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佩夫斯納
- 外文名:Antoine-Pevsner
- 出生地:奧廖爾
- 職業:構成主義藝術家。
人物生平
佩夫斯納生於奧廖爾,1902-1909年在基輔接受專業藝術教育,後進入聖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但3個月後就被校方勸退。與許多年輕的俄國前衛藝術家一樣,他在他在莫洛佐夫和史庫金的藝術收藏中看到了令他激動的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作品。隨後他於1909、1911和1913年三度前往巴黎,與畢卡索,喬治布拉克等立體主義畫家交往,並在藝術風格上受到很大影響,開始探索抽象繪畫。
創作背景
構成
塔特林悉心實驗,用真實的物體安排在真實的空間裡,每種材料都清晰地顯示著各自的質感。它們組合在一起,彼此呼應和聯繫,產生節奏和意味,構成了一個與客觀自然毫無瓜葛的獨立的藝術世界。在此,塔特林以其全新的藝術語言,創造出空間中形體的新秩序。
立體主義的分解與重構,是西方現代藝術的一個流派。代表人物是畢卡索。立體主義藝術的中心是如何使用二維的平面展現三維的形態。對構成主義的影響,主要在於雕塑領域,藝術的重點是空間裡的動感,而不是量感;對材料的重新組合。
而未來主義對速度之美的追求和展現,號召掃蕩一切傳統藝術、創建能與機器時代的生活節奏相合拍的全新藝術形式。對構成主義的影響,主要是抽象的、動感的表現形式。
絕對
馬列維奇是第一位創作純粹幾何圖形的抽象畫家,長久以來藝術一直支離破碎地與諸多非藝術因素交織混雜在一起,而無法獲得真正的純粹造型。他把繪畫從一切多餘的及完全不相干的雜質中解放出來,在畫中尋找一種最樸素的元素。這一元素就是黑色的方塊。
“我們所鐘愛的一切都失去了。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一無所有!”
方塊:感情,
白底:超越此感情的空間
構成主義大致可分為兩股潮流
其一以塔特林和羅德欽柯為代表,主張藝術走實用的道路,設計傾向於實用功利作用,並為政治服務;
其二以佩夫斯納和賈伯為代表,強調藝術的自由與獨立,追求藝術形式的純粹性,不願為政治目的服務。
兩股潮流曾於1917年在莫斯科匯合,但由於觀念分歧而於1920年分道揚鑣。
構成主義代表人物:列捷西斯基、塔特林、佩夫斯納、羅欽柯、斯登伯兄弟