古蹟》載
“萬曆辛巳(1581),宗伯曾朝節倡郡人建浮屠其上……經十三載而告成。”其後,清嘉慶、道光、同治及民國年間均曾修葺,基本保持明代建築風格。來雁塔系樓閣式磚石塔,坐北朝南,七級八楞,中空,通高36米,底邊長7.3米。塔置於須彌座石基上,塔基施圖案雕飾。門額為漢白玉石質,中鐫“來雁塔”三個大字,系清同治年間兵部尚書彭玉麟書丹。塔旁原建有山門和雙練、印湘二亭,均廢壇;寶瓶於1944年部分毀於衡陽保衛戰日寇戰火。
《衡陽縣誌》載:此處水流急湍,磯礙舟行,為利濟河道,明萬曆九年(1581),衡陽人禮部尚書曾朝節倡議除磯興塔,以衡州府城南有回雁峰,故此處取北雁南來之意而名來雁塔。清同治十年(1871),衡陽人兵部兵部尚書彭玉麟重修此塔,並書“來雁塔”三字嵌於正門之上。該塔高28米,七層八棱,拱門劵窗,石雕飛檐,石板樓面,斗拱樓頂,正門東南向,左右兩側門;基層門內,端坐石佛一尊,塔內石級,分兩路盤旋,可上頂層;塔旁建雙練亭。來雁塔拔地撐天,莊重雄偉,是衡陽市僅存的明代大型磚石結構建築,已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4年衡陽保衛戰日寇侵犯而脫落的半截銅製塔頂,現存於衡陽博物館內。
現狀
1989年,衡陽市人民政府對來雁塔進行全面維修,修復了塔體、塔檐以及各層檐角和塔頂上的鰲魚、獅、龍、卷草等堆塑,復原了寶瓶、垂帶踏跺和二、三級外檐上的石欄桿,恢復了山門。時任衡陽市人民政府市長蘇健民作《續修來雁塔記》,由文化局長李正南書丹,鐫碑嵌於第一級門洞左壁。來雁塔於1959年和1974年兩次公布為衡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0月1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衡陽來雁塔衡陽來雁塔

詳細介紹

名稱由來
來雁塔在衡陽市石鼓合江套下磯頭,和位於回雁峰前的回雁塔對稱,在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是大雁南來北去的方位物,它們都們於湘江西岸,一在城之北,一在城之南,用二點和一根無形的延伸線,把雁城系在一塊。來雁塔的塔地原是濱湘一三級磯之所在,縣誌有曾記載“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邑人曾朝節以殿試一甲三名及第,歸建此塔。《碑記》謂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匯流急,石磯礙舟。除磯建塔,不啻砥柱,儼插文筆,由是河道利濟。”從這意義上著眼,是不是可以因這位狀元興利於民,又給它一個狀元塔的別名,與今日的樹碑立傳的意思接近。
古塔是古城的標誌
不過,這來雁塔卻遠遠後於衡州古城,距今只有425年,年年秋風緊,風鈴響,塞雁南來,看在眼底,繞塔迴旋一番,尋求棲息之所。日出月落,寒來暑往,這塔象明代的遺老,送走了大清王朝和蔣家王朝,迎來了大地春回,征雁北去,於今成了古董,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還是1983年的事。因為這,它重露歷史的崢嶸,新染時代的風采,425年過去還能倖存下來,也算得上是命運的寵兒,倘若是作為“四舊”在動亂年代摧毀,那回雁峰也會減了幾分光彩。
衡陽來雁塔衡陽來雁塔

古時建塔

故有“七級浮圖”之美譽,這塔也是七級,為磚石結構,整個塔高為40米麵積為250平方米,在當時也還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的。從塔座起,逐級內收,高度由第一級的6.5米逐漸減致0.5米。 登雁塔一觀,
第一層為石砌
平頂木樑,南邊為正門,上邊有楷書“來雁塔”三字的漢白玉橫額,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維修時嵌入的,系衡陽人兵部尚書彭玉麟重修並題書。入塔門,能見東西對稱開窗,北邊為佛龕,設釋迦牟尼佛石雕,高約3米,座上鐫有明萬曆乙酉(公元1585年)夏劉熙妻史氏捐贈等四十八個楷書字。左右有石級螺旋向上,將觀者送上塔頂,向南矚目,可一攬雁城。
從第二層起 皆系磚砌
內里穹窿頂或攢頂不一,東、南、西均開有券門,四面開窗,北面佛龕。第二層跌座觀音石雕像,
三層置旃壇功德佛石雕像
再上四層,則無佛像,每層各繞以護欄,在於供登塔者憑欄遠眺。來雁塔濱湘江而護雁城,巍峨擎天。不少名人學子,在陸路交通還不發達年代,南行唯此一條水路,常有失意騷人墨客,一登雁塔,以暢心懷。(回雁塔則沒有這般優厚地理位置只能是窩居山勘。)

名人遊記

徐霞客
於崇禎丁丑(公元1637年)春二月,趁入衡陽之便,曾登臨來雁塔至五層,極目四眺後,在《徐霞客遊記》里有記述,寫道:“北惟衡岳最高,其次則西之母雨山,又次則西之大海嶺,其餘皆崗壠高下,無甚崢嶸。而東南二方圓無際也。”
徐霞客線路:綠竹庵——回雁峰——大禹碑——來雁塔——雨母山——石鼓書院——鉤欄灘——東陽渡——雲集潭——新塘站
清代宋士貴
則詩讚曰:“為愛天南回雁處,曾餘一柱磔狂瀾”好個“柢狂瀾”者,雖經歷歷史風雨的剝蝕,大浪的衝擊,今日仍能健在,同對峙,和回雁塔稱雄於市,被攝入時代的畫圖,重露芳華,這也應該是雁城的驕傲!

建築分析

來雁塔,共13層,高36米,呈八卦形,每層八角,每角掛銅鈴,最上層鑄通巔寶頂。建成之初終日鈴聲叮噹,金光閃爍,甚為壯觀。進入塔門,沿旋梯而上,可通塔頂,是登高觀景的好地方。可惜前些年,由於雷擊,使塔身傾斜,主管部門不再讓遊人登塔。2009年10月10號,市政府決定出資修復百年老塔,使其回到本來面目。
據來雁塔周圍留存的石碑記載,此塔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當時的廣元縣知縣姚叔文募捐興建,因資金不足而中途停工。後繼任廣元知縣張昱,募捐四年,繼續修建,至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終於建成,距今已113年。1985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雁塔,原本命名印山塔,因一個偶然的巧遇而更名為“來雁塔”。據來雁塔前光緒六年的一通《塔名記》石碑記載:來雁塔“將置最上一層,適有雙雁飛鳴,近其左右迴翔”,“時宴客十餘席,並間游來觀者數百人,群屬目焉且瞻望之,皆頗駭訝!以為期時已過小滿,不得有雁,而此雙飛者則確是雁。”“於是眾口諤然,謂其殆有天焉,將錫是塔,以嘉名與,因定其名曰來雁塔。”這段話的大意是:在修塔的頂部時,有一雙大雁飛來,在塔左右徘徊飛翔,當時已是小滿過後,按常規是不會有雁飛過。當時在場的人都非常驚奇,認為此塔的落成上合天意,是上天要賜塔名,以示嘉獎,因此就決定將塔定名為“來雁塔”。

發展動態

2008年7月2日,中共衡陽市委書記張文雄,市長張自銀率相關部門負責人看公路,察鐵路,下車上船,船抵石鼓嘴蒸水入口,眺望與石鼓書院遙遙相對的來雁塔,張文雄囑咐,要儘快搞好來雁塔周邊的綠化工作。
2013年5月16日,衡陽市委書記李億龍對湘江兩岸風光帶項目進行考察調研,沿湘江邊的石梯拾級而上,登臨來雁塔,三江匯流的獨特美景盡收眼底。
2014年3月19日,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黨組成員、文物局局長陳遠平一行來到衡陽,表示省文物局會對來雁塔的維修等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支持。
2014年5月20日,來雁古塔迎來整體大修以來雁塔為核心擴展,將來雁塔修繕與三江風光帶建設融合一體,構建營造生態休閒綜合體,將來雁塔打造成雁城歷史文化風情的展示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